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传播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2蔡绍硕杜楠楠
蔡绍硕 杜楠楠
【摘要】我國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反映民风民俗的美术资源博大精深。本文首先阐述了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接着基于符号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应用原则,分析发现:科学地将民族节日等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跨领域的应用传播,能够在美术意境等方面有效拓展美术教学,最后例举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基于新课改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符号传播;少数民族;本地资源;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也正在遭受着新式美术教育的冲击,如何加强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开放性及扩展性成为了当前阶段美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广泛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理念,深度引进西方教学思想,多数家长、教学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和认可本地美术资源,但同时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创新教学进入发展瓶颈,缺乏新的灵感和思路。一个“不重视”,一个“急需要”,因而科学、合理开发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深化美术教改的有效途径之一。
尽管部分民族地区出台过相应的政策,鼓励美术教师合理把握切入点,在美术教学当中加入少数民族美术资源,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当前开发阶段,由于部分美术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素养,未能够重视民族美术资源所具备的独特性、差异性,无法将学生的本地生活与美术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因而在弘扬和传承民族美术的教学应用中,教学单位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欠缺的短板,切实解决阻碍课程开发的问题。
二、基于符号传播学视角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课程开发原则
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美术资源借助多媒体等新科技进行课堂传播,有助于丰富媒介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来讲,将少数民族本地文化资源中的“符号”进行“传播”,就是对本地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充分发挥符号传播的价值及功能,就要确保“兼容”与“对接”,同样,要想通过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美术资源来推动美术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对这种兼容性与对接性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美术的魅力,从单一、枯燥的课本转变到现实生活中,使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既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对于地方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积累大量的办学经验。美术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设计和实施者,在对美术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要借助并巧妙发挥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以及各个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基于符号传播视角,将课程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以此不仅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可行性,还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享受美术教育最新成果的同时感受美术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
(一)地域性原则
在民族地区对当地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要在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充分认识本地的经济实力以及与我国发达地区存在的距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课程开发的主要受益对象是学生,“传播”的接收主体也是学生,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选择,教学单位以及教师应甄选当地特色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美术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实现地域文化、美术素养的“双丰收”。
(二)典型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应用到美术课程中时,教学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当地或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明确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基础上,对当前阶段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对土家族、苗族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在对其进行合理分类的同时,构建细致的开发和应用策略,选取针对性的美术课程资源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接着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以此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优化和改进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美术教学的价值及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想实现符号传播学所强调的“对接”,那么就要在开发和应用美术课程资源时,对当地美术教学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起典型性的美术课程体系。
(三)民族性原则
少数民族学校要基于新课改的指导来推进自身的文化特色建设,学校要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民族地区民族性的文化,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把当地的民族特色艺术文化带入美术教学当中,把教学重心从课本转移到实践当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此类民族性内容进行体现。比如,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教室进行民族化的装饰和布置,开展民族美术活动等,以此来体现开发和应用的民族性。
三、新课改背景下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的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更加强调美术课堂的多样性及开放性,对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能够有效促进美术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基于符号传播的“兼容”和“对接”核心以及三原则,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在教学中科学开发美术资源应做到:
(1)利用当地少数民族自织、自染的布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把当地的美术资源转化为美术作品,以此让学生了解布料的制作工艺和制造流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此外,可以利用“吊脚楼”式木板瓦房等建筑艺术风格及构造方式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建筑工艺流程,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信心及自豪感。
(2)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地区的美术作品进行利用,将其与高中美术技法进行巧妙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对艺术表现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解,掌握美术作品中的层次原理,在感受美术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感受美术的内涵与魅力,同时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及美术创造能力。
(3)为了能够实现民族美术资源这一“符号”的传播,即合理应用在美术教学中,还要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与风俗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本地区的互动性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开发和应用“情境”资源,对当地特有的节日进行利用,比如女儿会、祝米等少数民族本地节日,把课堂教学同实践、考察相结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墙体彩绘、艺术拼贴、平面设计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庆祝节日,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认同感。此外,还要针对本地美术资源开发和应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公开课等相关活动,从现有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实际情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这一“符号”,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何蕊,徐俊华.少数民族地区产品设计教学特色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7).
[2]张海龙.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v.39;No.239(6):158-161.
[3]何宣慧.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探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7(5).
[4]王佳.数字媒体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融合教学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
[5]杨秀玲.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教育开发的路径探索[J].普洱学院学报,2018,v.34;No.130(3):40-43.
作者简介:蔡绍硕(1994-),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媒体融合;杜楠楠(1996-),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中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