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育人视域中高校学生服务意识培养路径探析
2020-03-02王晓英朱瑛
王晓英 朱瑛
摘要:近年来,从各方面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培养高校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助于推动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纠正学生对服务意识的认知、完善高校学生服务意识培育机制。高校学生对服务意识的认知定位模糊,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加强,高校的服务意识教育理念也存在误区,大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活动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本着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工作目的,必须提出有效培养高校学生服务意识的路径,为社会培养具有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 服务意识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1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利用新时代的多种资源,构建覆盖大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的“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意识”一词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它是指服务主体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而主动、友好地为被服务者提供指导的想法。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是指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如“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首次在《为人民服务》里提出“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在人的素质、能力。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人的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或缺、关键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重点,高校要对学生服务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培养高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1.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提出,突出了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大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包括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一可以提高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进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进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2.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服务是竞争的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在社会中的人,要想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出贡献,就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使人们开始追逐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高校学生需要转变角色,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以跟上社会的发展。
3.有助于纠正学生的认知偏误
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具备服务意识,就是要在自己所在行业里满足客人需求,是一种职业要求,但服务意识同时具备着助人为乐、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纠正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片面认识。第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助人为乐的精神被人所质疑,使人认为“好人没有好报”,大学生在网络上,接受着诸多类似事件带来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服务意识。第二,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学习的场所,奉献回报社会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具备服务意识的体现。
4.有助于完善培育机制
拥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关键,服务意识的培育理应受到重视。目前,高校學生服务意识培养的现状、机制、效果很不理想,需要通过制定与实施培育学生正确服务意识的策略和活动完善培育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的服务意识的灌输与培养。优化实施路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意识培育活动,加强与社会、社区、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扩大服务意识在学生思想上的影响,以此来完善高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育机制。
二、服务意识培养存在的偏差
1.学生认知定位模糊
高校学生对服务意识的认知定位模糊,不注重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服务”的内涵很多,服务是一种形式,或帮助,或照顾,或贡献。服务,一种是有偿服务,是身在服务行业的人,通过自己的服务来获取利润。部分高校学生由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服务行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服务行业不是知识分子应该从事的行业,是低端行业,竞争力不足;一种是无偿服务,就是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别人、但不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服务。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无偿服务意识,很少参与志愿活动,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服务的认知给予正确的引导。
2.教育工作者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学生服务意识培育的责任,是大学生服务意识培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但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育,没有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没有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没有解决好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这个问题。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组织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活动,教育工作者作为活动组织者,也并没有实地实时指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中,遇到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受个人认知的局限,在活动中没有作出正确的行为。另外,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有的在课堂上抱怨学校工作,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有待提高。
3.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三全育人机制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意识的培育是育人的关键一环。首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了高校对于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视,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大学生服务意识方面的培养,认为在学校开展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活动是浪费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这些活动如果不多次开展就很难达到教育效果,比不上课堂直接灌输来得快。其次,部分高校为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开展活动。有些学生参加活动并没有走心,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活动、一个任务,没有去思考活动的意义,这样就削弱了活动的有效性,并没有收到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的显著效果,也没有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和他人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地达到育人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对大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活动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管理需要完善。各高校中,院系的党支部、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等部门对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分工,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内容重复,导致服务意识培养没有长效性。其次,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开展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活动,学校要有社会资源或是经费。受这些条件的限制,服务意识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反馈评估机制不完善。一项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活动结束后,高校并没有对这项活动进行评估,看这项活动是否对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反馈的方式只是心得体会,有些学生也只是应付差事,因此,育人活动的质量、效果得不到保障。
5.氛围不浓厚
首先,高校课堂并没有凸显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理念,教育内容上,也只是讲授有关服务知识。教学方法自然是填鸭式的灌输,没有讲明为什么而学,学来做什么的问题。其次,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也没有凸显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最后,学生生活的公共环境中服务文化欠缺,图书馆等文化宣传阵地服务文化的建设有待完善。
三、服务意识培养路径
1.正确认知服务意识
对服务意识有了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第一,通过服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会对服务的内涵有自己的认知,在步入社会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新时代大学生也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群体,可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第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与生活中,自觉地去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时,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第一,教师要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至理名言中孕育着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道德境界,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育人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把整体性、全局性的教育内容与日常的、具体的微观教育内容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把握和驾驭育人规律,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更自如地组织培育学生服务意识的活动,使育人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3.转变服务意识教育理念
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高校要转变服务意识的理念。第一,要注重实践育人。在对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只口头灌输服务思想理论,就很难收到教育效果。学生对服务思想没有深刻体验,这就需要实践育人。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和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服务意识培养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走向社会后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达到高校服务意识培养育人的目的。第二,要注重提高高校培育学生服务意识活动的有效性。要始终围绕着培育学生服务意识活动的目标,对具体活动调整和规范,确定培育服务意识的载体,例如:开展校外志愿服务工作,活动流程、实施方式的确定,有助于提高育人效果。
4.完善培养管理体系
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目标的实现和运行效率的提升,都需要系统而有序的管理。第一,要完善服務意识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的活动中,对各类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权责归属及合作方式等方面制度化安排,在活动中安排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落实“全员育人”措施,使培育服务意识活动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提高育人效果。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为培育服务意识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来确保培育服务意识活动的长期性、有效性。第二,学校要完善评估反馈机制。评估就是通过对高校培育方向作出认定,对服务意识培育的效果作出价值判断,防止服务意识教育的方向偏离和失序,从而使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教育的运行方向和活动过程始终按照教育目标来运行。高校要求反馈方式多样化,不应该只从学生的心得体会中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吸收效果,应该使反馈方式与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以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使活动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5.完善育人环境
高校要优化校园服务文化建设环境,扎实推进校园服务文化建设。第一,在课堂上,教育工作者要在服务思想灌输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服务的内容,用理论去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第二,高校的办学条件也要提高。加强对学校的美化,建立针对师生的服务站,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高校宣传服务文化思想阵地建设,以此来建立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公共生活环境的文化得到提升,通过这种环境来熏陶大学生,使之对服务文化的认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参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有关校园服务的项目活动,以培养他们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善;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社会培育综合性人才,为步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培养和提供全方位人才,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吴晶,胡浩.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8-09-11.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韩慧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9-11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郑未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个服务”目的的理论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2).
[7]刘洋,宋飞朝,强怡星.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志愿服务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165-167.
[8]刘崇.“淺述95后大学生服务意识养成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7(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t is reflect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hat the service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 and their dedication is insufficient. To cultivat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 to correct students' awareness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service consciousness.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ori-entation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is vague, and the educators themselve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re are also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concept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perfect. Therefore, in order to educate people in an all-round way, we must put forward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ervice spirit and dedication spirit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All-round Education; Service consciousness; Path;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