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生产性”保护

2020-03-02谭永定陈志强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生产性

谭永定 陈志强

摘 要:傩文化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甚少,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被湮没。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其带来了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文章通过对广东湛江傩文化的起源、内容进行研究,指出当前傩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基于文化创意的视角,对湛江傩文化的设计与开发的创新发展,提出一些“生产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傩文化;文化创意;“生产性”

注:本文系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ZJ19YB20)研究成果。

“十三五”发展阶段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关键期,而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于这样的背景诞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傩文化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和现代生活的距离非常远,因而面临着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发展困境。借时代机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傩文化,成为一种使命和责任。

一、湛江傩文化概述

(一)湛江傩文化的源流

傩是源自于原始宗教的一種驱邪逐鬼的意识,它是原始图腾、巫术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祭祀等等的产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假面跳神。在《周礼·夏官》中留有最早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经过漫长的发展后,傩文化成为宗教、艺术、文学等诸因素庞杂交缠的一种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这里自古就是风雷雨电的多发地,人们对自然崇拜尤甚,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敬雷、祭雷、酬雷、娱雷的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人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形成了雷州半岛的傩文化。

(二)湛江傩文化的内容

傩文化主要包括傩坛、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傩俗等内容。傩坛是傩事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各种神灵(面具)的栖息地,这些神灵既是宗教中的神仙鬼怪,又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传奇人物,故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说。湛江的傩坛主要供奉雷首公、五方雷将、康皇、北帝及其部将,还有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傩仪是傩坛祭祀的外化形式,包含着请神、驱鬼逐疫、送神等一系列严密完整的操作程序。湛江的傩文化受到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影响,各地的傩仪也会有所不同。傩舞又称鬼戏,是最古老的娱神舞蹈,人们戴上面具,扮演鬼神,载歌载舞,驱逐瘟疫。傩戏是宗教与艺术结合的最通俗的表现。以服务对象和演出场所为依据,傩戏可以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傩面具是傩文化的外显符号,它的造型奇异、色彩斑斓,是木雕和彩绘的结合,不仅是人们祭祀仪式上的主要工具,还是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傩俗是巫傩活动的民间习俗,在湛江人家的门户上,在城镇乡村的雕塑中,随处可以见到的兽类雕刻,那便是这种习俗的物象化体现。

二、湛江傩文化的困境

(一)政府忽视,管理不落实

傩文化是一个庞大但松散的文化体系,就目前来看,政府对其缺乏系统的保护和整理。由于政府没有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傩文化始终散落在民间。而从目前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来看,傩文化显然不属于主流文化,因此逐渐衰微。

(二)收益甚微,传承人匮乏

傩文化主要是以部落、家族的形式存在和传继。而这种传承又有着诸多的旧俗,如传男不传女、族际不互通等,无形中限制了傩文化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傩文化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少,青壮年为了生计都离开了家乡,外出务工,拥有手艺的只剩下一些老人。

(三)开发不力,宣传力度弱

傩文化作为一项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并不能创造实际的效益。虽然湛江当地的政府建立了一些傩文化的博物馆,在节日也有一些傩舞、傩戏的演出,但是这些只是停留在静态保护的层面,没有形成一个链条式的运作体系。不具备产业集群的特征,更没有创意性,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能是空想与空谈。

三、“生产性”保护视域下湛江傩文化设计与开发的优化策略

(一)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创新政策

湛江的傩文化要想得到良好的保护与继承,必须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项的扶持资金,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共同设立傩文化项目,把散落在各地的傩文化资源收集并记录下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奠定一个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其次,政府和当地高校成立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利用高校的资源对傩舞、傩面具等傩文化内容进行研究,尝试着依托这些古风古貌的文化进行创意产品的研发。例如湛江的傩面具多以黑、红、黄为主,五雷神将的面具是竖发、方脸、长耳、突颧、凸眼、大鼻、扁嘴、獠牙的凶狠狰狞像,把握造型的内在本质和内涵,可以将线条细化、柔和,突出面具的威仪,将传统与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相融合,开发设计出符合更多人审美的旅游纪念品、玩具、日用品、手工艺品、伴手礼包装、服饰等,让狭窄的受众市场得到有效拓宽。最后,以政府为首,做好傩文化的异地搬迁,如建设傩文化民俗村、打造傩文化民俗商业街等,通过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让当地的傩文化和当下流行的旅游项目、生态项目相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傩文化表演,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进傩文化。

(二)善用信息资源,进行广泛宣传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田野调查,然后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傩文化进行记录,借此整理出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傩文化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宣传视频,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上进行播放,也可以和相关的文化栏目合作,为傩文化制作系列纪录片,通过新技术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湛江傩文化。同时,也要鼓励学者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只有落于文字,傩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物质基础。

(三)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福利待遇

国家在提出振兴民族手工艺的计划后,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都为非遗传承人下拨了大量的资金补贴,其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根”。湛江可以借助这个风潮,联系各高校提供培训的基础设施,广招青少年进行培训。高校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文化设计课程,总而言之就是使传承人的面积扩大,传承人的年龄降低。为了鼓励传承文化,壮大人才力量,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创意设计人才的待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优秀创意的,应该予以奖励,并尝试帮助其与市场对接。这样一来,人才的培养才会真真正正扎下根去。

(四)打造文化产业,扩大创意规模

文化产业的打造,归根结底企业是具体的执行者。政府要帮助和扶持当地的一大批生产企业,通过傩文化产业发展起来,让他们成为艺术的创新者和文化消费的引领者。政府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培训机构,聘请有经验的设计师、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在企业的培训机构任教,选拔并优化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完成企业人才的梯队储备,然后逐步地将人才力量转化成为生产力量。例如可以运用傩戏和傩舞创编大型的舞台剧,让人们通过文化消费了解湛江的傩文化。相比于其他内容,傩面具是最易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的物品,设计者需始终围绕着傩文化诞生的初衷——祭祀祈福进行设计。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当代文化元素,打造成卡通版傩面具、影视剧版傩面具等等,拉近傩文化和现代人的心理距离。只有内涵和形式的紧密结合,才有可能把人们拉进傩文化的消费圈,让以傩面具为代表的傩文化成为湛江独特的文化名片,扩大湛江傩文化的影响力。

(五)嫁接旅游市场,借助东风发力

自2015年之后,我国的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为各地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改变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湛江地处雷州半岛,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形态交融,本身在旅游资源上有着不错的基础,如果能把傩文化融入其中,那正是“借助东风好扬帆”。首先在旅游区可以建立傩文化产品销售点,进行傩文化的宣传。其次,当地的文化部门可以和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将傩文化产品做成各个旅行社的“主打牌”,让游客目之所及都能够接收到傩文化的信息。最后,把傩文化和农家乐、生态游等旅游形式结合在一起,深度挖掘傩文化背后的历史意义,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傩文化的内涵,实现傩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互动双赢。

参考文献:

[1]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朱培科.湛江傩舞的传承困境与保护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曾华美.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作者单位:

岭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生产性
关于国有企业如何在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