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较少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为例

2020-03-02陈学军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皮衣鱼皮赫哲族

陈学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概述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1](P1),赫哲族生活的东北三江平原处于中国高纬度地区,属寒温带气候,这里无霜期短,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以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主,不适宜种植棉、麻作物,也不宜植桑养蚕。历史上,这里水网密布,江河纵横,泡沼众多,森林茂盛,被人们俗称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赫哲族渔猎生产方式,据清朝时期傅恒等人纂绘的《皇清职贡图》记载:

赫哲所居与七姓地方之乌扎拉、洪科相接。性强悍,信鬼怪。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鍪,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其土语谓之赫哲话,岁进貂皮[2]。

从《皇清职贡图》可见,当时赫哲族男性平日戴桦皮帽,冬天则戴貂皮帽,穿狐皮等动物皮毛制作的裘皮服装以保暖。女性的帽子外形似古时武士所戴之头盔,衣服主要用鱼皮制作,缝上各种颜色的布镶边,边缘点缀小巧的铜铃铛,与铠甲相似。这样的装束,正是赫哲人“以捕鱼、射猎为生”的古老渔猎生活写照,是经济生活决定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适应经济生活的典型例证[3](P439)。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江平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条件正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产生的天然环境。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基本工序包括剥鱼皮、晾干鱼皮、熟制鱼皮、裁剪与缝制等基本工序。剥鱼皮一般以新捕捞的冷水鱼为佳,倘若鱼不新鲜,则会平添剥皮者的工作量,且在剥皮过程中鱼皮会粘连上较多的鱼肉,无形中增加了下一道工序的负担。剥好的鱼皮要刮净皮上粘连的鱼肉,须经晾干方可使用。晾鱼皮一般不宜在阳光下暴晒,以免鱼皮变形,在没有烘干设备的古代,赫哲人传统的做法是把剥好的鱼皮直接粘贴在门板或木板上铺平、阴干。晾干的鱼皮质地坚硬而粗糙,需经过熟制使其变软。熟制的工具较为原始,使用木质的铡刀,与普通的铁制铡刀不同,木铡刀的刀口呈粗大的锯齿状,以便刀口与鱼皮充分地咬合,从而提高鱼皮熟制的效率。熟制时需将鱼皮卷起,形似卷轴,置于木铡刀下。为了防止鱼皮脂肪过多,在卷鱼皮时一般会边卷边撒苞米面,苞米面不仅吸油,而且其呈微小颗粒状有助于鱼鳞的剥落。铡过的鱼皮并不能完全变软,而且往往还会残留部分鱼鳞,这时候便会使用木制的砧板和棒槌敲打,类似旧时的捣衣。如果还未完全脱掉鱼鳞,抑或鱼皮也不够软和,则会用双手揉搓,直至绵软,个中辛苦可以想见。熟好的鱼皮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可以缝制衣服、裤子、绑腿、靰鞡鞋等服装。随着赫哲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一些艺人用鱼皮缝制荷包、小挂件、小摆设等各种生活用品,还有艺人颇具创造性地将鱼皮制作成粘贴画和剪纸,丰富了赫哲族的鱼皮艺术宝库,实现了鱼皮从日常生活用品向艺术品的跨越,传承千年的鱼皮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了勃勃生机。

