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法瓶颈求新法 长三角区域联动成共识 代表热议“两院”工作“硬骨头”

2020-03-03陈颖婷

上海人大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超本市长三角

文/陈颖婷

王珏婧/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让老百姓有安全感、企业有归属感,都离不开司法这道屏障。这也是每年市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对“两院”工作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今年的“两院”工作报告依然交出了高分答卷,代表们说,法院、检察院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数据充分、精炼务实,充分体现了“两院”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同时,在审议中,代表们还就“案多人少”、公益诉讼推进等“硬骨头”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案多人少”的瓶颈如何破

“案多人少”是目前司法系统绕不过去的话题。身为一名入额法官,市人大代表马超杰深有感触。他以自己工作的浦东新区法院为例,去年该院审理的案件超过15万件,而入额的法官仅300多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位法官每年审理案件达500件。

“一走进我们的办公室,常常会发现承办法官办公桌周边的地上堆满了卷宗。”马超杰代表有些无奈地说,“不是我们不爱整洁,而是我们的橱柜早已塞满了卷宗”。他解释说,现在疑难复杂的、被害人众多的案件很多,而每一个这类案件的卷宗堆起来都像一堵墙一样高。马超杰表示,虽然他与同事们审理案件的完成量接近100%,但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身为崇明区检察院检察长的奚山青代表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她指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一串数据说:“去年上海法院系统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受理各类案件86.63万件,审结86.55万件,工作量惊人。”她说起了去年过世的一名法官,“他真的很辛苦,常常半夜将材料带回家继续办案,但这样的工作状态不应该成为法官的常态”。奚山青代表认为,法院增加员额很有必要。

除了增加法官员额和法官队伍的人数之外,马超杰代表认为还应当持续增能。在他看来,一名法官的成熟周期至少需要六七年。“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还需要借助外力来缓解这一状况。”他认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他表示,目前上海有许多专业委员会参与纠纷调解,律师和公证员等专业人士也已参与其中。但他认为现在这类纠纷调解的数量与日益增长的诉讼案件数量相比还是较少,为此他建议推进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筑起纠纷的防洪堤。

同时,挖潜力、寻找判案增长点、信息化以及高科技手段成为了关键。市高院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将简单繁琐、重复性的事件化解,但这些信息化的手段跟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差距,普及率和应用率还不是很高。为此,马超杰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司法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为法官减负减压。

公益诉讼需要解决资金账户

2017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正式写入行诉法、民诉法,解决了“公共利益谁来管”的问题。

王珏婧/摄

2年来,本市检察机关不断推进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在今年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一组数据尤为亮眼:去年,本市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52件,推动公益侵害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或发布公告401件,提起诉讼19件。就非法排污、非法捕捞等问题,制发诉前检察建议64件,提起诉讼10件,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土面积1847亩、清理被污染河道49公里。围绕垃圾分类、清运处置等问题,制发诉前检察建议82件,提起诉讼3件,督促清理生活垃圾7270吨、固体废物4万吨。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向11家互联网公司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诉讼4件。

尽管许多代表对本市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点赞,但奚山青代表还是从一个“内行人”的角度,指出了公益诉讼工作所面临的一些窘境。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都会涉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但对于该资金支付到何处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由于上海地区尚无专门账户,被告支付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合法规范流转、使用成为一个难题。目前,生态修复赔偿金管理使用的相关实践各有利弊。本市相关部门虽然提出要研究民事公益诉讼赔偿基金设立和运行机制,但尚处研究阶段,距离真正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设立专门账户是推进工作、解决现实需要的合理途径。

为此,奚山青代表建议由财政局牵头,设立民事公益诉讼赔偿金专门账户,如果设立专门账户暂时有困难,可先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资金入账提取方式,确保本市公益诉讼赔偿金的规范入账和使用。

马超杰代表也指出,相比刑事监督的检察力量,检察机关对于公益诉讼的力量还是较弱。他认为检察机关对于跨界兼容民商事的思维不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承办人就会出现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他建议在加大公益诉讼投入的同时,也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改变办案人员的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能力。

长三角司法一体化成为了共识

本市的法治建设要有更长远的进步,不能固步自封,而应博采众长,区域联动、立法协同就成为了许多代表给出的共识。

经过2年的努力,尽管本市的执行工作已有了长足进步,执行难有了一定的缓解,但异地执行难依然是困扰着本市司法系统的一大问题。为此,王承代表建议进一步探索解决异地“执行难”问题,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司法需求,提升执行效率,提高司法服务水平。

陈必壮代表认为,本市的司法工作应该按照更好服务保障“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要求。他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加快推进立法协同,通过立法协调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推动解决阻碍区域内合作与发展的问题。本市“两院”则应进一步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司法需求,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俞秋静代表也认为要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在司法保护、法律适用等方面的统一,探索长三角协作公益诉讼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提升长三角司法服务水平。

作为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陈峰代表的建议则更为具体,他呼吁将安徽纳入最高院第三巡回法庭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司法一体化;同时,汇编长三角地区代表性案件,推动长三角地区审判“同案同判”。

猜你喜欢

马超本市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马超尊顺刘备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数据一览】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让马超识规矩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