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

2020-03-02李巍郭文强韩佩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

李巍 郭文强 韩佩杰

摘要 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乡镇建设的方向亟需沿着文化基因的序列进行,区域文化基因的独特核心价值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导引。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基因”为视角,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进行评价和分级,挖掘文化基因组成并构建再生体系架构。结果表明,第一,通过识别提取青城镇的文化基因,解析出11种文化基因——军戍文化、农耕文化、水烟文化、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第二,通过解析评价青城古镇11种文化基因,评价结果显示书院文化、军戍文化、生态文化得分最高,这3种文化对青城古镇的历史发展最具影响力。第三,青城古镇的快速现代化建设与扩张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严重威胁,通过标志文化基因空间再生、优势文化基因要素植入和基础文化基因融合共生得出青城古鎮的空间发展策略,拓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文化基因;历史空间再生;空间再生;青城古镇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2-0257-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Historical Spatial Mining and Regen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Taking Qingcheng Ancient Town in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Wei,GUO Wen-qiang,HAN Pei-jie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uniqueness of cultural genes determines that the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along the sequence of its cultural gen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gui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This paper taking Qingcheng Ancient 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 adopting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es and classifies the cultural gene of Qingcheng Ancient Town, excavates its cultural gene space and constructs its regeneration system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genes, 11 cultural genes of Qingcheng Ancient Town were analyzed: military culture, farming culture, shisha culture, merchant culture, college cul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ter transport culture, folk culture, food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ulture.By analyzing 11 kinds of cultural genes in Qingcheng Ancient Town, the scores of the college culture, military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ulture are the highest, which has the highest influence on Qingcheng Ancient Town;The rapi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Qingcheng Ancient Town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surviva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Qingcheng Ancient Town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symbolic cultural gene spatial regen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dominant cultural genetic ele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asic cultural genes. Extend its pat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gene;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space;Space regeneration;Qingcheng Ancient Town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行为活动的载体,文化的地位在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逐渐凸显,文化基因是源于生物遗传基因基础上提出的,是文化传播与模仿的基本单位[1],具有唯一性,文化基因的特征与价值研究也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作为乡镇建设发展方向的参考依据。2007—2013年,国内在历史文化城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界定、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保护对策、价值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5]。近年来,学者多从地学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城镇的基因挖掘与空间再生。王东[6]强调了文化基因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基因是文化系统传承的基本因子及要素;罗彦等[7]前瞻性地提出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利用新科学技术保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胡最等[8]以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为例,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基因的识别指标和方法,构建了文化景观特征方法體系;陈倩雯等[9]基于文化基因的视角探究出开封朱仙古镇3种文化基因——主题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并据此提出3种文化传承路径。现有的研究在实践上仍存在局限性,强调从建筑风貌改造的方式方法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未能从基因角度体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唯一性,未能解决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青城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多为古镇的空间形态、建筑特点方面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青城古镇的规划建设方向向传统的古镇商业模式转变,缺乏自身文化特质,失去了古镇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延续的内涵[10-13]。因此,历史文化城镇规划与建设方向沿着文化基因的命脉延展,可为其发展提供科学导引。笔者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分级青城古镇文化基因,挖掘重构青城古镇文化空间,为青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借鉴,同时也对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乡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兰州段的下游(图1),地理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0.2 ℃,气候宜人。青城古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也是甘肃省保存较为完成的古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活动足迹;在汉代,青城古镇就是重要的防守要冲,实行屯兵;唐宋元明时期,青城古镇是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唐代在此修筑龙沟堡,宋代时曾大规模拓展龙沟堡,将旧城与新城连为一体。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青城古镇古建筑遗存众多,包括城隍庙、高氏祠堂、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45处明清四合院等。但是近年来过度追求发展规模,古镇内修建大量违背历史文化名镇内涵的现代建筑,古镇趋向于现代商业化,文化核心逐步缺失,城镇空间发展秩序混乱。

1.2 研究方法

选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对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资源进行评价分类,通过科学计算得出权重赋值,判断文化基因资源的类别属性及重要程度。

1.2.1 AHP层次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提出AHP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互联的有序层次,两两比较同一层次元素的重要性,计算同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权重与最大特征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评价方法。

1.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首先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根据文献研究确定评价标准,再将指标的现有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用“降半梯形分布图”法刻画各个指标的隶属度,将每个指标按照隶属度的顺序排列得到隶属度矩阵R,计算权重得出权重矩阵A。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整体的评价[14]。

