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0-03-03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教育

刘 丹

(辽宁科技学院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辽宁 本溪 117004)

1 写作缘起

2019年底我国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随着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已经迅速地席卷全国。截止到2020年3月5日19时13分我国累积确诊80586例,累积死亡3016例。当日新增143例,其中湖北134例,其他省份9例。

本次疫情的爆发的真正源头至今还未确定,但在我国,首先以湖北武汉爆发见诸报道,2020年1月5日晚,武汉市卫健委通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患者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经营户。2020年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所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可能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1〕。我国对肉制品的加工、贩卖的职业资格准入尚待完善,虽然也有卫生检疫机构进行养殖、屠宰、贩卖的检查,但仍旧有大量的非正规个人或者饭店等从事肉制品的加工过程,特别是针对诸如野生动物的交易、屠宰及贩卖,这种潜在的病毒传染威胁在这次的疫情中得以放大。而食品的加工过程涉及了食品行业中的众多的职业,我们可以利用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的延展性来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将类似本次疫情的人类社会破坏大事件发生的几率在职业教育的源头加以预防。

2 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内涵

随着温室效应的全球性加剧,人类技术文明的与日俱增,极端天气及生物安全等系列问题将得以凸显,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对人类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当疫情过后的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将对人类危机进行反思,尤其是正值工业转型发展和国家在经济上欲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我们将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教育中涉及国家卫生、安全的问题。换句话说,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对国家经济产生巨大的贡献,还可以在国家卫生、安全的贡献上寻找突破点,制定新发展战略,服务国人。所有这些都需要提前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内涵重新加以界定。

欧盟委员会2010年通过了《欧洲2020战略》(European2020,EU2020),为欧洲2010~2020年的发展进行布局,强调构建智慧、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战略(2016-2021年)》提及优先领域的三大支柱是“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与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的转变”〔3〕。《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了大胆采取迫切需要的变革步骤,让世界走上可持续且具有恢复力的道路〔4〕。宣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展现了这个新全球议程的规模和雄心。这些目标寻求巩固千年发展目标,完成千年发展目标尚未完成的事业。它们要让所有人享有人权,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利。它们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并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以上国际组织战略或议程都强调了可持续社会发展。通过本次疫情的深刻教训,使我们重新审视“可持续社会发展”的涵义。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立在社会肌体健康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定含有社会组织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社会各职业及各职业人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在治理理论中强调生存及生存环境这个基本前提,将职业卫生、安全的理念融入到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项目内,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领域。以此保障全社会职业人的基本公民生存及发展权力与义务,但在现实中这些基础却往往被技术革新及经济发展所遮蔽,我们适时该保持警醒,只有在职业人的职业教育中加深对环保、卫生、安全生产直至生命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降低技术的反噬,降低职业人在职业中由于缺乏相关意识而产生严重后果的几率,为整体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类型教育,更是公民教育的集中体现,不仅有利于社会个体形成社会化职业能力进而谋生,还有服务社会卫生、安全等的义务,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每个职业人个体的力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并利用这种发展提升社会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 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疫情所体现的惨重损失数字的背后,反思以往职业教育的作为。职业卫生、安全等往往代表着职业教育的“旁枝末节”,往往都是寄希望于在实际岗位上加以弥补。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证明了这些知识所造就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习惯必须在实际岗位之前的职业教育中得以形成。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及内涵拓展有助推人民群众卫生、精神、文化的提升及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职业卫生、安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新主题,有必要成为本次疫情后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新起点。而这种新起点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3.1 机遇

在造成巨大损失的疫情和事实面前,社会个体的思想更易于统一于防疫抗疫工作。疫情过后,在职业教育中渗透职业卫生、安全和危害的理念在预防人类群体大型公共事件极有必要,这样可以把“预防为主”的观念做到更深的思想层面。职业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每个职业人都要接受的教育。职业人应该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就形成基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真正“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技术技能,更加要培养、孕育先进的卫生防护、安全保障、爱国敬业的时代旋律。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旧有的、落后的观念,将职业卫生、安全、危害教育确定为职业教育的新主题,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是这次疫情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3.2 困境

