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接 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精准衔接
2020-03-02孔玥
孔 玥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梅小学)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我校在线上与线下教学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学校教学文化底蕴和信息化教育优势,线上教学以乐课网“空中课堂”为平台,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以电子教务管理、网课答疑辅导、线上集备研修、网络测评分析、云端激励评价为路径,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复课开始,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中,学校以问卷调研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与需求,又创新性地通过管理改革、课程整合、多元对接,使师生顺利转入常态化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找寻优势,整体设计
(一)科学规划,完善机制
我校二十余载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路上,从建立全市第一个小学计算机室,到建立东北地区第一家主干千兆校园网,从开展“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学校开拓信息化教育平台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突显了课改实践的重心和核心。由此带来的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变化,都是学校可挖潜的优势。
基于此,我校确立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的基本策略,坚持“行政统筹、业务指导、年组为主、班级实施”的工作原则,进行线上教学的组织架构和全面部署。首先,做到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分级管理。“一把手”校长负责制下,两位副校长一位抓教学,一位抓德育。学校办公室牵头抓防疫,下设管理组、德育管理组、安全管理组、技术管理组和监督协作组,构建起三维联动的网格化线上管理体系。其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级制定工作方案,包括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年组(班级)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学生居家学习指导方案、安全预案等,并逐步完备监督及评价机制。最后,有了机制作基础保障,还要“调兵遣将”,班子“下沉”,即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进入到各组各班级的线上教学群,第一时间了解师生网课情况,指导课程实施,对生成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
(二)线上教研,组内统一
我校以师生身心健康为第一位,线上教学指导与线下自主学习统筹兼顾,减负增效,适量保质。教师上午和学生一起观看大连教育数字课堂的教学视频,下午分时段通过乐课网空中课堂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同时,通过微信群、QQ 群等向学生推送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作业小程序、钉钉群、优化大师等软件平台进行作业的批阅反馈。这样线上观课与答疑辅导,线下配合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方式,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师以年级分组,成立线上集备教研组。每周三线上的互助式集备教研除了做到基本的组内“三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还会针对每一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比如:如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如何进行居家学习方法指导的系列教研,等等。
(三)个性课表,一生一策
为保障学生线上与线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我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课表,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与平台供自主选择,做到点对点精准施教,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真正落实“一生一策”。
(四)课程整合,丰富内涵
为学生减负,课程就需要做减法。为了让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课程整合在线上教学中不失为改革良策。既为学生学习减负,又丰富其居家课程活动体验。学校通过线上跨学科集备研修,统筹课程资源,将部分课程内容主题化进行横向融合,并以自选课程菜单的方式推送给学生,使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防疫健康课程活动中,有的学生是自制宣传防疫知识微视频,有的学生是书写书法作品,有的学生是通过公众号分享健康运动视频,有的学生演唱鼓舞大家战胜疫情的歌曲,等等。
再如,在植树节“种蒜苗,体验生命成长”课程活动中,学生种下蒜苗,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有的拍下蒜苗的成长变化,有的画一画绿植,有的写一写陪伴蒜苗成长中的故事感受,有的用蒜苗做起了美食,等等。课程因整合变得内涵丰厚,内容丰富,过程丰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变得多姿多彩,课程成果也五彩斑斓。
(五)多维立体,多元激励
为激励学生具有持久的居家自主学习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特长,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线上和线下构建起立体联动的评价网络。在乐课网“空中课堂”平台中,电子教务系统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生成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教师线上答疑品质等评价的数据,作为线上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进而给予学生线上学习奖励,分三个级别:初级为“乐课豆”,再升级为“乐课花”,终极升级为“乐课树”。