1.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3个方面:①青城古镇镇区地形图(1∶1 000)、行政边界;②相关著作,包括《青城记》《青城志》《青城史话》《青城书院》《青城水烟》《青城高氏祠堂》《青城小调》等;③实地调研资料,2016年12月—2018年3月笔者多次在青城古镇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关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资料以及对当地居民、游客、政府官员的调查问卷。

2 青城古镇文化基因挖掘

2.1 青城古镇文化基因解析

通过对青城历史文化资料、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合与当地居民、游客、政府官员座谈问卷资料分析,梳理出对青城古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文化基因,包含11个方面:军戍文化、农耕文化、水烟文化、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图2)。

2.2 青城古镇文化基因评价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青城文化基因评价体系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分级。

2.2.1 青城文化基因评价指标体系。

2.2.1.1 文化基因评价指标确定。

借鉴刘亚男[14]确定的文化基因评价指标,结合青城古镇因邻近省会兰州市,其政治地位及价值较弱,因此该研究评价指标中将政治价值调整为文化价值,同时补充了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精神价值、旅游开发价值6个方面评价分析青城古镇文化基因[15](表1)。

2.2.1.2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上文评价体系指标选择的研究,确定出文化基因评价的指标构成,分别设置A(评价对象)、Bn(评价目标)以及Cn(评价指标),构建青城古镇文化基因评价指标体系(表2)。

2.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向5位长期从事兰州、青城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确定同一层次两两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将评价结果通过算数平均得出判断矩阵值,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层次评估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得到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C1历史价值(0.458 5)、C2科学价值(0.183 7)、C3艺术价值(0.078 29)、C4文化价值(0.118 9)、C5精神价值(0.049 2)、C6旅游开发价值(0.117 1)。

2.2.3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2.2.3.1 构建文化基因评价体系模型。

(1)确定选择对象集U。

根据“2.2.1”小节对青城文化基因的梳理,构建评价对象集A。

A=(青城文化基因)={B1(军戍文化),B2(农耕文化),B3(水烟文化),B4(商贾文化),B5(书院文化),B6(建筑文化),B7(水运文化),B8(民俗文化),B9(饮食文化),B10(宗教文化),B11(生态文化)}

Bi表示被评价文化基因的影响因素集。

(2)构建评价因素集Bi。

Bi={ C1历史价值,C2科学价值,C3艺术价值,C4文化价值,C5精神价值,C6旅游开发价值}

(3)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P。

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向量集P=(α1,α1,…,αn)。

(4)建立评价因素集V。

研究文化基因评價体系评语集为 N=(优良,一般,较差)=(N1,N2,N3),针对Bi中评价对象的分等定级,分为优良、一般、较差3个等级,表征评价因子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相对任一评价对象Bi都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矩阵:

Si={Si1,Si2,Si3}

式中,Sik是因素集B中第i个因素,它对应第 k(k=1,2,3)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15]。

(5)构建模糊评价矩阵R。

指标层评价因素集Ui和评价集V之间的关系用R来表示,即R=U×V∈[0,1]

R=r11r12r13

r21r21r23

ri1ri2ri3(i为该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个数)

其中rij∈[0,1],rij=μ(ui,vj)表示因素ui被评为vj的模糊隶属度,矩阵中R第i行Ri =(ri1,ri2,ri3)为因素Ui的单因素评判[15]。

(6)综合评价。

采用模糊算子M(.,⊕)sk=min(1,mj=1μjrik),k=1,2,…,n进行综合评价。强调权数作用,综合程度高。

(7)换算得分。

以最后分级结果为基础,通过李科特量表等数理学理论将评价等级转换为3分制,得到评价分值k的集合k=(K1,K2,K3),其中K1=5,K2=3,K3=1[15](表3)。

2.2.3.2 计算评价结果。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如表4所示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书院文化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军戍文化和生态文化仅次于书院文化,这是因为书院文化是青城古镇其他文化鼎盛发源的奠基。青城书院是当时兰州地区六大书院之一,先后共培养进士10人(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举23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其他秀才庠生者不计其数。这些文人志士,在功成名就之后对故乡投入回报,从而推动青城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衍生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青城古镇至今仍流传着“仁义之乡,风雅青城”的美名,因此书院文化是青城古镇的众多文化基因中得分最高。