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的江河水质污染,以及长期以来渔民的过度捕捞,三江平原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再加上加工鱼皮比较费时费力,如今不少艺人早已不再自己制作鱼皮,而是从外地购买现成的鱼皮,甚至还有从国外,比如从俄罗斯购买鱼皮。鱼皮艺术自然天成,是赫哲族的文化符号与智慧的象征,也是三江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早在清朝晚期,受满族与汉族定居农业的影响,江上捕鱼,林间狩猎,漂泊三江,居无定所的赫哲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据宣统元年(1909年) 谢汝钦奉令调查黑龙江、吉林时撰写的《按属考查日记》记载,三江平原腹地的富克锦(今黑龙江省富锦市) 是赫哲族的聚居地,“赫哲全部男女大小七千余丁口,向以渔猎为业,不习树艺。现在山水之产较稀,渐有务农者。亦间有能通汉文、汉语者”[4](P109)。长期以来“以渔猎为业”的赫哲人由于人口孳殖,渔猎资源日渐稀缺,逐渐开始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到了民国时期,专事农业的赫哲人日多。新中国成立时,饱受日寇残害与国民党统治压迫的赫哲族人口仅300余人,基本转型为农业民族,江上捕捞偶尔为之,基本上沦为副业。生产方式的变迁致使鱼皮技艺几乎消失,到20世纪末期,只有个别人懂得这项技艺,而能够制作全套鱼皮服装的,仅剩街津口赫哲族村的尤翠玉老太太一人而已。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工作,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体系,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格局与模式。在此背景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涌现出了尤文凤、付占祥、孙玉林、尤忠美、尤雪松、解永亮、尤玮玲等赫哲族传承人。除此之外,刘升、王丽梅等一批汉族人士长期从事鱼皮制作技艺和鱼皮文化的传播,有些人还被确定为各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队伍老、中、青搭配较为合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

1952 年2月,尤文凤出生于黑龙江畔的勤得利村,7岁时随双亲迁至街津口村,其母亲尤翠玉生前是唯一的会制作全套鱼皮衣的赫哲人。尤文凤年少时帮母亲做鱼皮衣制作中的一些辅助性的工作,22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制作鱼皮衣,掌握了全部制作技艺。由于她手艺出众,传承有源,谱系清楚,200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据她介绍:

我母亲2005年去世的,原先第一批报的是我母亲,因为这个鱼皮服饰是家传的嘛。报的我母亲,岁数大了报的,后来完了眼瞅着要批下来了,去世了。她去世以后,就又重推的,那个时候推的时候,因为我帮我母亲干活干得最多嘛(所以推的我)。

赫哲族鱼皮衣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消失,尤文凤的母亲尤翠玉当时是健在的唯一掌握全套鱼皮制作技艺的人。2002年,国家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后来演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5年,尤翠玉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所辖的同江市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老人年事已高,后不幸病逝,遂变更推荐其女儿尤文凤为传承人,并于2007 年获得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确认。尤文凤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世家,传承历史悠久,传承谱系十分清晰。据尤文凤介绍:

我们家姊妹8个,他们哥5个,我们姐3个。我上面有个姐姐,尤忠美的母亲,我排行老二,中间还有个妹妹。鱼皮衣服我大姐也会做,尤文兰是我大姐,忠美她妈。我小妹也会做,叫尤文月。完了轮到我,我的下面,我的传承人就是俺们家的老(意为最小的) 儿媳妇,叫任媛,是省级的鱼皮服饰传承人,是我的三儿媳妇,我的传承人。现在她做的鱼皮服饰跟我做的是一样的。你这得传下去,你不传下去咋整啊?

尤文凤长期帮助其母亲尤翠玉制作鱼皮衣,受家庭环境熏陶,日常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全套鱼皮制作技艺,鱼皮服饰样样拿手。尤为可贵的是,她本人对赫哲族的这些古老工艺非常珍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十分强烈,不仅把手艺传授给儿媳,而且还传授给孙辈,据她介绍:

我家3个儿子,没有闺女。有3个孙子,1个孙女。孙女也学做鱼皮衣服,12岁了,她会唱伊玛堪。今年2月份,省里让我领她上北京去一趟,参加鱼皮成果展。也在跟着学做鱼皮衣呢。中央非遗办公室主任,姓王,他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任,景主任,让给领导唱伊玛堪,领导反映这孩子挺好。

尤文凤不仅擅长鱼皮技艺,而且还谙熟赫哲族说唱伊玛堪、民间小调嫁令阔,她把这些赫哲族文化瑰宝也传授给了儿媳、孙女等晚辈。尤文凤的儿子耳闻目睹制作鱼皮衣带来的效益,曾经以为鱼皮衣没什么用处的他改变了想法,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鱼皮衣。儿子态度的转变让尤文凤十分欣慰,倾力传授。尤文凤母亲尤翠玉制作的鱼皮衣古香古色,保留着传统的鱼皮制作工艺。尤文凤受教于母亲,制作的鱼皮作品也具有民族传统风格,据她介绍:

