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舞台上更好地塑造人物
2020-03-02陈晓平
■ 陈晓平
话剧演员是编剧意识的呈现者,是导演思维的实现者,也是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最终体现者,是观演关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曾提出“贫困戏剧”(也叫“质朴戏剧”)的观点。在他看来,把戏剧艺术身上的“附加品”一一剔除掉,戏剧最终剩下的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只有演员与观众。这也就意味着演员的表演技巧对一部戏剧的成功至关重要。话剧演员如何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塑造人物,不断提高演出的质量与艺术水准,让观众对戏剧产生正确的理解,产生共情的体会,充分展示出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呢?
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斯坦尼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方法对于舞台上人物的塑造仍然是一个“制胜的法宝”。真听、真看、真感觉,到何时都应该是表演的基础。由于演员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事物的情感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也必然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甚至有时仅靠阅读剧本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好人物的性格。这就需要演员深入研究剧本,搞清故事脉络、情节走向,深入地挖掘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变化。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撰写人物小传是与角色近距离接触、真正地走入角色内心世界、进而最快地融入角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剧本里没体现的,我会进行合理想象,为这个角色找到充实的心理依据,把“他为什么这样做”合理化。如果角色是个单纯快乐的人,那么他一定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就会想象他的父母一定很相爱,对他也很好。但如果角色是反面人物,是观众眼中的“坏”人,那么我就会在人物小传中去还原他的童年和经历,一定是有某种原因令他变成了不够善良的人。也许是从小没被爱过,缺少家庭的温暖;也许是曾经遭遇过不幸,导致了他的冷漠甚至是乖戾。
我在话剧《远航》中饰演肖纹,她为什么会那么爱她的男朋友?即使面对男友的不辞而别,她仍然在执着地等他、找他?这样的寻找还不是一时的冲动,而能持续一年之久?这些是剧中没有交代的,此时人物小传显得更为重要。最后,洋洋洒洒,我写了近五千字的人物小传,从肖纹的童年写起,和武峰的相识、相知直到相爱……那一刻我成了肖纹,也明白了她这份割舍不下的爱情从何而来。再比如,复排的《地质师》中,我扮演女主角卢静,家境优越的北京姑娘又为何对来自东北的穷小子骆驼情有独钟?我在人物小传中深挖了这背后的原因——骆驼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国家奉献的纯粹,太像卢静的父亲了!所以,她对骆驼的爱,除了男女之爱外,还有对父爱的渴望,是比较复杂的。
对于表演,我不太欣赏时刻在舞台上审视自己形象的演员表演风格。如果一个演员总是注意自身的形象,总是在意行动时姿势是否优美,哭泣时是否漂亮,站立时是否标准,发怒时是否变形……那他的注意力就一定没在表演上,没在情节中,说出的台词就会不准确,不能将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完整地表达,那又如何谈塑造人物呢?好的演员,好的表演,在那些大悲大喜的情境中,是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形象的。
除了深入钻研角色外,我认为,热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表演成功的基础之一。演员要热爱舞台,热爱表演,热爱你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无论饰演的是主角还是配角,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台词的多与寡,首先要做的就是喜欢上角色。我扮演卢静时觉得她的性格跟我本人很接近,那股豪爽劲和对爱情的奋不顾身,对人物的喜爱油然而生,所以表演起来也很顺畅。我想呈现属于我的“卢静”,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我更热爱我所扮演的卢静。
热爱是演员的基本素质,当我看到北京人艺60周年演出,九十三高龄的蓝田野老师压轴登场时,那一刻我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如果不是热爱,如此年纪怎会登台?如果不是热爱,这般年纪又怎记得大段的台词?舞台应该是演员的生命,表演更应该是演员终其一生的热爱,这也将是我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