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生活的改变

2020-03-02杨洋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变化

杨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给民生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行囊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见证了这一时代的变革。行囊在体量、材质、装饰以及品牌化等四个方面的演变,显示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生变化。形囊造型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公共设施的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出更多追求梦想的机会,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生生活;行囊造型;变化

注:本文系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人民梦想”(17040220180613401637)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显著成果,经济发展上从改革开放前不足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如今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变化,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树挪死,人挪活”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像是一个烙印,但凡想要改变生活,为理想去追寻的,都会选择离开家乡去追寻内心的向往。改革开放的政策更是给予了人民更大更宽广的空间,发展的机会更多,这一切的使追寻梦想的方式越来越便捷。

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绿皮火车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高铁复兴号的驶入,使速度大大提升,出行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不变,但交通时间成倍缩短,更加便捷更加舒适,也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频率。行囊在体量、材质、装饰、以及品牌化等五个方面的演变过程,显示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生变化。形囊造型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公共设施的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出更多追求梦想的机会,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一、行囊形态体量的变化

行囊形态体量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行囊经历了一个从重到轻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行囊有两个特征:简陋和沉重。由于乘车时间长、速度慢的原因,出行的人总是要带很多东西。出门一趟很难,出行公共设施相对较少,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在各个火车站经常可以看到大量因为买不到票而留宿火车站的情况。出门时间相对较长,道路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使出行人在路上的时间过长,所以从粮票、锅碗瓢盆到被褥,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用靠绳子打出的井字结与军绿帆布包包裹,行囊数量繁多且笨重。

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善,出行方式选择空间更大,交通时间变短,出行频率变高,与此同时人们的行囊减负。如今人们的行李越变越少,很多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就地解决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创造了这样的经济条件。同时行囊的体量也反映了使用者的感受。相较于从前,现在的行囊设计会更多地考虑到人机工程学的内容,同样的负重下通过设计让使用者更为轻松,这是行囊由重到轻的一个变化。

行囊的造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由简陋向复杂进步,过去的行李数量繁多而且体积很大,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条件下行囊谈不上设计一说,是以实用为首要,所以从绳子到化肥袋只要可以容纳物品就拿来使用,而这些简陋的行囊携带起来更是毫无便利可言。肩扛手抱扁担挑,旅人也是劳累不堪,并且这些简陋的行囊也容易遗失和掉落物品,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轻纺织业的发展,拉链在生活中逐渐普及,拉链成为行囊的标配,这些小小的改变却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再往后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化越来越大,人们需要携带的行李数量不多,行囊走向轻盈化且设计上出现更多的省力设计,比如拉杆箱,还有现在最新的能自动跟随主人行走甚至是可以变形成电动车的行李装备。而发达的物流快递服务更是减少了人们的负担,往往人未到家行李先到。行囊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从超负重到轻盈甚至零负重的跨越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实证,是民生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

二、行囊材质的变化

随着设计方式的改变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四十多年来行囊的材质不仅是种类越来越多,其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因为材料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生的需求多样化,行囊的造型也随之突破以往的限制。最初常见的材质多为皮质、棉纺类,甚至是竹篓等自然生态材料。受材料特性和技术所限,大多数行囊的造型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造型美观不受重视,牢固成为最大的设计追求。

改革开放让我国的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轻工业进步以及科技发展的这些成果转化到民用生活用品上使行囊的材质呈现多样化。人民消费能力提高,在选择产品时也开始注重材质。进入21世纪后,尼龙、皮质、铝镁合金、高强度塑料、碳纤维开始流行,这些材质的行囊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材质的变化首先带来的是造型上的突破,现如今的主流四轮拉杆箱,不仅省力而且强度高并且本身也不重,所以基本成为了旅行必备。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也给了设计师更多的发挥空间,行囊的造型也更加美观,富有趣味,我们可以看到卡通人物造型的行囊还有可以骑乘的行囊。而行囊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容纳功能,有些行囊会用反光涂料在表面加一些反光条来提醒夜间行车注意避让,材质的突破使得行囊设计更加人性化。这些条件使得行囊的功能不断突破,如防盗、便携。

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行囊的设计也丰富多彩,追逐个性的有全透明塑料材质,有全反光表面,追求奢侈的会有贵金属材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材料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行囊材质的变化背后是国家富了百姓富了,行囊的造型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行囊上装饰语言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行囊也是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我们通过行囊外表面装饰,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行囊上各种宣传口号,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给我们留下的不一样的图像样式和文化符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和生活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各企业、单位也会通过在行囊上打广告对自己单位或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于是,车站、机场等场所,成为了各大广告宣传亮相的地方。它是一个人流量相对较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人流量对于广告公司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行囊的表面装饰则变成为一个有效的流动广告牌。

我们也不难看到,每当国家举办各级赛事时,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赛事宣传的影子,用吉祥物装饰的行囊。不仅如此,文化的交流,更多有个性的、形象的卡通形象出现在了行囊上,比如大嘴猴、小黄人等。

这更多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人民对不同的文化更加包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各种文化形态。我们也不難看出,这四十多年来,人们审美的一种转变,我们经历了规范、统一的图案与纹样的装饰;直接的口号文字表达,各种IP形象的转变,文化符号的特性表现,身份象征表现等,它们都成为了某一时期行囊表面装饰的特点。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的行囊包裹也根据人物职业而有了区分,比如电工、理发师、音乐家、艺术家、学生等,他们所用的行囊尤其具有职业特点。因为职业工具不同,装工具的行囊造型也会不同,久而久之这种特殊的造型成为职业的象征。

四、行囊的品牌化品质化趋势

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于行囊的选择追求的是便宜、结实和耐用,洗过的化肥袋装上被褥是火车站常见的场景。而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行囊进行了更加精致的划分,追求品质和品牌化。也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这些成为可能,国外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人们通过各种日常用品彰显自己的品味,行囊的品质与品牌进入人们选择行囊的考量范围,而以品牌为卖点的商品其附加价值更是巨大。现在人们对LV、GUCCI、香奈儿等耳熟能详,这在四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总而言之,行囊的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人的记忆缩影,行囊盛满的也是人民的梦想。从之前的单调简陋到如今的品牌化精致化,这背后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改革开放的成果,民生生活的改变是人民最直接的感受,许多过去不敢想,想不到的事情如今纷纷变成了现实。世界每天在变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是日新月异。行囊装载着我们的梦想,我们一并奋斗在改革开放的路上,从行囊造型变化中可以看到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

参考文献:

[1]王琥.设计与百年民生[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这五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我来添画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