我做的鱼皮服还是古老的那种形式、方法。他们现在有的用化学整的,用化学熟皮子的,用化学熟皮子吧,弄不整乎,他们做的都可硬了。他们做的都是为了赚钱,我做的就是走向了国内、国外的博物馆,有的人要定做,就给他们做。

尤文凤在制作鱼皮衣时,仍然沿用传统方法制备鱼皮,前文已介绍这些基本工序,主要包括剥鱼皮、晾制、熟制等步骤,每一道工序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十分辛苦。但她仍然恪守古法,乐此不疲。许多艺人早已不再自己制皮了,往往从国内沿海城市乃至俄罗斯购买现成的鱼皮备用。不过这些鱼皮是冷冻保存的,解冻后仍然需要对它进行处理,比如去掉鱼皮上尚未除尽的鱼鳞、鱼肉等,后续还需要用木铡刀或其他辅助设备进行加工,使其变软。不少鱼皮艺人对传统技法望而却步,故使用化工原料鞣制鱼皮。据尤文凤和其他艺人介绍,化学品的使用不仅使得鱼皮不板正,而且化学药品的残留致使艺人们在加工鱼皮时双手有灼烧感,严重者皮肤会受到损伤,制成的鱼皮衣也不如传统工艺制作的经久耐用,博物馆也不会收藏。此外,鞣制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污染自然环境,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尤文凤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为了更好地传承赫哲族文化,尤文凤公开收徒,只要有愿意学习的人,无论是否是赫哲族,她都愿意免费传授鱼皮制作技艺,对家传手艺尤文凤持十分开放的态度。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基金的资助下,尤文凤除了在同江市当地的传习所教授鱼皮制作技艺外,她还应邀到其他地方,如饶河、抓吉、佳木斯等地传授鱼皮制作技艺,为传播赫哲族文化尽心尽力,不计报酬。

三、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 守成与创新

赫哲族的装饰艺术非常发达,在民族学上,提起图案艺术,往往就会说到赫哲族,在赫哲人的衣服、鞋、帽及日常用具上,到处可以看到图案[5](P198)。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赫哲族聚居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调研时,也曾盛赞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尤其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6]。对于传统鱼皮衣的制作方法,据凌纯声先生记载:

衣分两节,如昔日汉人夏天所穿的接衫,下节用长41.5cm,阔13.5cm的鱼皮拼缝而成……[5](P72)。

调研发现,凌纯声先生所介绍的这些传统工艺,现在赫哲族地区除极少数尚保留外,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不少艺人复原传统的鱼皮制作工艺,还得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寻找答案。例如,尤文凤、刘升等人在研读与观摩该书鱼皮制作技艺相关文字、图片的基础上制作了鱼皮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消失已久的赫哲族早期的鱼皮制作工艺。由于恪守传统,尤文凤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鱼皮衣主要由各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订制与购买。据她介绍:

你不去买鱼皮你干啥做啊?自己负担材料。人家不给你拿钱。做好了才给钱。1件5000。现在鱼贵,现在博物馆要1套我给它要8000。往后要涨了。鱼皮熟不好是黄的,我做的鱼皮衣保质期可长了。鱼皮是黄的,那是鱼油没拿出来,没整干净。把鱼买回来,做20多天,熟鱼皮20多天,3个月。做1套3个多月。

