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的审美特色研究
2020-03-02邱利
■ 邱利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键盘乐器,因其音域宽广自古就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发源于欧洲,它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也越来越意识到钢琴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中国,钢琴演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钢琴逐渐成为人们传递丰富内心情感、表达独特的艺术感受的最佳载体之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钢琴演奏的特色更具审美性和艺术性,研究其审美特色和审美价值对钢琴演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钢琴演奏的时代性。钢琴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群众性分不开关系。音乐理论家汪毓和曾说过:“仅仅承认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社会生活现实的最本质的方面是什么,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认识、去反映生活的,以及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态度去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的,这三者我认为是能否理解音乐时代性的关键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影响下,钢琴演奏也开始出现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比如《晚会》《牧童短笛》等,将民族特色和西方技巧相融合,也是对时代的一种呼应。三十年代出现的救亡作品、四十年代的战争题材作品都是对时代的反映和写照,在演奏技法上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钢琴演奏要立足时代角度去解读,用自己的时代立场去审视作品。因此钢琴演奏的时代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表现时代,又受时代影响而发展。
钢琴演奏的情感性。钢琴演奏艺术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既可以有《黄河大合唱》的气势磅礴,也可以表现《威尼斯船歌》的宁静唯美。不同的和声、不同的旋律表现的感情也大相径庭。钢琴演奏家通过舒缓的、长线条的旋律表达抒情的、浪漫的情感。比如肖邦的夜曲,表现在平和、静谧之中的沉思。同时可以通过与颤音、倚音、花腔与音型的配合使用表现丰富的情感变化。和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独有的形式对旋律进行必要的补充。
钢琴演奏的融合性。钢琴艺术包容性很强,在历史发展中就吸收了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民族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二胡的颤音和人声演唱的技巧。钢琴演奏还可以与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艺术相融合,创设独特的审美意境。文学可以成为演奏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呈现形式,同步文学和钢琴表演的审美气质,共同形成审美体制相互促进发展。钢琴也可以和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比如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演奏时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创设出虚幻抽象的音乐情境,建构出古典美、现代美、情境美、情感美、旋律美等多重美感。在钢琴演奏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体相融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传播相融合,拓展钢琴演奏环境,实现钢琴演奏的审美转型。
钢琴演奏的创新性。钢琴演奏艺术富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原因就是它始终在创新中发展。钢琴演奏是二度创作,既要对作品有忠实度,又要体现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有个性的解读。钢琴家要与音乐融为一体,并进行艺术创新,表达自己的音乐主张。所以演奏作品在保留创作者特色和主旨的基础上,同时体现了演奏者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展现出个性化的音乐创新力。钢琴演奏载体也在不断更新成长,电钢琴、古典钢琴、三角钢琴层出不穷。在演奏方法和技法上也融入了新时期的元素与时俱进。比如演奏方法由单人演奏发展出双人四手等。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表演,给观众不同的观赏体验。
钢琴演奏艺术审美特点符合和遵循各种美学原则,具备高度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价值。我国钢琴演奏艺术领域正面临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纵观新时期下钢琴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审美特点, 改革主要集中在演奏形式与曲目创新等方面,在审美转型的过程, 要符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使钢琴艺术不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