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2020-03-02桑刘芹
桑刘芹
[摘 要] 任性心理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对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对任性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消除任性心理障碍,收获心理健康。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帮助学生调试任性心理障碍进行探讨。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调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给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又坚实的平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任性心理障碍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影响到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方法的吸收。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一系列的调试方法消除任性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给学生提供健康知识的成长保障。
一、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
任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障碍问题,在小学生群体当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任由性子做事,乱发脾气,不接纳他人意见与建议,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不能够虚心接纳他人的批评和指导。任性心理会影响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当中的表现,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接纳教师的知识和方法指导,也不能从课堂学习当中得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熏陶。为了帮助学生调试和解决这一不良心理问题,打破心理障碍,教师还需要综合分析学生出现任性心理的原因,以便找到教学优化和改进的突破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一是教师选用的课堂教学指导方法不够合理,无法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容易引发学生逆反情绪,导致学生的任性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二是教师忽视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三是家长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方法不够恰当,给学生任性心理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于是需要教师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改进。
二、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方法
1.改进教学指导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和精神支持,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指导方法是否合理恰当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好坏。对于存在任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坚持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指导方案,而是要加強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联络情感,得到学生的信任,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可以深层次了解学生任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并给予学生心理层面上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运用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应注意设置一定的学习规则规范,对任性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例如,在教学“诚信”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故事“城门立木”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况且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自我情绪和心理管理的主人,在当前大力倡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背景之下,更是要关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除了有教师帮助学生调试任性心理之外,还需要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促使学生自主调控和优化自身行为,认识到任性心理的危害。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来自现实生活的案例,其中不乏大量存在任性心理主人公的故事。学生在对这些故事和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会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从而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逐步克服任性心理,做情绪的主人。
3.家长配合相机指导
家长的配合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如果家长选取的教育和指导方法不恰当,不仅会导致学生的任性心理问题增多,还会增加课堂教学的阻碍,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家长交流沟通,交换对任性心理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方法,使得家长能够积极接纳合理建议,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其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在与良好的约束与科学化的管理当中,消除学生任性心理障碍。当然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与行为提树立榜样。
面对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教师必须积极思考解决方案,认清学生存在任性心理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自制力,对学生进行任性心理的疏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牛生才,卢义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19(26):8-9.
[2]王文婷.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探寻[J].辽宁教育,2019(07):25-28.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