传统工艺制作鱼皮衣费时费力,从自己捕鱼或从他人手上买鱼、剥鱼皮、晾制、熟制、裁剪与缝制等过程来看,艺人投入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均很高,再加上有些工序讲究慢工出细活,所以鱼皮制成品价格不菲。由于成套鱼皮衣价格高,普通人鲜有购买者,这无疑对鱼皮服饰进入公众日常生活构成了障碍。再加上传统技法和工艺不一定契合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尤文凤制作的鱼皮服饰传播范围有限,以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购置为多。另一方面,由于尤文凤制作鱼皮衣主要依赖家庭手工制作,人手少,产量也小,对其扩大规模形成了障碍。当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只需要恪守古法,无需创新,抑或大师做精品,普通艺人做产品,各安其所,这些都是聚讼纷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可以明确的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的质量优势与普通艺人产品的数量优势在市场上相遇时,一部分消费者出于功利性心理,往往倾向于选购普通艺人产品,客观上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笔者调研中时常亲见,非遗传承人每每提及也会耿耿于怀。一般而言,传统工艺若非独家绝学,往往容易被模仿、复制,而手工艺品的模式化、类型化、雷同化对其发展而言,将是畏途,故从长远来看,终将导致这项工艺走向穷途末路。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是民间工艺发展之大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鱼皮工艺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也是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态度,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切忌在强调传统特色的同时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7](P15)。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是为民族传统文化开启一段新的生命历程,民族传统文化若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没有生命力,也将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8]。适应变化的时代,适应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进废退,是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倘若民间艺人不创新,市场和大众需求倾向会倒逼他们创新,否则只有绝路一条,或走向发展的死胡同。以不变应万变,载体不变,内容变;鱼皮不变,鱼皮表现的内容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新的时代,努力实现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鱼皮制作技艺发展的阳光之路。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所阐述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9](P101)。

显然,在弘扬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也应该遵照这一论断的具体要求,结合赫哲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把理论细化和具体化,增强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 传承环境变迁

文化现象深深植根于它所赋存的环境,环境变迁——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变迁,都会对文化事象的丰富度、完整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导致赫哲人生计方式的变迁,从渔猎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赫哲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更迭,由于鱼皮制品不具有普适性,用进废退,致使鱼皮衣逐渐趋于消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变迁导致赫哲族渔猎文化日益式微。据凌纯声先生记载:

赫哲人自与汉、满、俄诸民族接触后,即有棉布输入,代替鱼皮衣料。所以今日鱼皮衣服已不多见,惟鱼皮绑腿、鞋子、套裤及口袋等用之者尚多[5](P72)。

从凌纯声先生调研至今将近百年,三江平原地区的巨变,赫哲人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变迁直接导致鱼皮制品的衰落。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语境之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历了从日常生活用品向艺术品的跃迁,鱼皮逐渐符号化为渔猎民族久远历史的追忆与象征。赫哲人经历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环境的变化,经受从渔民、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转换。赫哲族民间艺人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鱼皮也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象。

作为渔民的赫哲人,鱼皮制品是其渔猎生产劳动的辅助物,鱼皮衣、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绑腿是适应与征服东北苦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装束,是赫哲人在生产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在渔猎生产劳动中,人们更为注重鱼皮制品经久耐用,讲究实用性。

作为手工艺人的赫哲人,鱼皮制品是其手工劳动的对象,赫哲人生计方式的变迁导致鱼皮衣不再具有生产劳动中御寒保暖等基础实用功能,农业生产的盛行,民族旅游的勃兴使得鱼皮衣逐渐符号化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象征。鱼皮服饰经由文艺工作者在赫哲民族文化村穿着,他们手持渔猎生产工具,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对赫哲族早年渔猎生活进行展演与情景再现。在舞台化的场域下,人们注重鱼皮制品惟妙惟肖地展现赫哲人早年的渔猎生产与生活,重视艺术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赫哲人,鱼皮制品是其民族文化的物化表达,是中华民族悠久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松江黑水、兴安莽林的勃发,形塑了赫哲先民在华夏边陲,苦寒之地不屈不挠的韧性,彰显奋发有为的品格,昭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国家层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语境下,人们注重鱼皮制品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至此,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环境趋于稳定,赫哲族艺人的角色趋于定型,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保存者,民族文化火种的守望者。

