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马克思著作《福格特先生》的贡献*
2020-03-02杨仁厚
杨仁厚 张 阳
《福格特先生》是马克思1860年出版的著作,主要是反驳卡尔·福格特对马克思和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污蔑,批判他在诸多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恩格斯认为,这是到那时为止马克思写得最好的论战性著作。这本著作有力维护了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声誉,恢复了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面貌,打击了福格特、波拿巴主义者和资产阶级自由派,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重要著作。然而,在马克思很多著作得到不断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我国不但没有研究《福格特先生》的专著,也没有研究其思想的论文。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该书的研究。其中,恩格斯与《福格特先生》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话题,对这一话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福格特先生》的产生背景,全面了解《福格特先生》的具体内容,准确评价《福格特先生》的重大意义。
一、恩格斯与《福格特先生》的创作
(一)热情鼓励
1860年1月25日,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了一封篇幅很短的信,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你是否已经听说福格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1)指福格特的《我对〈总汇报〉的诉讼》。对我进行最无耻的攻击?这本小册子受到德国资产者狂热的欢迎。第一版已经售完。昨天《国民报》在社论中刊载了它的又臭又长的摘录。(你能设法弄到这一号《国民报》吗?我自己在这里无法弄到。)我该怎么办?”(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页。
三天以后,即1月28日,马克思又给恩格斯写了一封篇幅较长的信,比较详细地谈论为什么一定要奋起反击福格特。他强调:“置之不理,也就是说漠不关心,这在个人的和党的事业中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是许可的。这回跟福格特的事,决不能象对什么捷列林格、海因岑之流那样对待。”(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页。
1月31日,恩格斯回信说:“把福格特先生痛骂一顿,这自然是应当的,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究竟出版了什么东西,要说话就很困难。”(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4页。在这封信里,恩格斯还有些犹豫和谨慎。他认为,为了反驳福格特、保住马克思及其同志们在公众中的威望,必须发表一些科学著作,希望福格特的事情不要妨碍马克思继续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同一天,马克思写信告诉恩格斯:“我们必须合写一本抨击性小册子,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摆脱这件事。”(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页。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福格特的小册子就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的那部分而言,显然是根据德拉奥德和谢努的精神搞出来的蹩脚东西(6)马克思指的是1850年在巴黎出版的警探和奸细德拉奥德的著作《1848年2月共和国的诞生》和谢努的著作《密谋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第313-330页,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本书的评论。;福格特重新抛出了1850—1852年流亡者的一切卑劣谎言;福格特针对马克思的诽谤,令资产阶级报刊无限欢欣鼓舞;这种诽谤也在公众中造成了对马克思的负面印象。
恩格斯也感觉到这次事件一天比一天严重,就加大了鼓励马克思的力度。2月2日他给马克思写信,分析了撰写反对福格特小册子的难点和优势,还认为对于福格特的小册子,“答复得愈早,收到效果的把握就愈大”(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页。。
(二)大力支持
