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文化”概念认知的辨析*

2020-03-02郑济洲

理论与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概念

郑济洲

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转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1页。恩格斯曾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页。对“党内政治文化”所蕴含的学术与实践价值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当之无愧的“术语的革命”。从“党内政治文化”提出背景与提出者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为研究对象,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理论意义;从学理脉络与历史源流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属于政治文化的亚文化,它建立在中西方政治文化发展史之上,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概念的升华;从概念结构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四个主要的子概念单元,“中国共产党”与“党内”重在揭示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政治”与“文化”重在揭示其研究对象的内容。由于“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很短,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学术争鸣: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界定的三种主要范式

现阶段,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定义的研究,学术界大致可以细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论断为主要内容展开的研究。第二种是基于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概念的研究。第三种是基于文化学“文化结构论”的研究。三种研究范式分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文化学为理论支撑,这也使得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学科和多维理论的现状,既体现出这一研究对象的内在张力,也反映了学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为基础展开的分析与研究。很多学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上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书中,编者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提炼,并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倡导性,二是事实性,三是禁止性,四是批评性。在编者看来,党内政治文化其实是一套系统的价值理念。(3)本书编写组:《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第1页。刘靖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内政治文化”论断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其内涵进行了划分,给予每个部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第一部分是“根”,第二部分是“基”,第三部分是“源”,第四部分是“本”,第五部分是“魂”。(4)参见刘靖北:《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李豪杰则从五个方面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原则予以阐释:一是政治性,二是传承性,三是时代性,四是先进性,五是党性。(5)参见李豪杰:《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探析》,《攀登》2017年第3期。臧乃康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形态元素,又有独具的政治特质。”(6)臧乃康:《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义和优化路径探析》,《晋阳学刊》2018年第6期。上述研究形成了基本共识: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党内政治文化属性是从党性文化的角度展开的。

第二,以阿尔蒙德政治文化概念为基础展开的研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政治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42页。吴桂韩对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深度分析,他指出对党内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对执政党进行系统把握。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个体层面组织与成员的研究。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两个方面,了解其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理解执政党的党内文化。(8)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基本内涵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杨崇磊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与政治心理的集合体。”(9)杨崇磊:《党内政治文化内在逻辑的理论审视》,《理论月刊》2017年11期。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认知具有西方式民主的倾向,其所认识的政治文化理念是基于对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的考察,因此其政治文化的背后文化逻辑是西方的“自由与民主”。

第三,基于文化学“文化结构论”的研究。文化结构是文化学的术语之一。文化结构其实指的就是文化的架构。文化架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不同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之间具有一定秩序的关系;二是文化结构由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文化模式等概念构成。(10)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5-246页。严书翰指出:“从根本上讲,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制度文化。”(11)严书翰:《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李忠杰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来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也来自政党自身的实践活动;既表现和反映着党的整体,也存在和表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12)参见李忠杰:《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理论视野》2017年第5期。魏晓文、董雷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包含党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13)魏晓文、董雷:《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州学刊》2019年第1期。。从上述不同观点的分析可知,由于对于“文化结构”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学者在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内涵定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上述三种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自成一个诠释体系,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结构范式。基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概念考察关注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条件及其内在的文化构成要素;基于阿尔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的考察关注的是概念的政治心理结构;基于文化学的概念考察,从一种“大文化”的视角诠释了这一概念的结构体系。这三种诠释范式各有优点,亦各有不足。第一种诠释范式从要素构成层面揭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概念内涵,但是如何让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在五种要素的互相联系中呈现为一种凝炼性的概念表述,仍需要学界做进一步的厘定。第二种研究范式建基于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史,具有研究范式的成熟性,但不能清晰勾勒“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特殊性。第三种研究范式构建的是一种“大文化”的诠释理路,以宏大的视野对“党内政治文化”定性,但无法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特质。笔者认为,清晰界定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关键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依据,这也是化解党内政治文化在定义上多维并立问题的关键。

