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本科生学业困难成因分析及帮扶体系构建探索

2020-03-02齐亮冯翠萍贾文龙

西部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业困难

齐亮 冯翠萍 贾文龙

摘要:农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的重大使命,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培育时代新农人。农业院校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观念、自我管理、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等主观方面和学习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出现一定的学业困难。對其帮扶,要通过“精准识别—帮扶育人—长效机制”的帮扶体系建设,以端正思想为中心,注重课堂和宿舍两个阵地,从学业预警、靶向帮扶和学风建设这三个具体的帮扶举措着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切实提升学习效果,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业困难;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4-0122-04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学业水平,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通过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打造“金课”,加强过程培养,提高毕业门槛等措施,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摆脱“玩命的高中,快乐的大学”等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同时面对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部分出现学业困难的大学生将是较大的挑战。农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为脱贫攻坚事业、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但是农业院校部分本科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学业困难的现象,例如挂科甚至成绩绩点低于毕业最低要求等情况,这也成为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前关于学业困难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研究兴趣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对于学业困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如1988年美国学业困难联合会所下的定义:学业困难是一个总体概念,从个人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在获得并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面临明显困难而表现出的异质现象;国内学者钟启泉认为“学业不良”是指一种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又如学者钟萍提出: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和“学习不良”,她对学习困难的定义既包括了智力因素,也包含了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因智力迟钝、感知或运动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统称为学习障碍[2]。根据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本文将“学业困难”定义为:学习者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出现学习成绩较差、挂科甚至重修,学习成绩绩点低于学校毕业最低要求的现象。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是衡量学生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和帮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科新生学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在学习习惯和学风的养成阶段,因此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尤其是出现学业困难的同学。要分析具体原因,进而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学院2018级学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挂科情况,因此我们针对已经完成大一学业的2018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过程中发放问卷333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开展个案访谈17人次。依据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大致梳理出学习观念、自我管理等主观方面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动机

观念可以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则可以提供持续的内驱力。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对于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均存在学习观念和动机方面的原因。在关于“你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中,学业困难同学即挂科同学和未挂科同学出现了明显差异。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出现挂科同学中仅有59.63%的同学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明显低于未挂科同学的73.3%;同时选择“为了获得文凭”和“没想过”的比例是未挂科同学的2.25倍。根据问卷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在学业困难学生中大部分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多是被动式学习,部分同学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依然抱着“玩命的高中,快乐的大学”“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学习观念。学生满足眼前的功利性目标,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动机,造成他们缺乏学习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也就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业当中,出现学业困难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2.缺乏自我管理和规划的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对自我管理和规划的能力要远高于中学时期,他们不仅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更要对自己的未来制定长远的规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学业困难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缺乏,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造成自己的迷茫,失去人生前进的力量和方向。

由上图可知,63.3%的学业困难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睡觉”,选择“自习上图书馆”的仅占50.46%,说明大家没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课堂知识或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造成同学们在学习上出现“硬伤”。在学习过程中“有长、短且很明确”的学习计划的仅占12.84%,“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占比38.53%。说明大部分的学业困难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过多地将时间花费在休闲娱乐和各种校园活动中,成为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

3.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同学中,尚存在很多关于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这些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出现学生自己努力学习,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如图3所示,选择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的仅占22.94%,另外有15.6%的同学上课时“经常心不在焉”或者“做其他事情”;另外“平均每天自习时间在2个小时及以上的”仅占比27.52%,同时大部分学业困难同学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的“听课—刷题—考试”时期,不能适应大学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学习要求。大学生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心理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不足

根据学生入学时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有6.00%的同学显示为一级心理问题,8.71%的同学显示为二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因此这部分同学在学业方面也出现较多困难。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和表现,由于其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懒性较强,心理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导致同学们出现消极情绪和人际交往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在一、二级心理问题同学中有70%以上同学出现不及格情况,其中两位同学由于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已经退学,一位同学申请休学。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父母对于孩子关爱过度,越来越多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客观原因

1.不同生源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由于各个专业面向全国各地进行招生,而不同生源地的家庭教育背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等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如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主要分为全国卷(包括一、二、三卷)和地方卷(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等)两大类,学生选修课程不相同,导致出现没有学习过高中有机化学的同学录取到和化学有关的理工类专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业压力,学习成绩不理想;同时也存在省内高中选修模块不尽相同,但是大学所学专业涉及相关模块知识。除此以外还存在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致、学习方式不同等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的异质性,有利于形成创新创造的氛围,但是也造成了部分同学的学业困难。

2.学校部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内容和数量的课程,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部分逻辑性上较为连续的课程没有时间上的继承性,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逻辑和知识上的障碍。部分课程设置忽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问题,难度较大的课程过于集中,一定时间段课程安排过满,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消化课堂知识,这也为后期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隐患,成为学生学业困难的一个隐性阻碍。

