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身心建构研究
2020-03-02王钦
摘要: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舞蹈课内存在着的“课程弱势化”“性别边缘化”“身体差异化”“认知偏见化”等现状,极大地影响着男生群体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规划。基于此,对男生群体在舞蹈课内施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刺激”,形成身心的再度觉醒,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构建的核心。通过情绪的疏导、心理的暗示以及身体的针对性训练等进行内部建设,正是形成“课程+师生+教学”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身心觉醒;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4-0139-03
近年来,男幼师群体地位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园内、家长、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男幼师在体能素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愈发得到凸显,他们大多活跃在幼儿运动、舞蹈锻炼、体育健身、日常管理等领域,成为无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却没有依据男幼师的性别优势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全盘按照女幼师教学标准实施,造成了该课程的弱势化趋向、性别的边缘化行为、身体的差异化表征、思想的偏见化认知。基于此,透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的现状,应及时针对男幼师的身体、心理、性格等建立系统、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以达到“专业——职业”的完美转化。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的现状
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多以女性为主体,在培养男生的体态、气质、技能等方面无法做到针对性、导向性、侧重性训练,导致男生在混班上课时,易造成阳刚之气缺失、性别意识模糊、学习状态不佳、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从而使男生对整个学前教育专业产生“质疑”思想,生發职业发展的不自信,造成学前教育职业中男幼师的“缺位”现象,影响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弱势化
首先,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以技能课的形式存在,在当前“理论为基,辅以实践”的教育原则下,本身就存在地位弱势,偏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导的中心。一般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每周1~2节,共9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长,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被推向“全才”的培养目标,“琴、舞、书、画”样样要学,因此课余时间会分配其他科目的训练,对于舞蹈课没办法做到专一对待。其结果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在专业上“拼不过”艺术类的舞蹈学生,在教学上“撼不动”师范教育类的舞蹈生。
第三,学前教育男生舞蹈课没有统一、规范、系统的教材,部分学前教育舞蹈类教材是以女生为教学对象进行设计,教材偏向女性化,很少涉及男生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即使有的教材内触及到一部分男生训练内容也是浅尝辄止,没有做到系统的讲解,很难运用到男生舞蹈课堂。
(二)性别边缘化
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背景下,男女比例差异巨大。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每年在招生方面对男生有各种政策性的倾斜,但是男生数量依然很少,占比不足20%,女生群体仍然是教学主力,男生在该专业依然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同时,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学校在舞蹈课程设置上,无法将男生单独划班成立专门的舞蹈教学班,只能男女混班上课。男生由于先天生理结构条件造成舞蹈基础薄弱,而教师在男女混班上课时不会专门地针对男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特殊对待,使得男生游离在本就弱势的课程边缘以“边缘人”的状态生存[1]。
(三)身体差异化
长期的教学与实践证明,男生在学习舞蹈时不论软开度抑或身体的协调性、灵巧度都与女生有很大的差距。男生善用力量,女性重视柔美;男生舞蹈动作讲究外展四方,女生舞蹈动作讲究内韵心灵;男生舞蹈气质呈现气吞山河,女性更愿意展示婀娜身姿。而长期的传统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没有充分关注男女身体的生理性差异,使得男生的力量优势无法得到发挥,甚至过度转向女性的柔美一面,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认知偏见化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于舞蹈课程缺乏深度、客观的认知,对舞蹈的功能与特点模糊,造成学习氛围淡薄,以至于有些同学直到今天还认为舞蹈是女生的专利,完全没有意识到舞蹈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与帮助。他们认为男生就不应该学习舞蹈,而应该进行体育、武术等对抗性运动,才能展示自己的男子气概,大部分同学在进入本专业以前并不知道学前教育专业还会开设舞蹈课,因此对舞蹈课程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
