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刻刀上“真、善、美”的自然流露

2020-03-02杨国咪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杨国咪

摘 要:文章以版画艺术家史一的系列版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史一的版画创作题材、创作地域、绘画语言及风格等元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其艺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情感与精神内涵,即艺术家版画作品中“真、善、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木刻版画;史一;纯真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家史一,193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鄞县,版画以黑白木刻见长,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版画作品的各类奖项。1956年史一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从赵宗藻、张怀江和舒传曦等诸先生,在版画上融各家之长,且独辟蹊径,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以写实的艺术手法模拟自然,刀法刚柔相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作品古朴而纯真,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之态,有的只是对现实生活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与自然的礼赞之情。其代表作有诗意的傣族系列作品礼赞自然的静物系列作品,以及异域雪景系列作品等。

一、诗意的傣族系列作品

云南是一塊被上帝眷顾过的风水宝地。这块土地上聚居着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和谐友好地生活在一起,通过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诸多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譬如沧源的岩画、傣族的剪纸、滇族的青铜等民间艺术,为云南的版画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其中版画艺术家史一也不例外,同样在云南这块土地上汲取过创作养分,进而以质朴、生动的造型手法,浓郁的地域色彩,诉说着艺术家心中的版画艺术。

1965年,版画艺术家史一被分配到云南红河州新华书店从事宣传工作。而后多年一直扎根于云南,在云南这块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加之史一早期的浙江生活经历和江浙一带的文人情怀,使其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云南地域性特点且富有诗意的版画作品,如《家家都在花丛中》《归牧》《冬月》等等。其中《家家都在花丛中》这件作品雕刻的是精致的傣家院落,院子附近生长着丰茂的热带植被,走廊上有一个正在采摘花叶的人。细腻的刀法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傣族人诗意的生活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归牧》中傣族姑娘背着竹篓赶着羊群往家还,硕大的木瓜树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质朴、简练的刀法,使画面呈现出田园一样的诗意生活场景。而《冬月》则雕刻的是云南红河元阳的梯田,元阳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画面中雕刻着蜿蜒起伏的梯田,与高耸、直立的树木形成鲜明的对比,树枝遮挡着皎洁的月亮,形成一幅诗意的画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理想和真实情感的映射,并且艺术家只有真正热爱自然,热爱元阳,他才会把元阳的梯田以一种近乎纯净、古朴,一种远离人间的自然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在画面中。

二、异域的西藏系列作品

西藏是一个神圣而接近天堂的地方,空气纯净,民风淳朴。这里的人大多信仰佛教,佛塔、经幡和“玛尼石”随处可见,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地域景观,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前往写生,如董希文、陈丹青和于小冬等诸多艺术名家。其中也包括版画艺术家史一,他们都从西藏这块宝地上汲取过创作灵感和源泉。就史一来说,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大江春秋》(图1)、《雪域之梦》、《雪域之魂》(图2)等系列作品,都是以西藏为母题,画面中炙热的情感,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西藏独特的地域面貌以版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大江春秋》这件作品创作于1996年,其作品曾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的金奖,以及版画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作品以西藏作为母题,将雅鲁藏布江作为表现的对象,画面中的地平线采取斜坡式的分割方法,从而突显出雅鲁藏布江的汹涌气势。而画面中倒立的船与地面形成强有力的三角形,以及船上大面积黑色的使用,让整幅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中若有所思的藏民,静静地站在雅鲁藏布江岸仰望着大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联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雪域之梦》则以藏族的“玛尼石”为描绘对象,旨在象征人与自然的某种宗教联系。画面构图和光线之间的微妙变化表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的赞叹之情。大黑大白的对比关系,细腻、写实的刀法,丰富的灰色调,以及良好的肌理把控能力,使画面呈现出特殊的神秘韵味。而《雪域之魂》和《雪域之梦》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在构图上打破常规,一块横空而降的“玛尼石”,像陨石一样飘落在空中。大量细腻的灰色调的运用,坚实有力的刀法,使“玛尼石”颇具力量感,从而产生出一种神秘的力量。

三、礼赞自然的静物系列作品

云南与自然一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神秘莫测的关系。“与中国其他的文化区域相比,云南多元文化混杂,人的生活方式贴近自然,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生活与艺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人是环境之子,所以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都是自然之子,他们师法自然,敬畏自然……”。在云南这块土地上,艺术家们更多的是执着于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如史一《岁月留痕·磨砺》、《生命礼赞·茁壮》、《灵之祭Ⅲ·躯壳》(图3)等系列作品,艺术家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自然的模拟与再现,采用细腻的刀法,层次变化丰富的灰色调,准确有力的形体结构,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生命启迪的静物作品,从而表达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和敬畏之情。其中,《生命礼赞·茁壮》表现的是三棵正待茁壮成长的竹笋,刀法细腻而写实。则《岁月留痕·磨砺》雕刻的是一口古井,在岁月的磨砺下古井留下了一道道绳痕,像极了被岁月磨砺后的人。而《灵之祭Ⅲ·躯壳》以同样质朴的刀法雕刻出一枚斑驳的贝壳,贝壳在岁月的侵蚀下只剩躯壳,从而表现出艺术家对岁月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悟。

无论是富有诗意的云南傣族系列作品,还是具有浓厚韵味的西藏系列作品,抑或是对生活充满哲思的静物等系列作品,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真挚的情感。作品刀法刚柔相济,将柔化刚,将弱小与强硬、抒情和刻板融为一体,画面中感情充沛,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态,有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礼赞之情。

参考文献:

[1]刘玉山.中国版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武俊,陇艺梅.民间天空:云南当代美术档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甘庭俭.少数民族主体版画创作[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4]李小明,张鸣.云南版画丛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