面对新生事物,我们难免将面临困境与挑战。这些困境与挑战可以归纳为理念认同、职业准入制度、校企合作、法律保障等有待完善与提高。

3.2.1 理念认同

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相互区别的特殊性,普通教育旨在进行知识的系统学习,而职业教育是根据智能发展方面的不同,对某一类人采取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在这点上,大众普遍存在“抑职扬普”的倾向,即使选择职业教育,也认为职业教育应关注岗位操作能力即可,忽视职业教育的其他方面与其他功能。诚然,这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及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文化有关,但也说明了大众的职业教育的功利观。正是这种功利观价值倾向使得贯彻职业卫生、安全等公民教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难题。

3.2.2 职业准入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分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普遍现象,它已渐渐地成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在大多数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5〕。而这种社会分工在西方世界,一般又被加以职业准入的门槛,以强调资质认证、管理和服务质量。职业准入制度主要是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抓手。早在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及,“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这是我国关于职业资格证书最早的文件表述,可见,我国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视由来已久。1995年6月,原劳动部颁发了《从事技术工种劳动者必须培训的规定》,确定了首批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50个工种,这可以看作我国对为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最早尝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施行,进一步明确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地位。1999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2007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发布了140项目职业资格,同时规范了国家职业资格实施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并存着技术等级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人员大体上可分为工勤技能人员(工人身份)和专业技术人员(干部身份)。若按照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划分职业资格,从业资格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且从业资格要逐级参加水平考核,多数从业资格是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水平的证明。执业资格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与从业资格不同,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具有行政许可属性。学界普遍赞同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以带动职业就业准入政策,但由于国家出台的文件的落实和时效性难以适应新兴职业的出现速度、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职业准入政策还未真正发挥效力。但所作出的努力及时代的大势也在发挥作用,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朝着被社会逐渐接受和认可的方向发展。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也在不断跟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计划,将专业建设的工作推上新台阶。但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也面临着专业设置陈旧,无法有效对接新兴职业发展;专业规模小,专业不能形成专业群,单打独斗效果差;高技能专业人才缺口大,无法提供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无法有效吸引人才加入。所有这些使建设具有法律基础的、包含“标准-培训-考核-认证”整体性构架的并能定期更新以确保职业与专业的相互匹配性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仍面临艰巨的挑战。

3.2.3 校企合作

我国正在以项目形式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旨在用项目促进校企能进一步形成命运共同体,加强联合培养职业师生的力度。而无论深层次校企合作还是一般层次的校企合作,亦或是学校与自办的实训中心、公司、企业以间接的形式完成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所需的工作岗位能力时,行业企业、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人员起着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我国以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在行业协会自律意识换发之前,即使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面临发展的分力缺失、利益主体缺失等困境,未能形成类似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土壤,这是我国至今未形成职业资格准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2.4 法律保障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1996年)已经严重滞后社会发展现实,故教育部于2019年12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意见〔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强调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概念,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诸如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及院校管理等职业教育行为进行规范,使其有法可依。由于正式更新的《职业教育法》还未出台,故只能以征求意见稿内容管中窥豹。在征求意见稿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如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对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等。更新版的《职业教育法》的内容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 解决途径

为了解决上述的困境与挑战,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强国的经验,而国外职教强国中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典型。

4.1 德国经验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安全生产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它的地位被置于最高级别,排在可靠性和经济性之前。例如德国铁路,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德国的职业安全在职业院校学生就学时所进行的安全教育中就已经被确定为重点内容,换句话说,实际职业岗位或行业企业的卫生、安全理念及实际效果保障,几乎由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卫生、安全教育所确定,这种方式也被认为是“双元制”的优点,被德国认为是确保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安全生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具有典型的渗透性特征〔7〕,其依靠大职业教育的理念贯彻卫生、安全教育的日常化、常态化是维护精细、谨慎的民族精神及文化氛围的保证,维护了德国在制造业中的翘楚地位,也为德国社会的稳定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主要是出于兴趣的自我选择,学生学习及培训时间的约七成时间是在企业的培训中心从事实践技能的培训。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参加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非毕业证书。对职业资格(准入)的崇尚与追求迎合了职业教育对象的智能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设立了职业安全的防火墙。在德国即使是开一个面包房,也需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及师傅证书。德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对将来的职业人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有些在我国认为是人人可以从事的职业,在德国也被精细划分,这样做即提高了职业的专业性,也把可能产生危机的重点环节提前转化为教育环节或者减轻稀释,而不是仅仅依靠卫生监督等硬性制度减少危害的发生。德国明确规定了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内必须包含公民教育。