3.个别教师教学能力存在差距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式多停留在“满堂灌”“一言堂”阶段,没有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更没有进行启发式教学,完全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大学教学的需要。授课内容过于陈旧,不能紧盯社会发展前沿,不能将自己的科研过程和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对于高等教育“新农科”的发展缺乏深入的认识,进而产生知识代差。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由于教师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下降,间接地造成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学习困难。

三、帮扶体系构建的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进入了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新阶段,作为农业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投身到“新农科”建设的大潮中。农业人才的培养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因此需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狠抓学生日常学业任务,重点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紧紧围绕“精准识别—帮扶育人—长效机制”的帮扶体系原则,循序渐进,真正实现让所有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一)精准识别,厘清问题根源

由于学生的学业困难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就需要我们对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类,做到精准识别,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等根据学业成绩针对性地走访宿舍,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同时根据学生入学档案掌握学生前期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是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和谈心谈话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厘清每位学业困难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学习观念问题、学习方法问题或者是学习基础方面的问题等,将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分级,建立学生学业问题档案,开展针对性的帮助,切实提升学业成绩。

(二)全员参与,做到帮扶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践,在学业帮扶过程中坚持做到领导、老师、学生全员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和方法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帮扶育人形式[3]。学院成立专门的学业分析和帮扶指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业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解决方案,组织安排系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分工合作,根据不同老师的专业领域和育人特点,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业帮扶工作,同时积极发动班干部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业困难同学,营造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成效鞏固,构建长效机制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读书学习更是学生的本分,因此必须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转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教学和管理等协作机制,理顺培养和管理思路,多方联动,做到协同育人。同时将已经成熟有效的帮扶体系进行规范,做好流程优化和效果评估,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况。

四、帮扶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行体系化运行,学院构建学业帮扶“123”体系,既注重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塑造这一中心,也要注重课堂和宿舍这两个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同时通过学业预警、靶向帮扶和学风建设这三个具体的帮扶举措激发和督促学生学习,通过以上的帮扶实践,学生的不及格率由上一学年的37.05%降低到本学期的12.70%,学生不及格率显著降低,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以端正思想为中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学业困难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学习思想和观念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高中时期对大学形成的错误认知,也有受到社会或校园不良舆论影响形成的认识偏差,如: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玩命的高中,快乐的大学等。院领导、系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召开座谈会、一对一谈话和家校沟通等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学生以往错误思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同学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习惯等问题,这时也需要通过领导老师开展谈心谈话,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鼓励,激励其勇于面对困难,制定详尽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由辅导员定期检查督促落实,为学生建立学业成长档案,做到全程跟踪引导。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邀请获得奖学金和保研考研成功的同学举行学习交流会,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端正同学们的学习思想和观念,只有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学业困难同学的学习才有了不竭的动力,才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以课堂和宿舍为阵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和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也是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学生的主阵地。一方面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院通过建立课堂打卡制度、课堂笔记评选活动和辅导员随堂听课等形式,有力促进同学们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保证了学业困难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宿舍卫生大检查、文明宿舍评选和学霸宿舍风采展等活动,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宿舍卫生和自习习惯,对于学业困难同学,建立宿舍帮扶小组,互相监督学习,促进宿舍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三)以学业预警、靶向帮扶和学风建设为抓手,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让学生忙起来,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取消毕业前“清考”,因此学生面临的学业挑战不断升高[5]。根据学校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于学分绩点和英语成绩达不到相应要求的学业困难学生,学院会及时进行学业预警,依据绩点差距分析问题原因,同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做到家校联动,形成帮扶合力。针对学业困难学生,根据其不及格门数和个人学习情况,进行靶向帮扶,由领导和老师包干到人,进行持续的思想观念教育和方法习惯引导,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个性化指导,实现帮扶措施的具体化、人性化和有效性。学风建设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基础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每年举办学风建设月,制定学风建设管理办法和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每个学期开展学业动态分析,每年期末考试前举行考风考纪动员大会,通过一系列互相衔接的学风建设活动,将刻苦学习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促进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

五、展望

农业院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农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因此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农业院校要勇担时代责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培养“一懂两爱”的新时代农业人才。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兼具的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认真总结前期经验,做好帮扶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形成科学有效合理的帮扶举措。新农科教育正在逐步推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天骄,孙超.农业院校本科生学业困难帮扶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6(5).

[2]薛莹,俞爱宗.学困生学习行为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

[3]倪翠.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8(9).

[4]陆毅华,高兰兰.学分制环境下本科生学业预警帮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5]杨春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齐亮(1989—),男,河南邓州人,山西农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

冯翠萍(1970—),女,山西应县人,山西農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贾文龙(1981—),男,山西清徐人,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卓越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2019060)、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卓越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ZD-2018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学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困难我不怕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选择困难症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