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导读问题,引文本对话

2020-03-02王祥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高中语文

王祥花

[摘 要] 阅读理解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占据的分值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理清文本脉络,提取文本核心思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围绕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设置导读问题,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而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导读问题

近年来,语文教师不断突破教学瓶颈,将设置导读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象化、针对性、可参与性的导读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学好语文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围绕核心,定位精准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人物刻画深入细致、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文章寓意隱蔽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陷阅读误区,导致文本理解出现歧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置导读问题时,不能偏离文章的核心思想,应围绕文本内容及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怀,让学生结合导读问题,迅速找出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全面理解文本内容做铺垫。

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教师结合全文的10段文字,设置一个围绕文本核心思想的导读问题。如:“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个导读问题贯穿于整个文本,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进一步精读全文,当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这四种概念的基本思想后,能够快速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精准设计导读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而与文本形成深度互动、深度对话,对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大有帮助。

二、层层递进,深度对话

教师在设置导读问题时,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先设置一到两个简单的导读问题,然后逐步引申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导读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精益求精,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点,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深度对话。

以夏衍的《包身工》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报告文学,当语文教师介绍了创造背景后,首先提一个比较简单的导读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这篇报告文学是按照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包身工起床的时间是四点十五分,四点三十分是吃饭时间,五点之后开始进入纱厂工作,直到一天工作结束,其中有三个时间点,即四点十五分、四点三十分及五点整,由此可以判断出,这篇文本是按照时间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接下来,教师加大导读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通篇文本,准确划分出文本内容的层次。”这一导读问题完全是从第一个问题衍生而来,细心的学生可以通过上一问题的灵感,迅速找到文章的层次与结构,即本文一共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总结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及作者所表达的立场。如果教师将这两个问题顺序颠倒,很容易将学生引到阅读误区,而抓不住文本内容的时间主线,对学生正确的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三、问题拓展,素材累积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在创设导读问题时,应兼顾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高难度、扩散性的问题,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拓展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文本以外的语文知识,为学好语文及写好作文积累更多的素材。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是一篇演讲辞,在设置导读问题之前,语文教师首先将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当教师介绍完创造背景后,围绕着文本内容,设置一个导读问题:“作者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作者的梦想是争取民族独立,渴望国家和平,解放黑人,使黑人重获自由、平等的权利。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导读问题,“演讲辞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个导读问题在文本内容当中找不到答案,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精读文本,归纳总结出演讲辞的写作特点,即:现实性、通俗性、针对性、鲜明性。设置这样的导读问题,使学生积累了演讲辞体裁的写作常识,为后续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作文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此可见,精准、合理设置导读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寻找导读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好语文铺筑坚实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兢.与文本深层对话[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8):7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