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始到金
2020-03-02殷建坤
殷建坤
老师说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中有这样的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诗虽是诗人在感慨自己的贬谪人生,但细细咀嚼,却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时选择材料的指南。
好的文章,要有好的材料;好的材料,要从生活积累中、从阅读积累中“千淘万漉”出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经“千淘万漉”后写成的传世佳作,区区八十四字,体现了作者选择材料的艺术匠心。
1
文章题为《记承天寺夜游》,从题目就让这篇游记与其他游记有了区别。无论是苏轼自己的《石钟山记》《赤壁赋》,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日游”,而《记承天寺夜游》是“夜游”。夜游的缘起、夜游的过程、夜游的见闻、夜游的感受,都不同于“日游”。因为红日西坠,玉兔东升,给人带来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夜游”作为写作的材料,具有了截然不同于“日游”的特点和价值。
为什么这样选?
我们可以猜测,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遭遇构陷的苏轼贬居黄州,肯定不止一次到过承天寺。因为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黄州,暂居承天寺,以苏轼兄弟和张怀民的关系(苏轼曾为张怀民所建之亭命名“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以赠,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句;苏辙为之写下《黄州快哉亭记》),苏轼必定常去探望。苏轼没有写下“游承天寺”之类诗文,正是苏轼选择的结果,他看到了“夜游”作为写作素材的独特性。
2
在记述夜游承天寺的过程,描绘承天寺的夜景时,苏轼别具匠心,独具慧眼,选择了“月”和“竹柏”来写,只区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十三字。一如李白爱月,苏轼也爱月,他曾经写下很多咏月的诗句,著名的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他在承天寺的那个晚上,一定也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星星、蓝天、白云,一定也如李白看到“床前明月光”一样看到了“院中明月光”,但是,他统统不写,只写“积水空明”。
为什么选“积水”写月?
因为“积水空明”是作者当时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者没有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来描摹,苏轼的高妙之处,在于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省去了本体,以隐喻先声夺人,只是一个“积水”,造成了庭院积水的错觉,就比喻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继而触类生发,把隐喻推进一层,让人水月难辨,扑朔迷离,借“藻荇交横”四字衬托出水之清澈空明。
“积水空明”,不仅是作者眼中所见,更是作者心中所感。这个诗化了的透明境界,表明作者此时此刻,摆脱了沉重的贬谪之感,忘却了个人的得失荣辱,进入了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这境界,真正做到了人与景合而为一。
同样,作者在眼前的“空明”的“积水”之中看到的“竹柏影”,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选“竹柏”?
中国文人爱竹。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写《咏竹五首》中有“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的名句,苏轼更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认为竹子的挺拔、有节、虚心,象征了高尚之士的人品。
柏,也是如此。孔子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白曾经写下“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诗句。松柏以其耐寒斗霜、不畏风雪被视为坚韧品质的代表。苏轼也很爱松柏,《东记》中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记载。被贬黄州时,他以老农自居,在住所周围栽松,以“处处松木郁盛”引以自乐。此时此景,苏轼在“空明”的“积水”之中,看到的是“竹柏”,一定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我们在这寥寥数字之中,不仅看到了作者高明的写作艺术,更感受到作者当时真切的生活体验。
3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篇,感慨深长,包含着作者的宦海风云,写尽了苏轼由此领略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的某种慰藉。一个满腹才华却被朝廷抛却至黄州的“闲人”,正是因为“闲”,才有了“闲情”来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并且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以“闲人”自慰。
对于“闲”,苏轼有着独一份的认识。《前赤壁赋》中这样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在大自然中抚慰自己在官场中遭受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愉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闲”,是表象,内心的惆怅甚至悲伤痛苦以及由于自我疗伤而获得的自慰、自傲、自豪,才是本质。苏轼借助一“闲”字,很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境遇与心情,含蓄蕴藉,言寡而意丰。这正是此次“承天寺夜游”的价值所在。
4
在写景中加以选择,著名作家莫不如此。刘禹锡《乌衣巷》,感慨胜败兴衰,写王谢这样的豪门大户,仅仅选择了“朱雀桥”“乌衣巷”两个地点;表现豪门大户的衰败,也只选择了“野草花”“夕阳斜”两个意象,把乌衣巷没落衰败的气氛刻画得入木三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着墨甚微,却使人感受到乌衣巷眼前的景象和春天富丽的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天的景象极不协调,同时引导读者把它的现实与历史进行比较,其没落衰败、今不如昔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意象的选择。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人说,人生无处不选择。丰子恺在《竹影》中说,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与布置。画家选择竹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不比画马容易。其实,不仅是画竹需要选择,写作,也需要选择。写作,是选择的过程,是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的艺术。在材料的选择上,“千淘万漉”地选择那些有新鲜感——“夜游”而不是“日游”,有独特体验——“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有人生感悟的材料,作文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