此后大半年时间里,马克思到处收集资料,紧锣密鼓地撰写《福格特先生》。该书于1860年12月1日在伦敦出版。在整个写作出版过程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是赞同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评。在与福格特的斗争中,马克思希望得到拉萨尔的支持。但是,拉萨尔不理解甚至反对马克思反驳福格特,说马克思对福格特的揭露(说福格特是路易·波拿巴的代理人)是不公正的,等等。马克思告诉恩格斯:“拉萨尔在给我的信件中已走得太远,不可能一下子完全退回来。无论如何,必须设法迫使他采取较明确的立场:非此即彼。”(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页。恩格斯在1860年2月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指出:拉萨尔本身已经一半是波拿巴主义者,向波拿巴主义谄媚在当时的柏林似乎是一种时髦,福格特先生毫无疑问会在那里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地;拉萨尔这样自以为是的人是说服不了的;“从拉萨尔那里排泄出这些滔滔不绝的毫无价值的谈论,看来就象他排泄粪便一样自然,也许还更容易些”(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页。。恩格斯赞同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评,是对马克思精神上的极大支持。
三是为该书匿名撰写了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俄国与德国的边境线部分。马克思1860年6月25日致信恩格斯,请求恩格斯“就波西米亚对德国或者确切说对俄国(福格特想把波西米亚让给俄国)的军事意义问题”给他“写四分之一印张左右的材料”(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0页。。当恩格斯未能及时满足这一请求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1860年7月9日)再一次写道:“关于波西米亚怎样了?我现在就要用它,否则要延误了。而且,只是很简略地写一写。”(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6页。后来恩格斯满足了马克思的要求,撰写了相关部分。
四是为马克思在柏林的官司和著作在伦敦的出版提供部分经费。马克思在柏林起诉《国民报》编辑察贝尔和在伦敦出版《福格特先生》都花费了不少金钱,其中大部分是恩格斯支持的。
(三)建议书名和出版地点
马克思最初打算把书名叫作《达-达·福格特》。1860年9月25日,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达-达会引起庸人的好奇心并且有滑稽感。”(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6页。恩格斯认为这个书名不好,还不如叫作《卡尔·福格特》。但马克思觉得《卡尔·福格特》不合适,因为他不愿意把“卡尔·马克思”放到“卡尔·福格特”的下面。恩格斯在1860年10月5日的信中表示反对那种只有把书全部读完才开始看懂的书名。恩格斯和沃尔弗的意见是,书名越简单朴素越好。恩格斯和沃尔弗的这个建议并没有被立即采纳,书名一直悬而未决。直到1860年11月13日,马克思才在给恩格斯的书信中提出:“在书名问题上我向你让了步,(昨天)已经把《福格特先生》排上去了。我的妻子坚决反对这个书名,而坚持要用《达-达·福格特》,并且旁征博引地指出,甚至在希腊悲剧中,剧名和内容乍一看来也往往是没有任何联系的。”(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9页。
恩格斯还强烈建议找德国境内的出版社出版该书。恩格斯早在1860年2月1日给马克思的信里就主张:“现在应当考虑一下,在什么地方和在哪个出版者那里发表答复。尽可能在德国并且在敌党的大本营柏林。”(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0页。1860年5月15日,马克思在给卡尔·济贝耳的信中对在哪里出版《福格特先生》做了初步考虑:“关于抨击性著作,我还根本没有同任何一个书商谈妥,暂时还拿不定主意,我是否值得向莱比锡或者汉堡接洽?”(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3页。一开始,马克思也是通过济贝耳积极寻求在德国境内出版《福格特先生》,但是通过四个出版商这个事情都没有谈成,因为出版商要对小册子的笔调和内容提出条件,而这些条件是马克思不能接受的。因此,马克思退而求其次,决定在伦敦出版和印刷该书。但是恩格斯多次坚决反对在伦敦印刷该书。例如,他1860年9月15日写信给马克思指出:“无论如何要避免在伦敦印你的小册子。”(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1页。恩格斯还强烈建议马克思,小册子必须写得可以在德国付印和推销。但是,由于存在实际困难,《福格特先生》最后还是在伦敦出版和印刷。
二、恩格斯对《福格特先生》的评价
1860年12月,在《福格特先生》出版后,恩格斯多次致信马克思评论这一著作,主要是肯定和赞扬,当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这些评论是我们评价《福格特先生》的基本指导和遵循,也是重要的参考。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4]。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2015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号),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积极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一)“这东西非常好”
1860年12月3日,恩格斯收到《福格特先生》后给马克思回信:“几册书收到了。这东西非常好。特别是《研究》和《代理机构》这两章;这是致命的。”(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8-119页。怎样理解和评价恩格斯的这个评论呢?