青城古镇最初的建立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汉时期便开始在此屯田建兵,从此展开了其千年来的建城史。而面临黄河、背靠高山的优势环境也造就了青城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黄河在青城古镇的变道中形成适宜耕种的带状冲击绿洲,使得其农耕文化、水烟文化迅速发展,而其滨水而居的优势,也推动其水运文化、商贾文化的繁荣昌盛。各种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使得青城古镇的文化脉络变得多元且更具地域特质。因此这些文化的综合得分也相对较高。

而在以上多种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建筑文化、水烟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虽然也是组成青城文化基因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综合影响力不如前者,因此得分较低。

根据对青城文化基因的挖掘与评价,结合之前研究对文化要素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标志文化基因、优势文化基因、基础文化基因3类[11]。其中,标志文化基因包括: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军戍文化、水运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优势文化基因包括:建筑文化、水烟文化、民俗文化;基础文化基因包括: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表5)。

3 青城古镇空间重构

文化基因是历史空间长时期演化出的产物,但同时也影响着历史空间发展与变迁[16],青城古镇近年来发展过于商业化而忽视了古镇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延续的内涵。因此,根据青城古镇文化基因对其进行空间重构十分必要。笔者针对不同的划分类别,提出标志文化基因空间再生、优势文化基因要素植入、基础文化基因融合共生的空间重构策略(图3)。

3.1 标志文化基因空间再生

通过对青城古镇空间坐标的构建和基因要素的提取分析,从全域角度出发将青城古镇的标志文化基因(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军戍文化、水运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相对应的文化空间再生,在划定的空间内植入文化旅游项目为空间载体,进而形成六大文化空间片区,实现标志文化基因的保育与传承(表6)。

3.1.1 书院文化空间再生。

书院文化是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通过对书院文化的梳理,发现青城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规划提出以现状保存完好的青城书院、青城碑林为中心,同时结合周边地块打造书院街坊,打造书院酒店、书院博物馆、禅茶书房、琴韵广场、六艺体验馆等项目,植入传统文化丰富书院文化内涵,增加商业功能丰富游客体验,最终形成旅游活动丰富、旅游体验良好的青城古镇书院文化空间,使得书院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3.1.2 军戍文化空间再生。

青城古镇自秦汉的屯兵至宋朝狄青的建城都与军事密不可分,规划建议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龙头堡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结合闯王墓、堡子等军戍文化元素,打造由闯王墓文化园、龙头堡码头、石堡子军屯文化园等构成的军戍文化空间,重现青城黄河岸边驻关景象;同时对镇区内的东堡子、西堡子进行提升改造,南城门(城墙)、明长城进行局部意象恢复,校场恢复为广场的形式,为青城古镇增添军戍文化元素。

3.1.3 生态文化空间再生。

东滩湿地是青城古镇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同时也是兰州地区最大的湿地之一。规划利用现有的村落及可建设用地,依托鱼池、荷塘、稻田、湿地,打造田园耕境、原乡居境、湿地绿境、荷塘养境、稻田艺境、山缘迷境“六境”,适当建设康体养生、休闲度假项目,从而形成符合当代主题的生态文化空间。

3.1.4 商贾文化空间再生。

规划通过在青城古镇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规模效应的现代化商业街来改善其商业几乎空白的现状。主要包括普泽水巷、四季河湾、校场街区、条街区、会馆街区五大商业街区,植入青城古镇特色产业、饮食、民俗活动,通过“前店后坊”的运营模式丰富游客体验感,最终打造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青城古镇商贾文化空间,再现青城商贾云集的历史景象。

3.1.5 水运文化空间再生。

现代陆运的发展使得青城的传统水运已经消逝,但是其在当代人的记忆中仍然留有深刻的印象。规划利用青城古镇小河子的优势资源,复建上水车、中水车、尕水车、郝家车四大水车和大川古渡、大峡古渡两大渡口,开发体验感强的水上娱乐活动,形成青城的水车乐园和漂流基地,通过旅游开发来打造青城水运文化空间。

3.1.6 农耕文化空间再生。

青城古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农业基地良好,规划提出在发展现代化农业基础上,实施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丰富休闲旅游载体,完善休闲旅游要素,做到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完美结合。规划借助青城古镇南侧的“五坪”,分别打造白家坪特色农业种植园区、周家坪综合农业示范园区、南坪生态休闲观光园区、魏家坪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园区、魏家小坪特色林木园区五大现代农业园区,最终形成青城古镇的农耕文化空间。