男生对舞蹈的偏见除了自身的认知不够以外,还源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当前社会虽然已经对男幼师“正名”了,但是相当一类人还“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以交给男幼师来教育,而男幼师学习的包括舞蹈课程在内的任何课程在他们眼里都是“多余”的。这种社会偏见影响下,难免会误导一部分男生对待本专业以及舞蹈课的态度。
基于此,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的现状,应从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着手,刺激身心的再度觉醒,丰富男生的专业经验,形成专业认同。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男生身心建构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舞蹈课内的身心建构是生理与心理的一种外部刺激与内部调适,是身心的二度唤醒,即身心觉醒[2]。表现为男生个体或群体内部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与自我心理接纳,以及外部环境(课程、教师、同伴等)引导而作用于男生群体身体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自我身体反馈。
(一)心理接纳——心理层面的针对性教学
心理接纳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进行舞蹈课时的一种心理健康表征,是男生“完全”地信任、接受、满意自己的课堂表现的一种心理行为,以及能否继续进入该课程的基本心理状态,即“个体完全的和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无论他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智的、正确的或适当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爱他”[3],试想,男生个体对于舞蹈课都没有发自内心的接纳,即使外部再多的作用与“干扰”都将无济于事。因此,在日常教学环境下,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面对舞蹈课的心理接纳程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1.情绪控制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个体或群体因先天条件和后天性格制约,导致其每个人的学习舞蹈能力各有不同,在看到他人能够快速的掌握舞蹈动作、协调的运用肢体、熟练的“踩点”节奏时,一部分同学常常会因自己“技不如人”而产生一些心情不快、畏难或情绪紧张等波动心理。
首先,面对这部分人群波动的情绪,在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筛选掉多数人无法掌握、过度困难的知识点,例如藏族舞蹈“屈伸组合”中气息与动律控制较难,山东鼓子秧歌“狗熊哆嗦毛组合”中步伐与体态掌握较难,这类内容在男班舞蹈的学习中应该暂时“丢掉”,做到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只有教学内容难易适度才能缩小差距,也就不会再出现男生学习舞蹈动作时的畏难情绪。
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观察出现情绪波动的同学,分析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引导,例如有的同学因舞蹈节奏过快导致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教师一方面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用于尝试,另一方面也应该单独选用稍缓的音乐针对这类同学进行训练,同时,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变换舞蹈节奏,紧跟教学进度,达到全班一致水平。
第三,同伴之间的交流也是情绪得到改善的一种方式,可以交流当下学习的内容,也可以交流课后的休闲活动,同伴之间不存在师生之间隐性的“阶级”地位,不必担忧说错话被责怪,互相袒露心声是较为直接的疏解情绪的方式。同样的,男生之间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比如约一场竞赛性质的篮球运动,来一场畅快的马拉松等,总之放松了心情,波动的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最后,则是自我的情绪控制,例如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自己,四肢平躺解放肢体,倾听音乐释放心绪,观察镜子感受自我在镜子中的“形象”,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绪,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更好……情绪波动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正常的行为,而控制情緒,则是自我接纳的关键,作为舞蹈课程的主体对象,其群体的情绪控制正是课程构建的核心环节。
2.心理暗示
在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日常舞蹈教学中,适当地增进暗示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接纳。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语言暗示、仪表暗示、动作暗示等外部激发动机。具体表现在:(1)教师通过“刺激”性的语言对施教对象进行暗示,形成一种鼓励行为,而面对不同的对象也可以采取“激将法”,同样会产生积极的暗示效果;(2)教师通过自身的仪态、着装、表情等行为都能给学生产生一种暗示,良好的仪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门严肃、规范的课程,使之对舞蹈艺术产生崭新的认知;(3)教师进行规范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接受到最直观的暗示,促使学生学习状态饱满,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效果,而后“拖泥带水”“马马虎虎”的学习习惯将在受暗示的群体中逐渐消失。