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朵朵梅香”星级评价系列课程,从诚信约定、全勤投入、自主学习、积极实践、踊跃交流、大幅进步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将学生乐课网上学习的数据和居家表现相结合,以学生自主申报、家长审评、教师评价等多元方式,评选出各星级“领军人物”,并颁发电子奖状进行激励,使学生增强了居家自主学习的自律性、诚信度。星级评价中蕴含着尊重、接纳和肯定,助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科学研判,把握重心
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校做了两项调研:一是3~6 年级的阶段学习线上检测,二是4~6年级的网络问卷。通过调研数据反馈成效与问题,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是复课的基点,然后,才能做到精准对接。
通过各年级的线上检测报告数据来看,优秀的学生与上学期比较变化不大,但成绩分布居中下的学生比例有所增长,他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涉及高阶思维的问题差异显著,学生间两极分化严重。
以4~6年级学生的问卷结果为例:58%的学生认为观看大连教育数字课堂的优势是可以暂停或反复观看;42.7%的学生最喜欢乐课网中小红花奖励的功能;62.5%的学生认为教师线上答疑辅导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自己的网课学习效果是“还行”;只有23.4%的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一直有家长陪伴;48.5%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传统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98.4%的学生都能完成线上作业;49.5%的学生希望复课后先复习学过的内容。
从中可以分析发现,学生是喜欢被激励表扬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内化过程,教师的指导角色是重要而必要的。复学后,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优势,并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统筹兼顾数语英学科教学和音体美等综合实践学科教学的平衡。
三、多方衔接,精准管理
结合线上检测与问卷调研的结果,我校将复学方案做了调整,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上到线下的无缝对接。
(一)管理衔接——包班管理
学校将线上的管理团队迁移到线下,同时为减少师生的流动性与接触面,采取每个班级安排两位教师包班管理,共同负责从晨检、午检到日常消毒等常态性防疫工作和本班级的课程实施。本班级除体育、英语外的课程活动都由这两位老师完成。
(二)心理衔接——专题管理
为消除学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压力,营造健康安全的氛围,学校安排每天清晨第一节课是全校的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如何洗手、戴口罩、保持一米距离等防疫知识宣传教育,还有疏解学生焦虑情绪等心理健康内容,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做好自我防护奠定身体和心理的基础。
(三)课程衔接——整合管理
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开齐、开足课程,线上课程整合的思路方法仍可以迁移衔接到线下。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同年级组的“包班”教师除了原来的班主任,搭配的是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将这些教师组团形成跨学科主题课程研发组。他们将数语英体之外的各学科教材共同拿来研究,挖掘共同的课程主题,并依据主题分工查找、创作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再指导学生按主题实践。
比如,“夏日风光”这一主题下,在不削弱原学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多学科整合。让学生画一画夏日的风景,欣赏或演唱有关夏日的歌曲,到学校的小农场去采摘生菜,讲一讲发生在夏季里的故事,等等。这样以主题为主线,将音乐、美术、科学、综合等学科课程资源融合起来进行实践,既落实了国家课程标准,又创新了教学模式,深刻灵动的课程体验,使课程“活”起来,“亮”起来。
(四)教学内容衔接——年组管理
基于线上检测与问卷反馈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渴望老师带着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等问题,学校组织各组展开研讨,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基础确定教学进度与内容。一是以旧带新。每课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小步稳走新授内容。二是集中突破。依据检测反馈的知识漏洞,集中复习及攻破遗漏、不扎实的单元。三是分层进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内容与目标,从低阶向高阶晋级式完成课程内容。
(五)教学方式衔接——个性管理
我校通过问卷了解到学生喜欢传统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在近三个月居家学习中积累的线上学习能力要嫁接运用到传统教学中。
在各组关于教学方式衔接的研讨中,也形成了一些范式。一是穿插运用法。截取部分大连教育数字课堂的优质资源,嫁接到校内学习中,打破时空界限,将乐播课线上答疑辅导和教师面对面的讲授穿插运用。二是分层结对法。班内分层,学生做“小老师”,结对共成长。三是“包干到户”法。包班教师分别牵手几名学困生,做好补差工作,逐渐缩小差距。四是“菜单”自助法。提供个性化学习菜单,学生点“单”服务。这样分层分类指导,有效落实了“一生一策”,使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点上有所成长。
(六)评价衔接——升级管理
如何让评价始终保有激励性,激发学生更强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动力?学校将“朵朵梅香”星级评价与“六一儿童节”活动结合并进行升级,让学生将居家学习的电子奖状累积起来,根据奖状的数量领取不同等级的成长礼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此次活动印象深刻,激发其对于学校复课的渴望。
儿童与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立场,不管在当下还是在未来,学生的安全健康始终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让每名学生获得个性化成长的最优体验,是学校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方向,红梅小学将不辱使命,且思且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