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骨折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
2020-03-02洪波
洪波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选择2017.4~2018.3收治的60例上臂骨折患者,遵照随机原则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予传统神经阻滞与B超引导下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甲、乙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6.7%、73.3%,差异有意义(P<0.05);乙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甲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上臂骨折患者实施上肢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优良,且能减缩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上臂骨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2-253-0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上肢手术麻醉方法之一,临床通常应用传统方法体表解剖学定位进行穿刺措施,医师的操作措施与患者个体差异性均影响麻醉效果,故而在麻醉过程中需数次穿刺探查,对患者形成较大痛苦,也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超声技术在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中有广泛应用,其具有不良反应少、疼痛轻微及安全性高等特征[1]。笔者选择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上臂骨折患者资料,对比不同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具体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许可后,采集60例上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2017.4~2018.3),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凝血机制异常、恶性肿瘤、妊娠及哺乳期者等。分为两组,甲、乙两组,每组各30例。甲组男女构成比为17:13,年龄24~74(57.4±2.4)岁,体重44~84(61.5±5.7)。乙组男女构成比为1:1,年龄23~75(58.2±2.8)岁,体重45~82(61.9±5.5)。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对比分析,皆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饮禁食8h,术前30min肌肉注射20丁溴东莨菪碱与0.1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紧贴躯干,头偏向对侧。甲组给予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穿刺位点选择甲状舌骨肌上端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中,利用7号针头在穿刺点处垂直进针,进针深为1.0~1.5时固定针头,但回抽无气体、脑脊液及血液时,推注25~30ml 的0.375% 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乙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上肢神经阻滞麻醉,选用DC-3T迈瑞超声诊断仪(频率:6~14MHz),对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描,清晰的呈现出目标臂丛神经,在超声引导下促使穿刺针缓慢抵达至目标神经,麻醉药物类型、浓度以及输注方法同甲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用药情况。
1.3 麻醉效果判断
①优:手术过程中患者未形成任何痛感,意识清晰。②良:手术过程中无任何痛感,肌肉松弛一般,但不影响手术操作过程与疗效。③尚可:术后患者有轻度疼痛,肌肉不松弛,需进行深麻醉;④失败:需增加局麻药物用量或调整为全麻,方可保证手术持续进行。优良率=(优+良)/总数×100%。同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用x±s计算。差异检测标准:P=0.05。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乙组符合优、良评价标准的分别有26例、3例,甲组依次为15例、7例。乙组麻醉优良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
乙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分别(3.5±2.5)min、(9.3±3.2)min,甲组依次为(5.1±2.7)min、(5.7±1.3)min。差异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最近几年中,我国上臂骨折患者的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病患日常生活与工作质量均形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上至神经组织麻醉是上臂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的常用麻醉方式,其能有效阻断上肢交感神经与运动时间,改变上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优化血管重建效果,有益于推动手术平稳进行并保证手术疗效[2]。
传统的上肢神经组织麻醉是结合人体解剖定位穿刺点,通常会在甲状舌骨肌上方和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中进针,盲探异感进而定位神经。在传统神经阻滞麻醉实施过程中,在患者个体差异、生理解剖特殊性与麻醉师操作经验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可能出现麻醉无效、阻滞不完全等情况,甚至会诱发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多种并发症。而若能在超声技术引导下,一方面能清晰的呈现出腋路和肌间沟解剖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动态化的呈现出穿刺点的所处方位,進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穿刺斜面,进而将麻醉药物注射至全部的神经分支,无效通过穿刺针触及神经而定位神经,有益于提升神经定位的精确度,保证组织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3]。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于甲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早于甲组、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长于甲组,差异均显著。由此可见,在超声引导下对上臂骨折患者实施上肢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好于传统神经阻滞,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李侃,杨青.用小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4):72-73.
[2] 赵发民,敬广霞,刘洋洋.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12):118-120.
[3] 梁增升.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8,31(04):89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