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2020-03-02刘湘国
●刘湘国 苏 曼
职业院校对各个专业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双师”素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想构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就要分别考虑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的结构构成与教师素养,从这两方面入手,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塑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水平,促使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彰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价值与优势。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及团队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内涵
“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理念已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展30多年,但是“双师型”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在职业教育领域却没有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没有得到统一。结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出的其他要求,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内涵可以暂且理解为:“无论是从教师个体还是教师团队而言,均具有学科教育素养与学科专业能力素养,以此满足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从教师个体角度分析,就是代表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具有强悍的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且兼具本专业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等,持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职称”;从教师团队角度分析,“双师型”教师团队就是指教师团队中既具有本院校专业教师,有包括本专业相关行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与一线实操经验的外聘教学人员。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价值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是职业院校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中的企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劳动人才具有较强的需求,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形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具有较强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满足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融合了院校自身、社会力量、企业力量等三方资源,将政府有关部门指示作为建设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构建校企联合机制,初步形成了具有“理实一体化”“专兼职结合”“职业素养与教学素养兼顾”的职业教师团队。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多种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当下的高职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企业需求,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兼职教师不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完善的教师培养模式导致的,需要院校工作人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存问题
问题一:“双师型”教师团队缺乏基础建设,存在责任义务不明确的情况。在现阶段的一些高职院校中,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现:第一,通过招聘会的方式,聘用本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院校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但是这些应届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与行业相关的岗位工作精神;第二,通过网络的渠道招聘,院校工作人员根据各个专业院系对教师人才的需求,提出明确的岗位要求,通过“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平台吸纳教师人才,但是来应聘的主要是各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其他院校的在职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仍旧无法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在院校中,企业兼职教师与院校全职教师不能够享受同等待遇,且院校没有结合不同的教师类型,明确提出二者的教学责任与范围,促使很多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过且过”,不能够发挥“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优势。
问题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发展水平较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效果,分别为:师生数量比例不协调,目前院校中存在师资缺口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甚至出现一个班级50名学生、一个院系1000名学生,而教师只有寥寥数十人的情况,这种情况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降低了院校的教学水准;教师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现阶段,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教师职称以初级及以下级别的人数较多,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较少,缺乏骨干教师,促使“双师型”教师团队无法顺利建设。
问题三:年龄结构不科学。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中,可以发现,年龄较大的“老教师”人数较少,青年教师的人数较多,这就导致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充分发挥“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教师团队的价值与优势;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与工作经历,若没有老教师给予指引与帮助,则不能够实现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此外,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一线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对本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问题四:缺乏健全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现阶段,一些地区政府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还没有贯彻落实下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与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与观摩的机会较少,这也直接导致了院校现有教师的“双师”素养水平较低。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对本院校的在职教师进行了尝试性的“双师”素养培养,比如:岗位技能训练、外出交流学习、挂职顶岗等,但是由于缺乏一套健全的机制作为指导方式,“双师”素养的培养逐渐流于形式,教师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问题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元素,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重要价值,没有制定有效的“双师型”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的“双师”素养形成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不能够主动配合院校战略,实现自主成长与发展。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一)构建完善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框架
要想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就要先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团队的建设提供基础框架与方向。在院校中,可以将现有的教师团队分为三部分,分别划分为:“一级层面”“二级层面”“三级层面”,其中重点培养“一级层面”的教师,大致范围包括: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具有突出教学成绩或者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院系主任、年级主任、合作企业的优秀一线员工等。院校要对“一级层面”的教师团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其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相关岗位的道德素养与敬业精神,促使其能够熟悉专业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了解专业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熟悉一线岗位工作流程,为院校制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法提供优秀的教师人才。此后,再由“一级层面”的教师团队分别带领“二级层面”的教师团队,由“二级层面”的教师团队带领“三级层面”的教师团队,实现“一部分教师先优秀起来,最终实现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的普及”的模式建设目的。
(二)灵活选择教师培养方式,体现“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的有效性
要想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院校还要认识到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师水平、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要想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就要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具体情况及教师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师培养方法,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各个院系、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比如:期盼纵向发展的教师、期盼能够转为院校管理职业的教师,对这些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以此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院校提供的学习、交流、培训机会,实现自主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强化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明确“双师型”核心,构建健全评价及激励体系
要想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院校就要将“双师素养”“双师能力”“双师经验”作为教师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且构建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一方面,院校要将各个院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能力、相关岗位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且占有一定的比重,促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双师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院校要围绕“双师团队”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建立激励制度,提出各项明确的奖励、惩罚标准,让教师能够有目的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教师的自主提升意识,促使教师主动参与企业一线顶岗活动,将“双师能力指标”作为自身工作及发展的主要标准。这种方式能够让院校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充满积极性,对于“双师团队”具有一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四)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关机制
要想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还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双师型”团队的相关机制,比如:退出机制与准入机制,为院校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方面,院校要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实现课程技能化、专业产业化、院校双师化的发展;还要结合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与企业优秀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专业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促使院校专业教学能够更具“双师”属性。另一方面,院校要制定包括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准入与退出机制,提出明确的“准入标准”,设置较高的门槛,提高院校“双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设置“退出标准”,实现对“双师能力”较弱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淘汰,以此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是现代社会高职院校体现自身办学理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准的重要方法。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教师团队年龄结构不科学、专业教师的发展水平较低、院校缺乏健全的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机制等。基于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为建设教师团队提供基本框架;院校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师能力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师培养方法,将“双师型”作为建设核心,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制定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关机制,实现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