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策略
2020-03-02刘志英
刘志英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提出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策略。而青少年作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祖国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自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健康人格 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前提,所以,选择什么方式教育学生,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人格,成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小学生抓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思维也比较跳跃,对外界事物没有一个较好的判断能力,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进行有效引导,极易使小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难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一、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引起重视,讲话要怎么讲,做事要怎么做,对人的态度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从小养成的。”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如何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必须依赖于对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导致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让小学生远离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的人格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息息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的人格取决于日常的习惯,决定了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外显以及自动化的行为特征都来自于日常各种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日常行为,才能使其拥有良好的习惯,塑造其健康人格。
二、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不良因素
1.虚拟网络环境
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网络交流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交流模式,虽然在知识的获取方面更加便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色情网站、网络暴力游戏等,很容易使小学生深陷其中,无法克制自己,这给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双重不利影响。
2.生活水平、社会变化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那些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社会风气,如非主流文化、大街小巷的各类奇装异服等,很容易成为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变得微妙起来,欺骗诱拐、敲诈勒索等现象不断干扰人们的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社会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家庭的过度保护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强烈保护欲、溺爱娇惯以及学生自身独立意识的薄弱,使得他们逐渐滋生了许多坏习惯,对其成长十分不利。比如,轻视学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懂得尊老爱幼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学生缺乏环保意识,瓜果皮、纸屑、塑料袋乱丢乱放,却还觉得即使扔掉也会有环卫工去清理,是无所谓的小事。由此可见,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存在缺失,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都不会积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事,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小学生意志力低下,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降,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4.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关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应用在实际教学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及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规定进行积极宣传、严格要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长期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大多数学生到了高年级,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也将对学生管理的重心放在了学习上,这直接导致许多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甚至成为了一纸空文,无法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策略
1.要求学生远离网络暴力,正确、合理利用网络
由于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差,且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监督学生、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校规校纪讲解宣传活动,宣传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积极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应当积极纠正,并监督其改正,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律意识。在日常的网络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中,什么该看该做,什么不能看不许做。同时,家长要积极监督学生,对于学生的不合理利用网络学习的现象要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在教师监督、指导,家长监督,学生自己督促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習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2.重点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人格教育却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引导过程,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显现教育成果,这其中还离不开小学生自身对于正确行为习惯的认知。
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学习能力较强,很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所以,教师可以在小学生接触的任何事、任何环节中融入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如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指引学生们对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相互学习、讨论、监督及背诵,做到加深记忆与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价值判断。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选择不同班级成绩较为优秀或者进步比较大的以及日常行为比较规范的小学生作为升旗手,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由于小学生大多具有表现欲望,渴望被表扬,所以在表现欲的驱使下也会逐渐注重自我的日常行为,遵守日常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受人尊敬的形象。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能够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外,其一言一行都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从语言到行为,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如果教师存在不良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其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偏激的人格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带动作用,为人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举止要高雅,行为要合乎教师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4.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够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现在,仍然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校方。但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一些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父母的行为以及思想观念。因此,家长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明确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重要影响。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在遇到问题时,要细心教导,指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对于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家长应定期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以及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与老师积极配合,帮助学生改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5.对于不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班级都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有家庭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性格、习惯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特殊学生要有特殊对待,使其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学生进行积极平等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加速学生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小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离不开优秀道德素养的支撑。小学生日常行为的逐步累积构成了生活习惯,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关注小学生的各种行为,因材施教,塑造小学生的优良品质,从源头帮助小学生摒弃恶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小学生的行为细节,将正确的人格塑造形式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的各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宋永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11期。
[2] 唐蛟《家庭是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兼谈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9期。
[3] 王国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探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
[4] 王晓忱《试分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方法》,《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20期。
[5] 王红《浅析小學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