综上所述,德国的职业教育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机的融合职业卫生及安全的理念,营造出社会命运共同体乃至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氛围。

4.2 方法措施

欲克服以上的困境,需要在即将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中强调提高及落实技能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要运用法律的权威性使大众相信,技能与知识一样都是科学,都应获得一样的尊重,将普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改变公众旧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者素质是决定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仍然普遍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球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也在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补全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的一环。在众多职教强国中,我国对德国的借鉴颇多。“双元制”是借鉴的主要方向,但对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效仿却进展比较缓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对职业类别的划分、对职业的确定、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是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前提。要获得一种职业的资格,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就应该进行不以学历获得为主要目的而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职业教育。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要想站稳国际市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就要实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及国际职业标准的对接,这也越来越需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驾护航。随着中国工业的转智能型发展,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应用,岗位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直接的反应了特定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及本岗位潜在的素质要求。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而落实执行,可以规范职业行为的同时,也可以加快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被筛选的效率。职业教育是目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最主要的途径,职业资格证书将受教育者、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各方的发展。

职业准入制度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亟需完善。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准入制度的先导,也是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的事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且不论其他,但就对确定职业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随着转型发展,新职业层出不穷,一些传统职业又难以加以界定或者一刀切式的全部进行职业资格准入,也要兼顾经济的发展和大局的稳定。这些都是对职业资格制度的挑战。一味的模仿德国也不现实,德国与中国虽有相似之处,但培育职业教育的土壤就目前来看也有本质的不同。这些都意味着职业证书制度在我国应采取有别于德国的全面覆盖式的模式,而应采取渐进式的模式。2019年《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也就是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试点职业技能领域主要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个技能人才紧缺领域,试点院校以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为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等积极参与。这也说明了国家在已经在进行渐进式改革尝试。只是先期的试点后,应立即总结经验,对更大范围的职业领域进行探索。

职业资格证书属于公共用品,需要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组织机构来提供,在这其中行业协会应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形成自律、自为,使行业协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力量贡献。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脱离政府行政体系而产生自觉意识后,也能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条件。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利益相关方形成一个闭环的利益链,利益相关方的缺失或者不符合,将会导致整体长期运作的瘫痪。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重要的参与者,是联结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等的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对国家职业教育影响巨大。

法律方面,要树立以《职业教育法》为根本的原则,其他任何涉及职业教育的政策都不能违背《职业教育法》,对于新生事物无法在《职业教育法》中体现的,或者一些不适时宜的条款,应缩短更新或修正的时间,使其具备权威性和时效性。

5 结语

疫情给我国人民生命及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抑制,公民生活、企业等逐渐回归正轨。疫情留给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是深刻的。职业教育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职业卫生、职业安全、职业危害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及加深这种意识,进而影响社会集体认知。

职业教育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应讲授基本的个人就业创业法律法规,还应了解预防医学中相关职业病的防控知识、具备反恐意识、对涉及食品生产及加工、危险化学品运输及管理、煤矿作业、生物制剂、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放射性物品管理等专业应引起高度重视。以本次疫情的有效防控为契机,借助广大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危急时刻的中流砥柱般的无悔奉献精神,努力营造一种人人认可的国家大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氛围。

职业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复杂,如生产基础薄弱、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责任不落实、投入不足、监管不利等,但这些不过是外因,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的态度,经营者、管理者、从业者无卫生、安全意识或卫生、安全意识淡薄,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建设者的重担,而这其中潜移默化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往往是最易忽视的,恰恰这些最易忽视的正是职业教育所向往的、所追求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