首先,这是恩格斯第一次评价《福格特先生》,恩格斯对该书的第一印象抓住了该书的总体意义和价值,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其次,就评论的内容来说,涉及三个方面:总体评价——这东西非常好;重点揭示——特别是《研究》和《代理机构》;作用预测——这是致命的。再次,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恩格斯的评价:这东西非常好,应该既指主题和观点方面,也指材料和风格方面;《研究》指《福格特先生》第八章《达-达·福格特和他的研究》,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福格特著作《欧洲现状研究》,特别是围绕意大利战争问题而开展的各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代理机构》是《福格特先生》第九章,在这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福格特充当路易·波拿巴政策的代理人,用钱收买撰稿人吹捧路易·波拿巴及其堂弟普隆-普隆,支持把意大利的萨瓦和尼斯并入法国;正因为前面的内容,对于福格特来说,《福格特先生》是致命的,可以狠狠打击福格特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
(二)“这本书我越读越喜欢”
1860年12月5日,恩格斯在书信中告诉马克思:“这本书我越读越喜欢。”(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9页。同时,恩格斯还认为全书结构的艺术性非常好。在越读越喜欢《福格特先生》之前,恩格斯已经愉快地告诉马克思:“鲁普斯特意要我先告诉你,他特别喜欢你对爱德华·西蒙的痛骂。”(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9页。我们不禁要问,恩格斯为什么会越读《福格特先生》越喜欢?仅以本书信为基础,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鲁普斯对《福格特先生》的赞美。鲁普斯也就是沃尔弗,是后来《资本论》献给他的那位革命者。鲁普斯特意要恩格斯告诉马克思,说他特别喜欢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中对爱德华·西蒙的痛骂。西蒙是法国政论家、波拿巴的密探,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中多处揭露西蒙丑陋的嘴脸,特别是《代理机构》一章集中批驳西蒙的污蔑。鲁普斯喜欢这样的痛骂,他还对《福格特先生》有着全面的肯定和赞美。他在1860年12月27日给马克思的信中说:“衷心地感谢你寄给我一本《福格特先生》。对福格特及其同伙来说它将是一份绝妙的圣诞礼物……德国新闻界自然会对这本书保持缄默;然而不管怎样,当事人的胆子要受苦了……我相信,德国真有许多人读了小册子后会永远地看清福格特及其同伙的真相。”(22)Wilhelm Wolff an Karl Marx(27. Dezember 1860),Marx-Engels-Gesamtausgabe,Abteilung Ⅲ Band 11,AKADEMIE VERLAG,2005,S. 283。
第二是《福格特先生》全书结构具有艺术性。关于该书具有结构上的艺术性,这是恩格斯书信里间接表达出来的:如果《福格特先生》每章能够做些小结,就“会使非常好的全书结构的艺术性更清楚地显示出来”(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0页。。对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福格特先生》本身的结构已经具有艺术性,即使没有小结它也会显示,但是若有小结它将更清楚地显示。沃尔弗1860年12月27日给马克思的信也有这样的看法:《福格特先生》“从头到尾都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24)Wilhelm Wolff an Karl Marx(27. Dezember 1860),Marx-Engels-Gesamtausgabe,Abteilung Ⅲ Band 11,AKADEMIE VERLAG,2005,S. 283。。《福格特先生》每一章都相当具有艺术性:首先是绝大多数章的开篇,都有一句或一段格言引用,提纲挈领,引人入胜;其次是每章的行文,有适度的引用,有大量的修辞手段,散发出浓厚的文学风采。
(三)“这确实是你迄今为止所写的最好的论战性著作”
1860年12月19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又赞扬《福格特先生》:
“我愈读这本书,就愈难设想,福格特怎么能从这个‘永远也出版不了’(25)这是指福格特声称,马克思批判福格特的书永远也出版不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6页。的东西中摆脱出来。在伦敦几天就售出四十一本,这已经很不少了;现在可能售出更多了。这确实是你迄今为止所写的最好的论战性著作;其文体比《波拿巴》朴素,然而这种文体运用得当,也一样有力。”(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9页。
恩格斯这段评论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首先,这是一个很高的总结性评价,是对《福格特先生》的最高肯定。到1859年,马克思已出版了无数论战性著作,从1840年代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到1850年代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流亡中的大人物》《高尚意识的骑士》,等等。有的著作影响已经相当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能够明确地告诉马克思,《福格特先生》是到当时为止马克思写得最好的论战性著作,这是对《福格特先生》的最高评价。
