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2020-03-02李金金
李金金
摘要: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用个人访谈法及简单抽样的方式对身边13—18岁青少年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青少年的道德两难案例和道德抉择分析,来论述生活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是否与科尔伯格理论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相一致,以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我国中学道德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两难 中学生 道德认知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22-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1]。青少年是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当今教育中异常重要。可是反观社会中青少年体育考试喝兴奋剂、考试作弊、偷东西等一系列违反道德伦理要求的行为和生活中青少年对道德的漠视现象,我们不禁深思:当今中学道德教育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国内外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以理论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访谈法,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13—18岁青少年进行“道德两难”问题的采访,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科尔伯格理论的理解。
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品质十分重视,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可是当今学校的道德教育方法明显滞后,缺乏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当今中学生对道德维度缺乏认识,道德问题频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分析采访对象“道德两难”的类别。
二是论证采访对象道德认知是否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儿童道德认知相一致。
本文主要采取个人访谈法对13—18岁青少年就其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录音采访,对他们讲述的“道德两难”案例做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分析论述。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因为采访对象的年龄集中在“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两个阶段,所以本研究主要按照这两个阶段来分析。
科尔伯格认为习俗水平的第三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人和人最基本的关系,他们把“信任他人、关爱他人和对他人忠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希望成为家长、老师和成人眼里的“好孩子”。在第四阶段,儿童对行为好与坏的判断基于是否遵守社会规则、法律、公正和责任;如果遵守,他们的行为就是好的。
通过对习俗水平年龄段“道德两难”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a碰见老人摔倒的情况,选择以“尊老爱幼”的道德标准去扶老人。这符合科尔伯格第三阶段“关爱他人”和第四阶段“遵守社会规则”的道德认知。
面对平常考试中有学生作弊现象,学生a选择不作弊。在她的道德认知中,老师已经说到“考试要遵守校规,不能作弊”,因此她认为在考试中不应该作弊。该行为与第四阶段儿童“遵守社会规则”相符。同时,她还符合“好孩子”阶段的道德认知。
胳膊有伤的学生b在面对“自己坐还是让给老人坐”的两难情况时,选择让座给老人,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但是学生b又说,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还是会考虑到我自己。在他的认知里,人不会事事都从他人立场出发,只为他人着想,完全舍弃自己的利益。研究发现,他的道德认知开始偏向科尔伯格理论“前习俗水平”中第二阶段“利己主义”的道德特点。
学生c面对“同学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进校园,自己要不要告诉老师”的两难情况时选择把“同学带手机”这个事告诉老师。学生c的道德认知与科尔伯格理论第四阶段“遵守秩序、以制度规章判断是非”相符。同时,学生c说“我告诉老师,也是对她/他好”,体现了第三阶段“对他人的关爱”的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关于习俗水平的第四阶段指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不再只基于外在的规则要求,认为法律和法规是可以商定的。同时他们还处在普遍原则道德阶段,认为人类的道义高于一切。
学生d在面对“朋友没有完成作业,要不要告诉老师”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不告诉老师。她认为,虽然朋友没有完成昨天的作业,但朋友只要是完成了今天的作业,就可以不用告诉老师。她开始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不以老师的绝对权威为标准。这符合科尔伯格理论第五阶段“其道德认知建立在自我内心的认同上,而不是基于外在的标准”。
学生e在面对“自己作为一个拉着病人的出租车司机,应不应该闯红灯”的选择时,他选择闯红灯。他认为,虽然闯红灯违反了交通规则,但是救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他面对特殊的两难情况时,开始有了“道义高于一切”的道德认知。这符合科尔伯格理论“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中的儿童具有“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的道德认知。
学生f在“当有人为判刑者求情,法官要不要公正执法”的两难中,认为要公正执法,不能有所偏袒,符合科尔伯格理论第三阶段“个体要对他人公正”的道德认知。“我们要遵守法律,不能包庇被判刑者”还体现他具有维护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的法律意识,处于“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的第四阶段。学生f的道德认知并不局限于年龄限定的道德认知阶段。
综合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被采访者“道德两难”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道德两难”和“学校道德两难”两个方面。学生a、学生c、学生e和学生d在道德两难中的道德认知与科尔伯格理论中相应年龄的道德认知相一致。同时,从被采访者对道德两难的抉择及其原因的分析出发,个体对两难案例的道德判断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的。学生b和学生f在道德两难中出现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相符的现象。儿童在规定年龄段的道德认知并不完全只体现该阶段的道德认知。在具体道德两难案例中,他们会出现道德认知跨越的现象。“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所采用的阶段也不是唯一的和固定不变的。”[2]但考虑到本次采访个例较少和方便采样没有随机性等因素,结论“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与科尔伯格理论不相符”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结语
新课标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新要求,道德教育整体输入和输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中学道德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1.增加学生道德实践机会,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一致性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式,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式[3]。在现今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和学生的道德合作的交流模式,增加学生在道德案例中的实践机会。
2.发挥教师的道德教育模范作用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里,面对思维活跃的个体,教师务必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扬弃传统德育理论和方法[4]。道德教育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做积极的道德教育渗透。
3.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
教师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校要为教师开展隐形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2]张奎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6):31-35.
[3]KOHLBERG 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J].In The Education Digest,May,1987.
[4]劉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高教究,2006(4):91-93.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