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2020-03-02仇曼莉
仇曼莉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坚定政治理念、强化理论修养、提升精神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迎来新挑战、新机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新挑战、新机遇的基础上,以提升理论传播有效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为目标,进行传播新路径探寻。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马克思主义理论 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20-02
在全媒體时代下,信息传播发生巨大改变,且对人们思想、意识、情感等的影响日渐加剧。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减少多元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冲击,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主体多、传播渠道广、传播互动性强、传播影响大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
第一,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机会增多,逐渐由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媒体教育对人民群众意识的影响力、控制力下降,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力受到挑战[1]。
第二,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发展态势,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人们的情感。当缺乏正确引导时,人们群众易受多元化思潮冲击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动摇维护党、维护国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信仰理念。
第三,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与接受信息的自由度大幅度提升,传统说教式、强硬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模式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发展进程,降低人们群众认识、理解、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影响力被削弱。
二、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了新挑战,但也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机遇。例如,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又如,全媒体时代我国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日渐完善,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中具备了一定话语权,从而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与传播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舆论基础。
三、新路径
面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挑战、新机遇,提出如下建议,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性,助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与传播。
1.传统媒体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虽然受到影响,但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在信息传播上,其优势仍较为显著。对此,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时,应善于利用传统媒体优势进行舆论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为更好发挥传播主阵地价值与作用,需注重传播内容的创新。例如,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入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生活现象的解释力,从而使人民群众能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美好生活构建的重要性,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肯定,进而支持、维护与宣传它[2]。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除注重传播内容不断创新外,也需要注重发挥组织合力的充分,形成共同管理、共同宣传、共同监督的理论传播格局,即党政机关应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守门人”“把关者”,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精准识别与筛选,让传播内容更具适宜性、合理性;其他部门与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共同管理,让传播更具实效性、科学性。
2.运用新媒体拓宽传播路径
借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中,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从而打破传统传播思维限制,以全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构建新的传播格局,占领舆论制高点。例如,开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征,促进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研究活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参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传播成为常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又如,依托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以及中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大幅度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超过61%,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手机上网比例超过99%,手机上网月均使用流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开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移动客户端,让人民群众能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学习强国”移动客户端为例,在中宣部主管下,围绕“建设学习强国”战略目标,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核心内容,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工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学习平台。客户端以个性化的设计、鲜明的学习主题、丰富的学习内容深受人们喜爱。
3.构建互动模式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跨区域传播、跨媒传播,已经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全媒体技术,加强信息传播互动模式构建,促进信息传播的个性化、精细化发展。对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组织开展民意调查,根据民众反馈信息,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挖掘,从而了解人民群众思想情况,掌握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看法、明确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性化需求,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问题与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分类,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编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信息传播内容,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信息传播形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契合人民群众信息获取习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目标群体是农民,根据目标群体特征,我们在编制传播内容时,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发展等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入手,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农民群众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选择传播方式时,利用渗透性较强的传单、海报、广告、挂历、新闻等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形渗透;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得到个性化、具体化、群众化发展,提升吸引力,形成良好互动格局。
四、结语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有效融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发展,是党委、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是媒体传播的使命与职责。在明确认识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重要性的基础上,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勇.全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9(4):18-24.
[2]沈阅评.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构与传播[J].记者摇篮,2016(9):3-7.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