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红,建中国人的母乳库
2020-03-02吴云香
吴云香
建属于中国的母乳库
“金水,银水,不如母亲的奶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刘喜红喜欢说这句话。母乳中含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和物质,能够激发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功能,为婴幼儿提供营养治疗。
刘喜红回忆,多年前,她在美国爱荷华州考察时发现:流动母乳车每到一个社区,妈妈志愿者们便井然有序地拎着装有乳汁的小桶出来,倒在一个统一的器皿里。这里的母乳库运作流程就像血库一样成熟。
回国后,刘喜红迫不及待地向所在医院提出建立母乳库。不同于国外母乳库“无偿捐赠、有偿使用”,刘喜红所建的母乳库定位为“无偿捐赠和无偿使用”的纯公益机构。
筹备阶段,刘喜红就碰到了不少难题。她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共有300多人参与,只有25.1%的人表示愿意捐奶,而愿意让孩子吃别人奶的人更少,只有8%。刘喜红并不甘心,她在医院内部发动大家捐奶,却无人回应。
刘喜红带着护士长去产科病房宣教,妈妈们一听是来劝捐奶的,当下脸色就变了,“我孩子还不够吃呢!” 没有一次成功,同事和朋友劝刘喜红算了,但是刘喜红不愿意轻易放弃,依然决定挂牌成立广州母乳库。
执著终于赢得信任
母乳库开张第一天,刘喜红没有迎来一位捐奶者,甚至连咨询者都没有。她与同事们到产科病房发放宣传单,很多人当着她的面转手将宣传单扔进了垃圾桶!刘喜红说:“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凄凄惨惨戚戚!”
第二天,广东电台主持人徐靓出于好奇走进母乳库了解情况。“母乳还能救命?”徐靓问道。“当然,母乳对很多早产儿来说,是救命的药!”在刘喜红的详细解答下,刚生下宝宝的徐靓当即决定捐奶,成为“001号母乳捐献者”。
在刘喜红、徐靓的共同努力下,上门捐奶的妈妈多了起来,记者也来了不少,一下挤满了狭小的母乳库,“人多到门都推不开”。她们趁机筹建了“母乳爱”志愿服务队,由刘喜红担任首席育儿专家,徐靓担任队长。
就在母乳库成立一个星期后,医院收治了10个月大的小江。他因肠道手术后伤口不能愈合导致肠瘘,体重由原来的9公斤锐减到5.5公斤,瘦得皮包骨头。在被当地医院委婉地判了“死刑”后,家人只能抱着他从乡下来到广州求医。孩子进食困难,体质虚弱,唯一可以尝试的就是母乳。
得知小江的病情后,刘喜红呼吁爱心妈妈到医院捐奶。那几天,每天都有志愿者前来。为了提高小江的肠道免疫力,刘喜红还去产科病房从一位生产6天的妈妈那里求得100毫升的初乳,“初乳的活性免疫物质非常多,等于给肠道上了一层保护膜。”半个月后,小江体重增长1.65公斤,奇迹般恢复了健康!
近些年来捐奶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妈妈都给刘喜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有先后捐奶11.36万毫升的周小渝;有每周请假坚持捐奶的爱心妈妈小安;有利用每月出差广州的机会捐奶的重庆妈妈林兰;还有回国探亲时专程捐奶的澳洲妈妈……刘喜红十分感动:“这些妈妈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
母乳库运行这几年来,数百名病患儿通过母乳得到了康复。“大力推行母乳喂养,传递更多爱心,帮助更多宝宝健康快乐成长!”这是刘喜红的心愿。
未来任重而道远
为了保证母乳质量,母乳库要求捐献者的孩子年龄在10个月以下,捐献者身体健康,营养状况良好,喂养期间情绪乐观,并提供相关的体检报告、健康状况证明。“要捐奶,还要先自掏腰包排队体检!”刘喜红觉得这有点“不近人情”,于是为捐奶妈妈们争取到了“母乳库捐乳志愿者病原学检测一卡通”,拿着这张卡无需交钱,无需排队,可以直接去抽血,抽完血之后,母乳中心会通知妈妈们检查结果。
刘喜红经常去医院、社区开展“母乳喂养指导义诊”,还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了很多讲座,在学术杂志刊发相关文章,普及相关知识,推动更多新妈妈投入到母乳喂养之中。此外,她还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北美母乳库协会和欧洲母乳库协会年会,并成为国际母乳协会的成员,发出中国声音。
让刘喜红惊喜的是,她对300多名捐奶妈妈进行回访调查,发现超过90%的妈妈坚持母乳喂养到孩子1岁以上。而且,这些捐奶妈妈的孩子在1岁以内到医院看病的不足1%,从侧面印证了母乳的作用。
更让刘喜红欣慰的是,继广州建母乳库之后,南京、上海等地也陆续成立了母乳库,中国大陆的母乳库迅速增至25家。
谈及母乳库的未来,刘喜红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但她乐观地表示,“整个母乳库行业还是一颗种子,刚刚破土而出,尚未茁壮成长,大家可能都在等待契机,希望未来能建立我國自己的母乳库标准和指南,希望母乳库能像血库和脐血库一样运营。”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