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03-02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102200
耿 军(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102200)
昌平区是北京市苹果生产的重要基地,现有栽培面积2.5万亩,是“一花三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已成为昌平的一张“名片”。随着城乡转型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果业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承载着经济、生态、文化与休闲等多重功能。未来,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昌平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园林化”的“六化”目标。现依据昌平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昌平区发展苹果产业的各项优势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优势提出昌平区苹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昌平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底,昌平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区水果面积的24.8%,主要分布在崔村、兴寿、南邵、十三陵、南口、流村、马池口、阳坊、城南街道等10个镇街的118个村,涉及农户2600余户,年产量1800万千克左右,连续13年产值突破亿元,近3年年产值始终稳定在1.2亿元以上,约占全区果树总产值的40%,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最稳定的渠道之一。
从栽培模式看,传统乔化栽培仍占主体,约占60%。但矮砧密植集约栽培的优势逐渐显现,并被越来越多的果农所接受。筛选出适合昌平区气候、土壤特点的矮化中间砧木SH6,生产的苹果色泽艳丽、耐贮运、口感脆甜适口,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全区已累计发展矮化砧苹果园超过1万亩,占全区的40%。从品种选择看,目前全区苹果品种以富士、王林等晚熟品种为主,金冠、红星等老品种为辅,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1∶2∶7,近年来又相继引进信浓金、津轻优系、霍诺卡、金星等品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品种构成,同时延长了果品采摘供应期。从修剪方式看,已由复杂多层级整形修剪向简化修剪转变。2003年以来,开展了苹果矮密细纺锤形整形修剪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研发示范,目前该技术体系已非常成熟且简单易学,广大果农在实践中较好地掌握了简化修剪技术,基本实现了规范化修剪。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
昌平区位于北京北部,区内西部为太行山余脉,北部为燕山山脉西段支脉,山前的洪积扇区水热资源丰富,对于发展林果业自然环境优势突出。昌平区苹果栽培主要集中分布在京密引水渠以北的百里山前暖带,该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2.1℃,平均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以上,无霜期200天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上,这些指标是苹果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指标。而距离首都市场路途近、消费层次高等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特别适合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旅游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2018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00万辆,周末自驾到京郊观光采摘已成为市民新时尚。据北京市城乡经济中心调查,67.3%的被访者每年去郊区休闲旅游,旅游的同时到果园农田采摘已成为市民的最好选择。
2.2 市场优势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精品果品、名特优新品种等高端特色果品需求量大,对果品质量和品牌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构成了巨大的市场优势。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3860元,恩格尔系数也由38.4%下降至23.8%,食品消费由过去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由吃饱吃好趋向多样、营养、高档和安全。同时,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进程中,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和需求变化导致农产品功能的不断延伸和新功能型农产品的不断涌现。例如对苹果的健康保健功能、文化创意等市场需求逐步显现出来,这都是北京果品市场特有的优势。此外,北京完善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路网布局,支持山区旅游产业及沟域经济发展,为果品产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2.3 科技优势
昌平区苹果生产具有先天的科技优势。一是科技交流便捷畅通,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等首都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编写了北京市苹果地方标准“苹果矮砧栽培技术规程”,累计取得苹果栽培管理科技成果30余项。同时与日本苹果之乡青森县的板柳町是友好城市,就苹果栽培技术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广泛深入。二是技术推广全面覆盖,实现了区、镇、村三级推广网络全覆盖,专业经济合作社组织作用发挥充分,采用课堂讲解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给予果农全过程管理技术指导,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80余次,培训果农5000余人次。三是标准化示范落实到位,在果树研究所、康陵园、桃林、三合庄等地建立了10个标准化示范苹果园、20余个技师示范园,为周边果农做好示范带动工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发展规模逐步萎缩
随着水土资源短缺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昌平区苹果产业的发展规模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耗水较高的种植业发展肯定受制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可供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也在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建设宜居城市在水、土、空气等环境因素的高要求,又反过来限制种植业发展所需肥料、农药、水源等的投入使用。以上原因导致苹果产业发展规模面积逐渐下降,产业未来发展规模逐步萎缩的趋势难以逆转。
3.2 产业发展质量偏低
昌平区苹果产业仍停留在第一产业领域,只体现了生产功能,未充分重视产业的生活和生态功能,欠缺对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的统筹考虑,对充分发挥果业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功能考虑不够。二是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起果品收购、分级、统一包装、深加工等配套体系,导致果品销售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质量偏低。三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牢固。世界苹果栽培领先地区矮砧栽培比例普遍在80%以上,但目前昌平区仅为40%,剩余60%均为传统乔化栽培技术,亟需加快更新速度。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全区70%以上面积为富士和王林等晚熟品种,直接导致果品集中上市,销售压力剧增,亟需加大早中熟新优品种栽植比例。
