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视域下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究
2020-03-02韩艳慧张小华
韩艳慧,张小华,张 妍
(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如何保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实现双赢,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天祝藏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厚、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借助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带动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
一、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
2019年8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张掖、武威等地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是祁连山的东段门户,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地理位置上属于干旱区,产业主要是农牧业。有61.4%的面积处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县域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富裕。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查明的矿种包括石灰石矿、煤矿等达22种;森林覆盖率高,占到27.4%,天然草原面积广,达到638.53万亩;水资源也比较充足,有哈溪河、金强河等十几条河流。森林和草原不仅是保护当地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黄河和境内其它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处于河西走廊上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内的各县粗放型地在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煤矿、重晶石粉矿和石灰岩矿,使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严厉问责。近两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政策文件和决策部署,天祝藏族自治县痛下决心,全面展开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对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进行封育管理,积极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决打破以往向自然生态不断索取的旧思维,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走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生态经济视域下挖掘天祝藏族自治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景观文化,实现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天祝藏族自治县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和现状
文化旅游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具有成长快,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在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已悄然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农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
1.国家对藏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视。2018年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四省藏区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在四省藏区培育建设50个旅游特色小镇,其中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天堂镇在内的甘肃藏区共7个旅游特色小镇。四省藏区旅游协同发展为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9年年初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的“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活动,发布了“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了“丝路文化经典线”“边境极限探险线”“茶马古道寻踪线”“大香格里拉人间乐土线”四条旅游线路[2]。天祝藏族自治县处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北段—西段的“丝路文化经典线”上。国家对藏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供给体系的质量明显提高,供求关系逐步达到新的动态均衡,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增强。其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保持很好的拉动作用,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服务消费和农村消费增长显著。消费目标从追求物质消费上升到追求精神文化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等已成为民众消费的热点,呈现出常态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旅游市场近些年持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国内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国内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为2.27万亿元,到2018年达到了5.13万亿元。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这一机遇,加速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善谋者因时而动,用好机遇才能更好发展。“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文化旅游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进行历史文化交流学习的牵手。甘肃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一系列的发展旅游大省的政策措施。2018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省[3]。2017年,武威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文化旅游产业重新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龙头、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2018年提出要把武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名市、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上的明星旅游城市[4]。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武威市藏族自治县,是“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网中的重要网扣,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借助甘肃省打造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对外交流的大平台,参与到武威文化旅游名市的建设中,充分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开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效路径,实现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脱贫,走上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大众休闲的不贰选择,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许多地方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地理位置独特,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石门沟、火石沟、小三峡、抓喜秀龙草原、本康丹霞、乌鞘岭、松山草原、旦马大水滩、马牙雪山、五台岭、祝藏沟双狮山、卡洼掌高原、滨河森林公园等地文景观;响水河、夏玛寺二郎池、毛藏河、药水神泉、石门河、马牙雪山天池、冰沟河、哈溪河、大通河、金强川河等水文景观。同时还拥有石洞沟明长城、乌鞘岭长城、松山古城、东坪古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天堂寺、华藏寺、古城寺、石门寺、东大寺、毛藏寺、祝贡寺、西大寺、红沟寺、达隆寺等藏传佛教;独特的民族服饰、婚俗、饮食、节庆、文体、习俗、礼仪等民俗风情,以及引大入秦工程、体验型农家乐、乌鞘岭国际滑雪场等现代新景点。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紧抓机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平台,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进行全面开发建设。2018年11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县首位产业和绿色崛起引领产业,天祝藏族自治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框架基本形成,旅游业得到全面发展,倾力建设“雪域藏乡·避暑天堂”旅游新形象,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把天祝藏族自治县打造成高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政策措施方面,该县设立5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每年按10%递增,支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化旅游规划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文化旅游品牌创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发展智慧旅游[5]。依据该意见,天祝藏族自治县制定完善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以天堂、抓喜秀龙、松山为旅游开发重点,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探索提升旅游服务,完善旅游线路,注重加强与周边市县景区间的区域联合和协同发展,以县城为中心,重点打造了三条旅游路线:第一条是从县城到天堂镇景区再到青海省互助县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线路,第二条是从县城到抓喜秀龙草原线路,第三条是从县城到松山再到景泰黄河石林线路。对各条旅游线沿途的民俗风情、人文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极大地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伴随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2年时全年接待游客总量43.3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到2018年,仅1-6月份累计接待旅游人数就达47.1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
