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2020-03-02马仕途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进化论唯物史观竞争

马仕途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议题是救亡图存,中国爱国人士所作出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他们将较为先进的进化论引用到了中国的发展当中,将进化论这一先进思想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此推动了中国的不断发展。除此之外,唯物史观也是为近代中国人所接受的一个先进思想。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史、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发展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化论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01-02

当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他们找到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并对其不断研究、深化。

一、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进化论作为一种世界观,其最初的发展和最辉煌的时段都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思想主流地位渐渐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但是这并不代表进化论在今后的发展中无法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相反,对于许多先进人士来说,进化论的影响力仍旧十分巨大[1]。例如,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已然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曾表明自己仍旧相信进化论。当进化论广泛传播后,普通国人受其影响非常深远,进化与竞争等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国人的心中。但是,时代不断发展,理论也会随之更新换代。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取代进化论,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这无疑是一个理论转向的问题。这也是本篇文章侧重考察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转向

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思想走向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早年的陈独秀、李达以及李大钊等人都曾认识到进化论的先进之处并受其影响。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客观上都曾有从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或唯物史观的转向[2]。对此,我们可以对每个人的理论转向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转向,以及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再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首先,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陈独秀很早就开始倡导进化论,他的观点也属于唯物论的进化论。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际,陈独秀曾经表示生物进化史观是近代文明最古老的理论。他认为进化论对欧洲等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将其应用到中国也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的发展。他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物质构成并不存在世人所说的灵魂鬼怪,在他的世界观中自然科学的进步定能拯救中国,因此,他的历史观是一种启蒙的历史观,具有明显的进化论特征。

另一位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哲学理论。而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哲学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唯物论的进化论。早在留日期间他就形成了进化论的思想观念,其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物质,应当有一种理性的思想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客观的认识,他称这个物质的世界过于实在。在一个实在的宇宙中,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且随着规律不断进化。相较于其他人来说,李大钊的进化论具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他所提出的进化论中包含矛盾的发展观。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是因为万物具有矛盾状态而导致。所以说,他的这种进化论观点具有十分鲜明的辩证性与先进性。但是他又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3],他认为生活是矛盾的生活,也是不调和、不合一的生活,却又主张新旧合一。由此可见,他所秉持的进化观与矛盾观仍旧处于发展之中,但是这也正是他的思想理论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最后一位典型的人物便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毛泽东成熟时期的理论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强典范。但是,在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前,其世界观虽然并不完全是进化论,但是进化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转化。早期,经过大量阅读与进化论有关的书籍,毛泽东深深认识到了进化论这一思想的先进性,而其接受进化論的表现主要在于其认同了进化论所阐述的变化、竞争和进化等观念。另外,毛泽东全面发展的人生观也很可能是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除此之外,受进化论的深刻影响,毛泽东在治国时也曾提出注重提升国民的素质与国家素质,从而使得中国的发展符合世界竞争的潮流。由此观之,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其对进化论这一思潮的态度是十分肯定的。毛泽东的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毛泽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思想,推动了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化。

三、唯物史观的理论特征

通常来说,进化论唯物史观无论是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具有着一定的互通性。这也表明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二者有着衔接的可能性。而唯物史观能够取代进化论,那就代表它有比进化论更加可行的地方,而这个可行并且合理的地方,也是进化论向唯物史观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表明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从实践观还是历史观上来看,唯物史观都是对进化论的超越。相较于进化论,唯物史观是一种新的世界观[4]。它是一种以实践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作为实践的对象的思想。纵观当下社会可以发现,人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这个世界,也是因为这一观点,马克思才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进行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对于进化论来说,从人类历史现象揭示这一方面来看,进化论只是以单纯的生存竞争与简单的有机体观念为基本理念,而唯物史观则是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互关联,其具有极大的说服力。除此之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化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直线型的并且是不可逆的。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呈螺旋式的辩证发展,这也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管理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从这些方面来看,唯物史观可以在根源上超越进化论历史观[5]。

其次,从竞争理念上来讲,唯物史观也可以超越进化论。通常来说,进化论所指的竞争是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从本质上来讲,这种竞争属于物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它是对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赤裸裸的揭示,其并没有注意到人的道德水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理念,是一种从自然界的物种生存竞争现象中抽离出来的理念。而在现实的社会中,很难找到相关的依据。由此观之,其并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恩格斯也曾批评这种空洞的进化论思想是十分幼稚的。但是,唯物史观与进化论思想中的竞争的含义大不相同。唯物史观中的竞争是根据社会的具体状况而总结出的具体的阶级斗争。通常来说,阶级斗争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它是符合现实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判断[6]。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唯物史观渐渐取代进化论,并且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埋下了种子。

最后,唯物史观能够在具有平等主义的理想世界超越进化论,而进化论所呈现出的理想世界都是进化论主义者利用理论虚构的结果,他们都是以实现人們的美好生活愿望为基础,进而以较为理性的方式对理想社会进行虚构。但是这样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只是人们的一个幻想,可以将其归于空想社会主义。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只从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去构建世界,进而反对切实的阶级斗争等活动是并不真实的。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空想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唯物史观通常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无产阶级进行不懈的阶级斗争和实践探索的。由此来看,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空想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单调的、空洞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7]。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实际,这也是它超越进化论的原因所在。由此可以得出,社会的进步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淘汰,所留下的都是适合社会进步的。但是,被淘汰了的进化论同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结语

以上对唯物史观与进化论的阐释也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历史的论述。客观上讲,促进进化论向唯物史观转化的因素,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本文作出了简要的介绍,以期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顾清.进化论思想对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研究述评[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4):14-17+73.

[2]谢辉元.社会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观念的递嬗[J].人文杂志,2018(5):7-14.

[3]苏珍.进化论思潮与唯物史观的传播: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关系刍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6):72-76.

[4]王增智.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理论中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9):202-209.

[5]陈阳.文化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从进步的观点看[J].学术交流,2014(4):13-16.

[6]孟凯,盛卫国.吉登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进化论”批判的省思[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1):121-124.

[7]孙建华.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55-58.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进化论唯物史观竞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竞争的合适位置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达尔文不知道的进化论
感谢竞争
基于“人性化”课堂的“进化论”教学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