其次,学生通过自我交流进行心理暗示的内部激发动机。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等都可以成为自我交流的触发机制,自我交流也可以称之为自我谈话,是学习者内心的活动表达,包含自我安慰、自我表扬、自我鼓励、自我警醒、自我命令、自我总结等,例如,“这个动作我还没有学会,怎么办?”“我再多跳十遍就会了。”“我这一遍动作比上一遍要跳的更到位,我进步了。”“没关系,过一段时间我也能站到舞台中间,加油。”学生通过各种自我交流的方式使自己主动地进入到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感受舞蹈带来的“利益”,产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热爱并接纳。
(二)身体反馈——生理层面的针对性训练
身体反馈是学前教育男生在舞蹈课时的一种身体状态与反应。笔者选取某师范院校2017、2018级男女各112人为研究对象(共224人,男生112人:2017级52人,2018级60人,平均身高175±8.2cm,平均体重71±6.3kg;女生112人:2017级52人,2018级60人,平均身高164±6cm,平均体重53±4kg)进行舞蹈训练中身体各项机能的测试,包括软开度方面与体能素质方面,例如:“站下半腰”“横叉”“竖叉”“坐位体前屈”的测试以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立定跳远”的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身体机能在软开度方面与女生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软开度训练中的最基础动作“坐位体前屈”仅有38人可以标准化完成,约占33.9%,而女生有86人可以完成,约占76.8%,而横叉、竖叉、下腰等进阶性动作完成度更是远远低于女生。但是,男生在身体体能等方面要优于女生,在弹跳力、核心肌群能力、肢体忍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男生占有先天的优势。另外根据长期的舞蹈教学观察,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动作记忆、身体灵活度、肢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等方面也是弱于同专业女生的。因此,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生理层面的基本特征,针对性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1.发挥男性优势,选择性教学
由于男生身体体能方面有优势,在男生基本功训练时,不全面依照女生教学内容,要发挥男性优势,更多的是进行力量与弹跳等方面的训练,在软开度方面的训练时,依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与可开发的极限条件进行适度训练,不过分强调男生的软开度,以免对男生的身体产生生理性损伤也避免破坏男生在舞蹈学习时的热情与积极性。
2.平衡教学内容,扬长补短
既要避免过度训练软开度等男生的弱势项目,又要注重训练男生群体其他身体层面的不足点。例如:协调性、节奏感、灵活度等方面是舞蹈学习的基础,必须要掌握,否则舞蹈动作是没有“呼吸”与灵魂的,也就缺少了舞蹈艺术应有的质感和美感,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阶段而到达不了“艺术审美”的追求。
3.规范教学对象,教学得法
要强调男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加强对男生阳刚、果敢、洒脱等气质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肢体的训练,使动作训练“得法”,督促男生做舞蹈动作时风格的正确掌握,即通常所说的“范要正”,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摆弄动作,以免贻误后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与社会对幼教行业的偏见。
4.创新教学方式,赛、演、训结合
以赛促训,以演促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舞蹈学习状态,选择一部分人组建男子舞蹈团,通过组织比赛、参加演出的形式的进行身体各个方面的锻炼,选用经典剧目训练身体、感知艺术,例如,通过排演男子古典舞剧目《秦王点兵》,一方面将肢体开发到最大化,学习各种“闪、转、腾、挪”“跳、跃、翻、飞”技巧,触及舞蹈身体的极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挺拔、雄浑、开阔、潇洒”的舞蹈气质。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程的构建是依据新时期男幼师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其关键要素在于实施于教学主体(男生)的一种心与身的“刺激”,从而激发男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改善对专业的认知偏差、养成舞蹈训练的良好习惯,从内部产生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良性循环,构建适应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男幼师舞蹈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钦.“期待融合”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男生“边缘人”行为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2]李珊珊.体育舞蹈大学生身体自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3]焦彩娟.大学生自我接纳心理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韦清琦,张晓雯.回归地方与身体——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的整体性生態书写[J].英语研究,2019(10).
[5]崔炳莉.男幼师心理授权和职业承诺现状及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8.
[6]张书维.内隐、外显自我接纳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钦(1989—),男,汉族,山东菏泽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批准号:2019SJA23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