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旅游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西北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以农牧业为主,人均收入水平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差,文化旅游开发缺乏统筹规划,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接待设施、环保设施等方面建设都有待于统一规划,加紧建设完善。特别是县域内各景区之间的公路等级急需改造升级,一些景区没有旅游专线,景区与县城之间路途远,交通不便,各景区电力供应不足,互联网信号覆盖面有待加强,星级宾馆在县城和主要景区较少,生活垃圾和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也不健全。
(二)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态平衡失调
长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习惯性地到林区砍柴、烧山炭、养殖绒山羊,使天然林木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景区不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开发民族风情度假村和美食城,其水源涵养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一些企业环保意识差,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恣意乱开矿,使大片林区遭到破坏,草原面积不断缩小,森林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突出。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文化特色不突出
虽然天祝藏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模仿建造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品在开发上缺乏新理念,创新意识不强,产品的开发一直处于较低层次,产品种类单一,档次不高,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开发上缺乏通盘策划,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特色不突出。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有机融合性较差,特色野菜和独有的白牦牛肉品缺乏有力宣传和精加工深加工,具有藏族、土族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没有很好的包装,导致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购买力低,旅游经济价值收益不可观。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综合服务水平低
天祝藏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开发水平不高,规划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需要。在旅游开发中盲目行为、短期行为较为突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人员文明素质及开放创新意识等旅游软环境建设方面整体较弱。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部分程度上制约着天祝藏族自治县县文化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功能的凸显和经济规模的形成。
(五)宣传推介缺创新,区域合作度不强
尽管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势头良好,在宣传推介方面也花费了心思,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思路不活,缺乏创新理念,在宣传推介上发声不大,冲击力不够,影响力有限。特别是在活化天祝藏族自治县元素、讲好天祝藏族自治县故事、传播天祝藏族自治县声音方面创意不新、策划不够、影响不广,还没完全释放“青藏之眼·生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品牌效应,还没真正展现出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的魅力和自信[6]。而且,同其它藏区和周边市县景区(点)之间的区域联合和协同发展性不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规模没有形成。
四、生态经济视域下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一)遵循生态发展观,加强顶层设计,精准规划
各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实践经验证明,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精准规划,在生态经济视域下做好规划设计,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到做好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协调统一,和谐共生。发展文化旅游的原则是有效结合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人文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借助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规划建设自然景观文化,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三是凭借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有利位置,明确发展定位,学习掌握国际旅游业的前沿理论,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地打造高水平高档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提升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实现永续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故此一定要摒弃旧思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告别靠山吃山,靠山挖山的时代,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开挖的各种矿场该封堵的封堵,该回填的回填,加强对森林、草原的管护抚育和自然恢复,坚决有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主动努力扭转生态失衡之危机,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生态文化旅游。
(三)加大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力度,保护特色文化生态土壤
天祝藏族自治县聚居着藏、汉、回、土等不同民族,县域不仅有秀丽的“小三峡”,抓喜秀龙草原,马牙雪山等自然风光,还有神秘的天堂寺、华藏寺、红沟寺等藏传佛教寺;乌鞘岭长城、石洞沟明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婚俗、礼仪等民俗风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大入秦工程和新开发的乌鞘岭国际滑雪场。丰富的文化和美丽的生态不是对立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而文化的发展也能有力推动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在新时代天祝藏族自治县既要对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加以传承创新,也要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中始终保持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态度,绝不能走摒弃文化、牺牲生态的盲目发展之路。
(四)加强管理和提升服务,打造生态健康的旅游新业态
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全国全省众多旅游地中要脱颖而出,必须利用其独特的优势资源,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重点打造“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新业态,加强管理,提升服务,重点开发天堂民俗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和松山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验项目,扩建乌鞘岭国际滑雪场,举办华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全国少数民族天祝藏族自治县赛马大会等民俗节;同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平台,加快哈溪镇和大红沟镇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应全方位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融“生态避暑、民俗风情、宗教文化、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构筑生态健康的旅游产业新业态。
(五)借助融媒体平台,拓宽宣传路径,打造全域旅游
文化旅游发展要有成效,做好宣传推介是关键。天祝藏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要借助融媒体平台,拓宽宣传路径,创新宣传方式,做好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宣传。线下在周边各省市县交通枢纽处或交通工具上投放旅游广告,线上搭建互联网+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利用县电子政务平台全方位推介旅游景区及节会活动,同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在各大网站推介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二要参加和举办一些节会活动进行宣传。一方面主动参加周边地区旅游节会,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县市外重点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多策划举办一些如乌鞘岭滑雪场滑雪艺术节、大红沟乡村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把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生态经济视角下,加强与周边市县景区(点)之间的区域联合和协同发展,打造全域旅游。重点打造好四条特色旅游线路:第一条是县城到天祝藏族自治县三峡,再到天堂景区祁连天路休闲祈福风情线;第二条是县城到乌鞘岭景区,再到抓喜秀龙草原运动观光风情线;第三条是县城到松山草原,再到松山古城藜麦体验观光风情线;第四条是武威到祁连冰沟河景区生态休闲风情线。这四条旅游线路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能助推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走上快车道。
总之,“人靠自然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天祝藏族自治县要树牢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坚决守住绿水青山,在生态经济视域下挖掘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规划,合理布局,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着力点,打造生态健康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对于助力天祝藏区民众早日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