二、解题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解析

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亚文化,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亚文化。用文化学“文化结构论”来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提供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但是,本文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不主张用“文化结构论”,究其原因,这种范式并不能触及“党内政治文化”研究对象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逐渐定型的,是反映和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党建历史和实践的高度概括,可以为学界的理解与探索指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性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五个内在要素。这五个内在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创造主体的建构特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发展、壮大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因为系统掌握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主观世界、开展精神生活、构建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现代性和传统性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共产党历来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怀,始终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过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彰显中国共产党民族气质的关键,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和母体。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结晶,内蕴着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范和精神特质的“红色基因”,积淀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映照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价值立场和信仰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说:“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9页。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产物,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产生、积淀、完善,贯穿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始终,成为体现党内政治文化性质的精神内核,也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力量。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与主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华民族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做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创造者,还始终做先进文化建设的践行者,以发展先进文化作为自身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引领、创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精神引领,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内容。

充分体现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旨归。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通过党的宗旨、纲领、章程而体现,也通过党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而体现,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中,也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政党精神活动的产物,党内政治文化反映政党并影响政党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价值理念、道德水准、政治生态。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内政治文化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又对党性锻炼等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产生作用。从根本上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党员的修身立德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和健康的精神家园,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其中包含的五部分内容予以深度解读,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革命文化是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体,充分体现党性是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要素,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诠释框架,学界需要揭示这五种要素如何互相联系,用凝炼性的表述呈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进一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

三、视域融合: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再释

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方略,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着世界一切进步的文化思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对西方政党建设有效经验的借鉴,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理解也需要从其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上加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界定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要素和组织特性,五个要素内在联系以及组织特性的要义,需要深化理解。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1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阿尔蒙德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推动了西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持续耕耘,伴随着学界政治文化复兴,政治文化的研究范式为中国学界开启了不同的理论视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文化概念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受。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分析》中指出:“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领域,其中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信仰、态度、价值和情感。”(17)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王沪宁的观点得到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与发展,公丕祥指出:“政治文化是一定的政治角色在一定的政治文化系统中形成的关于一定政治现实的感觉、心理、态度、学说与思想以及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复杂的有机体,它反映了政治角色的政治需要和利益。”(18)公丕祥、李义生:《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国政治学界的政治文化研究热,也开启了中国哲学学人对于政治文化的关注,其代表是刘泽华。刘泽华曾指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五种视角,即整体研究、分层研究、个案研究、过程研究、比较研究。(19)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5-168页。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分层研究,刘泽华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多维透视,以便准确把握其实质弄清其本来面目。”(20)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和阐述政治文化,为我们界定政治文化的概念提供了多元视角。

不难看出,无论是西方学者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抑或中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多元诠释的阶段。对于政治文化仅仅是对政治心理的研究,还是可以旁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等,至今仍无定论。在笔者看来,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文化就等同于政治思想、理论和制度。但是,如果将政治文化的研究等同于对于上述三者的研究,这种研究就变得过于宽泛,而失去了“政治文化”这一研究对象本身的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曾对“政治文化”做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即“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价值等”(2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党建研究》2018年第6期。。这一概念界定吸收了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合理因素,从主观意识层面上分析了政治文化的内涵。但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毕竟还存在主体对象和范围上的区别,不同的政治主体在从事政治活动的时候都会创造并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主体而言的,必然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立足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实践和党建的客观实际。从中西方文化视域融合的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以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为旨归的文化,包含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主观思想意识因素,又同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客观存在形成密切联系。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不仅需要从政治文化的主观思想观念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上予以把握,还需要认真辨析和厘清党内政治文化同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的渊源和关系,明确中国共产党这一政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党组织的区别,从党性层面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特性,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政党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虽然具有政党文化、政治文化的普遍规定性,可以从观念因素、文化结构上进行认识,但是要真正理解把握其内涵,就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特性方面加以深化。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文化,也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特别强调“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的深刻意蕴所在。政党政治文化建设贯穿于政党政治实践全过程,对政党的政治运作产生巨大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以健康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党内政治生活,为党的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当今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党内政治文化这个命题,从根本上源于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主观觉醒和深刻思考,突出反映了具有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扬先进文化理想、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定信念。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在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规律,既是深化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客观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重要作用的基本前提。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概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