其次,恩格斯做出这个判断,有三个理由:一是《福格特先生》收集了大量客观证据(包括众多相关人员的书信),全面揭露了福格特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追随者的污蔑,揭露了福格特是路易·波拿巴代理人的事实,福格特就很难从《福格特先生》这本书及其影响中摆脱出来;二是当时《福格特先生》销售情况比较好,“在伦敦几天就售出四十一本,这已经很不少了;现在可能售出更多了”(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9页。;三是《福格特先生》的文体虽然比《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朴素一些,但因为使用得当,所以也很有力。
最后,正如前面提到的,恩格斯从文体角度高度评价《福格特先生》。这启示我们,学习、宣传、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平常的思想内容学习,也不能满足于这些年来兴起的文献学文本学考证,而是应该把文体、修辞、表达风格一并重视起来。无独有偶,与马克思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李卜克内西也高度重视《福格特先生》的文体。他把《福格特先生》的风格单列为一个类型,并且可以与《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相提并论:马克思“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人,他的风格不可能像那些头脑简单、知识面狭窄的人那么单一,没有变化,甚至单调。创作《资本论》的马克思,写作《雾月十八日》的马克思与写作《福格特先生》的马克思,是三个不同的马克思”(28)《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四)《福格特先生》也存在瑕疵
当然,恩格斯也指出了《福格特先生》存在的一些不足。他在1860年12月5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指出了《福格特先生》存在的五点瑕疵。
一是人名过多。大批很少为一般人所知的人名,令人有点透不过气来。据笔者统计,《福格特先生》人名多达582个,包括真实的人名以及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名(29)笔者采用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福格特先生》中的“人名索引”进行统计,因为全集中文版本里(无论是第一版第十四卷,还是第二版第十九卷),各种索引(人名、地名、文献名)都是把《福格特先生》和其他文献统一罗列的,不好精确统计。。
二是印刷错误和笔误很严重。马克思为此做了解释:“在勘误表上你可以找到你指出的刊误。原来这张表还要长两倍。但是由于这样不好看,我们把它缩短了。全部过错都在希尔什菲尔德身上;他是一个可怜虫,不善于对付他的排字工人。”(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3页。
三是每章没有做小结。恩格斯具体是这样说的:“你忽略的是没有作小结。例如在《制刷匠帮》和《硫磺帮》这两章的末尾;还有在《警察作风》的末尾,在整个谈个人事情的部分(即在《研究》前面)的末尾以及其他地方,都适于作些小结,以便庸人能够清楚地得到完整的印象。”(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9页。
四是用拉丁字母印了外国字。“还有一点不好的是,你夫人用拉丁字母写的所有的外国字,也用拉丁字母印了出来。所有的外国印刷所都是这样做,因而要避免这一点,必须预先专门说好。”(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9页。
五是具体材料太多。《福格特先生》由于“拥有大量材料”而“令人有点透不过气来”(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9-120页。。恩格斯这个评价别开生面,值得我们重视。
三、恩格斯对《福格特先生》的宣传
恩格斯此后30多年时间里,还在不同场合提到《福格特先生》或者其他相关的东西。
(一)为支持《福格特先生》愤而辞去席勒协会主席职务
席勒协会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诞辰100周年而于1859年11月在曼彻斯特成立的。恩格斯1864年担任协会的理事,后来又成为协会主席,他对协会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1868年9月16日,恩格斯致信席勒协会理事会说,由于理事会于9月7日的会议上(那时恩格斯有事不在曼彻斯特)通过了邀请福格特来协会演讲的决定,他深表遗憾并且决定因此辞去协会主席和理事会理事的职务。恩格斯强调道:
“我要辞职仅仅是由于一些同协会毫无关系的原因。在1859年和1860年,我的政治上的朋友们和我本人曾对福格特先生提出过严厉的政治性的指责,这种指责都有真凭实据(见卡尔·马克思《福格特先生》1860年伦敦版)。对于这种指责,福格特先生迄今未作任何回答,尽管从那时以来,又有其他人一再对他提出这种指责。”(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66页。
(二)在三篇马克思传记中宣传《福格特先生》
1869年7月28日,恩格斯撰写了第一篇马克思小传《卡尔·马克思》。关于《福格特先生》,他写道:“虽然在居住伦敦的整个期间马克思都不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然而卡尔·福格特却迫使他在1859年意大利战争以后投入一场论战,为此他写了《福格特先生》一书(1860年在伦敦出版),从而结束了这场论战。”(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11页。恩格斯这段话很有意义。第一,它是在恩格斯撰写的第一个马克思传记中出现的,地位非同寻常。它让人们了解到,在马克思的生平中,曾经有过一场与特殊人物福格特的争论,在争论中曾经撰写了篇幅不短的小册子《福格特先生》。第二,它提醒人们了解马克思的一个性格:为了集中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不愿意与诽谤者开展争论,但是如果一旦有必要,就要全心全意甚至不计代价地投入争论和斗争。就像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中说的那样,“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谈论自己,以致福格特指望他的造谣诽谤会取得某些效果”(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74页。,“10年来,德国报刊和美国的德文报刊对我的谩骂堆积如山,我只在非常罕见的特殊情况下,即在像科隆共产党人案件那样关系到党的利益时,才用文字的形式予以回敬”(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8页。。