3.3 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
苹果产业属于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劣势,加之近年来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从业人员老龄化、集约化经营差,导致经济效益下滑严重。一是集约化经营困难,难以降低成本。统计表明,按照集约化管理要求,每户种植苹果面积至少在30亩以上。但目前全区苹果户平均种植面积9.53亩,且差别极大,仅有1.9%的农户经营面积大于30亩,65%的农户经营面积小于5亩,37%的农户经营面积小于3亩,南邵镇三合庄、营坊2个村533户果农户平均经营面积仅为1.7亩,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度较大。二是承包期限长短不一。由于各个果园流转主体、土地权属主体及时间节点均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之大部分果园已经营10年以上,导致目前全区苹果园剩余承包期相对较短,承包农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心存顾虑。经统计,全区果园剩余承包期4~37年不等,其中61.8%的苹果园剩余承包期在10年以内。三是人员素质高低不一。目前苹果种植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极低,已经不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经统计,当前全区苹果从业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比高达72.3%,仅有11.5%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四是苹果销售难度加大。近年来全国苹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随之增加,导致在北京销售的苹果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昌平区苹果瞄准的中高端市场在宏观形势下,始终没有在营销模式上实现突破,导致每年以精品装形式销售的比率不足,果品整体售价偏低。以上原因造成苹果园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降,而效益差又反过来影响果农的生产性投入,从而形成“价格低—效益差—投入不足—果品质量差—价格低”的恶性循环。
4 对策建议
4.1 发挥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提高果品质量
昌平区应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瞄准高端果品市场,将“昌平苹果”打造为高端果品品牌。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生产优质果品,是增加效益、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首要途径。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受生产空间小的制约,昌平区苹果产业规模不可能扩大,难以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所突破。针对产业现有规模,通过苹果适宜性评价,筛选出最适宜产区,逐步降低非最适宜区种植规模和面积,转而在最适宜苹果发展的兴寿、崔村、南邵、十三陵、南口等山前暖带扩大规模,最大化地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二是引种培育优良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昌平区苹果产业应在有限的空间,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培育,不断丰富品种,以“新”和“特”吸引高端市场消费者,满足市场日益丰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新特优品种也可以提高果品生产的单位产值,以获取超额利润,进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加大优新品种种植和更新力度,扩大早、中熟品种示范推广规模,力争到2023年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为1∶1∶3,有效缓解晚熟品种占比过高、成熟期销售压力过大的问题。三是加大产业种植模式,调整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比例由现在的40%提升到50%以上。
4.2 用好市场优势,增加产业综合效益
北京市果品消费结构正向着有利于高档果品消费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北京果品市场消费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特点,以消费模式、增加新业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等方式,增加产业综合效益。一是积极与高端企业、大型电商、连锁超市等深入对接,探索订单销售、果树认养、企业间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高端消费渠道,提升高端销售比率。二是重视果园的生态作用,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果园的生态休闲、观光采摘、旅游游憩、文化体验等服务功能,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发挥好政策的带动作用,对一定规模的销售主体给予物流、仓储等经营性补贴,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做好果农网络销售技能培训,鼓励果农利用电商、微商等渠道销售果品,进一步拓宽渠道。五是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鼓励广大果农以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打整体仗和规模仗,切实提升销售规模、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杜绝恶性竞争和相互拆台。
4.3 依托科技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依托首都科技文教优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生产各个环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区果树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果树基础信息数据、土地资源分类信息数据、果树专家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数据、气象信息数据、果品保鲜加工信息等,定期更新发布信息。二是积极探索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果园、果树或承包权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公司化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多方式参与苹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大户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市场+大户+农户”模式,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原则,引导农户将零散经营的果园委托专业大户集中经营管理,统一配建冷库、管理用房、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三是推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标准化管理手段,探索环节管理分工细化和专业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尽快用产业工人替代传统的果农管理,有效解决苹果产业劳动力老化和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