3.2 优势文化基因要素植入

优势文化基因是一种存在于特定载体之中的文化基因类型,具有加强地域文化特征的作用,使地域文化的特色能够更具识别性[9]。在青城古镇空间再生的过程中,提取优势文化基因中的元素,设计植入青城的标志文化空间,使其空间表现更具地域特色。

3.2.1 建筑文化基因植入。

青城古镇的建筑文化基因主要包括街巷空间、院落布局、公共建筑、建筑细部、建筑材料等方面。历史上受山陕建筑文化影响,其整体建筑风格以全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房顶砌平且后墙高于房顶。规划结合青城实际情况,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加强保护与利用,新建建筑严格控制其色彩、尺度、形式、风格、体量以及街道尺度和原有尺寸比例关系,街巷宽度和建筑高度等。

3.2.2 水烟文化基因植入。

青城水烟现已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遭到淘汰,但其是青城古镇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规划提出结合商贾文化空间设置现代水烟作坊,增加水烟制作等游客体验活动,研发水烟文创旅游产品,重新激活青城水烟文化。

3.2.3 民俗文化基因植入。

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独特,规划建议与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在各个标志文化空间中开展青城小调、皮影戏、道台狮子、武鼓、旱船、柴山、高跷等民俗活动,增加游客旅游体验,同时发扬和传承青城的特色民俗文化。

3.3 基础文化基因融合共生

基础文化基因是贯穿于整个地域发展的基因类型,它不是地方特有,但是却保存了地域最基本的生活生产文化,是地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城的基础文化基因主要为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这两种文化基因是融合贯穿于青城的历史发展中的,因此提出与标准文化基因、优势文化基因融合共生,使其得到发扬与传承。

3.3.1 宗教文化共生。

青城庙宇甚多,且多为道教庙宇。同时,青城人有信奉着自己的“城隍爷”——“荥阳误楚,身殉汉皇”的纪信,并衍生出特有的宗教文化活动。规划将青城古镇的庙会、浴佛节、城隍出府、祭祀等宗教文化活动列入古镇旅游活动当中,丰富古镇旅游活动。

3.3.2 饮食文化共生。

受气候、地理、环境、食材等的影响,青城古镇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青城醋、长面、糁饭、酸烂肉、面祺子、香水梨、特色水果等,规划围绕青城饮食文化,在商贾文化空间秦直街内打造古镇美食一条街,运用“前店后坊”的形式让游客可参与美食制作,以增加游客游览体验。

4 结语与展望

该研究运用AHP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对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进行了挖掘与分析,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青城古镇的空间再生策略,以期为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结果发现:①通过基因的识别提取,解析了11种青城古镇文化基因:军戍文化、农耕文化、水烟文化、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②通过解析青城古镇文化基因,得出書院文化、军戍文化、生态文化得分最高,其对青城古镇的影响力最高。③青城古镇的快速现代化建设与扩张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严重威胁,通过标志文化基因空间再生、优势文化基因要素植入和基础文化基因融合衍生出青城古镇的空间发展策略,延伸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该研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解析了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但由于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基因数据受被调查者主观影响较大,导致数据精准度稍弱。未来应加强对青城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基因的梳理与界定,明确其具体内涵。

参考文献

[1] 羅伯特·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3]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5):9-23.

[4] 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5(2):5-7.

[5]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6] 王东.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与现代传承(专题讨论) 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23(5):130-134,147.

[7] 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55-57.

[8] 胡最,闵庆文,刘沛林.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2):180-187.

[9] 陈倩雯,郝昕奕.文化基因视角下古镇地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开封朱仙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155-158.

[10] 李骞.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8.

[11] 陈强,窦觉勇.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J].山西建筑,2017,43(4):18-19.

[12] 谢晓玲.青城古镇地方文化脉络保护框架的构建[J].城乡建设,2016(2):39-40.

[13] 叶明晖,孟祥武.负阴抱阳 金带环抱——青城古镇聚落特征分析[J].华中建筑,2013,31(2):143-146.

[14] 刘亚男.北京城中轴线文化价值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15] 黄鑫.基于资源评价的四川巴中南江县城特色塑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16]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区域文化基因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在中国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的再现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