1877年6月中旬,恩格斯撰写了第二篇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这次传记的篇幅差不多比1869年传记多出一倍。其关于《福格特先生》一书的介绍也详细了不少,其中写道:在意大利战争期间,马克思在伦敦出版的德文《人民报》上既反对当时涂上自由主义色彩、装扮成被压迫民族解放者的波拿巴主义,也反对当时普鲁士企图在中立的幌子下混水摸鱼的政策。同时他还得反击福格特先生,因为此人在当时受拿破仑亲王委托,由路易-拿破仑支薪来进行鼓动,主张德国保持中立,甚至表示同情。福格特有意制造最卑鄙的谣言诬蔑马克思,而马克思便以《福格特先生》一书来回击他。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揭露了福格特和帝国主义的假民主集团中其他先生的面目,并且根据内部和外部的材料揭发了福格特已被十二月帝国所收买。整整十年以后,这件事被证实了:1870年在土伊勒里宫发现的并为九月政府公布的波拿巴雇佣人员名单里,在相应的字母下面写着:“福格特——1859年8月付给他4万法郎。”(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6页。这里,我们看到,恩格斯对《福格特先生》的介绍在篇幅上多出两倍多,对该书背景做了明确介绍,提到了福格特的污蔑行为,介绍了《福格特先生》的主要目标——揭露福格特的面目、证明福格特被收买,还强调了马克思的观点10年后被证实这一事实。
1892年11月,恩格斯撰写了第三篇马克思传记《马克思,亨利希·卡尔》。本次传记分成两个部分:生平事业部分和著作文章目录。在生平事业部分,恩格斯写道:1859年,马克思一方面同福格特展开了由意大利战争而引起的论战,这场论战是以马克思的著作《福格特先生》作为结束的(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8页。。这里对于《福格特先生》的介绍非常简略,但是本次传记有一段指引性的话值得注意:“过去出版的马克思传记大多数都是错误满篇。唯一可靠的传记是发表于白拉克在不伦瑞克出版的1878年‘人民历书’中的那篇传记(作者恩格斯)。”(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0页。也就是前面我们涉及的第二篇传记,那里对于《福格特先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说明恩格斯是重申那里的思想。在著作文章目录部分,恩格斯在罗列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作文章时也罗列了《福格特先生》。值得注意的是,除正文里已经发表的著作目录里有《福格特先生》,该传记里有个恩格斯的手稿,开列了马克思著作的书单。这与正文里的目录并不完全一致。这里共编号罗列了23份马克思的著作,《福格特先生》是第19号。可以看出,无论是编哪种书目,恩格斯都没有忘记《福格特先生》一书。
(三)1871年发表长文《再论〈福格特先生〉》
1871年,在福格特接受波拿巴政权资助的证据被发现以后,恩格斯撰写、发表了《再论〈福格特先生〉》一文,证明档案上的“福格特”就是卡尔·福格特,从而证明11年前马克思的推测是正确的。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1870年秋,第二帝国崩溃后,福格特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卡尔·福格特给弗里德里希·科尔布的政治书信》。他在该小册子中企图掩盖他过去与波拿巴派的关系。这导致恩格斯撰写《再论〈福格特先生〉》一文。恩格斯在文章中利用了报刊上公布的证实马克思在1860年所做的关于福格特是被收买的波拿巴暗探这一结论的新材料。
恩格斯的《再论〈福格特先生〉》篇幅不短,有8页,主要是揭露福格特本人1870年的观点与1860年的观点的重大变化(不同),揭露他耐人寻味的变化多端的人格,同时提醒人们,马克思1860年出版的著作《福格特先生》中的基本观点——福格特是路易·波拿巴出钱雇佣的代理人,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
(四)恩格斯对《福格特先生》的最后宣传
1894年1月,恩格斯撰写了《〈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年)〉序》,该文集于1894年出版。恩格斯写道:
“第一篇文章《再论〈福格特先生〉》,结束了这个冒牌的自然科学家兼共和主义者而实际是庸俗自由主义的波拿巴分子兼书籍制造商同马克思在1859—1860年就意大利战争问题所进行的那场论战。这篇文章最终确定了我们所讲的福格特先生的身份是被收买的波拿巴暗探。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60年的《福格特先生》中自然只能提出间接的证明。”(4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7页。此段亦可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88页。但翻译有细微变动,书名号是后来的用法。
这里,恩格斯从两个层面回顾和宣传了《福格特先生》。直接层面是介绍撰写于1871年的《再论〈福格特先生〉》,间接层面(最终的目的)是介绍《福格特先生》: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中间接证明,福格特是被收买了的波拿巴暗探;《再论〈福格特先生〉》结束了福格特与马克思就意大利战争所进行的论战。恩格斯还就福格特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表面上是自然科学家(还是冒牌的)和共和主义者,但实际上是庸俗自由主义的波拿巴分子以及书籍制造商,政治立场错误,也没有什么水平。恩格斯的最后评论有助于让人们重视马克思的《福格特先生》并给予积极的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