(三) 生计问题

赫哲族艺人的角色转换肇因于生计方式的变迁。尤文凤以前是渔民,江上讨生活,餐风露宿,其艰辛可以想见。由于过度捕捞与三江平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赫哲人生计方式的变迁。赫哲人早在清末就已开始了定居农业生活,虽然如此,长期渔猎生活形成的风俗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顽强地保存着,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少赫哲人仍然习惯于在渔汛期和闲暇之余到江上捕鱼。由于年事已高,尤文凤已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经常上江捕鱼,但偶尔也会与老伴用小网在江畔捕捞,前几年老伴不幸病逝,她就几乎不再捕鱼了。以前为了制作鱼皮衣,她曾亲自到江上捕鱼,但空手而归往往是常态。在此情况下,为了筹措制作鱼皮衣的材料,尤文凤只得经常到别人家购买,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对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为了贴补家用,在制作鱼皮衣之余,她还经常到街津口赫哲族村伊玛堪艺术团排练节目,通过给赫哲民族文化村里的游客表演节目挣得一部分收入。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黑龙江省冬季非常漫长,赫哲民族文化村一年中可以开放营业的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是每年“五一”前后开放,国庆节结束不久就停业了。所以,尤文凤通过在文化村表演挣得的收入并不稳定。据她说,幸亏国家启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使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一定的传承资助,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笔者访谈尤文凤时,她屡屡流露出对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感激之情。据尤文凤介绍:

老头(意指尤文凤的丈夫) 在电厂上班,赫哲族第1个上电站的人。1个月1000多块钱,不多。我自己本身没有工作。钱紧张,国家给8000,给3年,不知道以后给不给。靠他退休金生活。

在不少民间艺人没有稳定工作,缺乏固定收入的情况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国家的在场是非遗传承人的稳定器和避风港,确保了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稳定性和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而且,国家层面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各类展会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而且促进了传承人声望的提升。传承人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宣传了民族文化,销售了手工艺品,增加了传承人收入,不仅更稳妥地解决了传承人的生计问题,而且提升了传承人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地区群众来说,传承人境遇的改善对他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与示范效应,榜样的作用激发更多群众投入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工作之中,甚至出现了一些“被发明的传统”,从而实现了文化遗产工作的良性循环。当然,会展主办方如若对传承人参与各类展会和文宣活动在场地费等方面予以减免更好,这样可以激发更多民间艺人参与展会活动,从而拓宽民族文化的宣传范围,促进民族群众增收,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

四、对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思考

(一) 发展民族图案艺术

在赫哲族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图案艺术是最发达的,尤其在赫哲族鱼皮服饰等民间工艺上有着集中的展现。作为一个人口仅5000多人的少数民族,图案艺术之发达确实令人惊叹。赫哲族图案艺术主要包括云纹、水波纹、鸟形纹、花卉纹、蝶形纹、几何形纹等[5](P198-199)。这些图案主要来源于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三江平原地区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各类图案艺术的天然宝库,常年的渔猎生活,赫哲人善于取法自然,以大自然为导师,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图案艺术。因此,在传承与发展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应着力彰显与积极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优势与文化特色。

首先,赫哲族图案艺术中有大量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大自然,体现了赫哲人珍视自然、呵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展现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主旨。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语境下,赫哲族图案艺术的自然主义主题与新时代的主题相契合,拥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土壤。其次,赫哲族图案艺术中人文主义主题十分丰富,吉祥观念非常普遍,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摹画屡见不鲜,对称、均衡、和谐所在多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了赫哲人敬天惜物的人文主义情怀。再次,赫哲族图案艺术小巧、精致,易于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与其他载体相结合,比如在服装、首饰、图书装帧、生活用品上应用,不仅可以增加美感,使这些物品更具艺术气息,从而赢得消费者青睐,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在发展赫哲族图案艺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创新与发展赫哲族图案艺术要尊重赫哲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解读,但不能误读,要杜绝断章取义,拒绝荒诞不经。有些夸张的图案看似时尚新潮,迎合了某些受众之需求,而实际上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噱头。缺乏民族文化精华的深厚滋养,任何所谓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不能免俗而流于浅薄。第二,要注重图案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赫哲族艺人为民族艺术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尊重他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相关文化机构与非遗保护部门要协助他们积极申请国家专利,维护赫哲族艺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近年来,赫哲族服饰有俄化的倾向。部分赫哲族人认为赫哲、那乃在历史上是一家,以为那乃人的服饰是原生态的,所以赫哲族服饰,包括图案艺术要照抄照搬那乃人。殊不知自晚清议定不平等条约,那乃人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长达160多年,在俄罗斯文化的海洋中浸淫日久,俄化程度很深。不加甄别,全盘接受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对于那乃人的图案艺术,应该辩证地、有选择性地对待。对于确属那乃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洋为中用。对于明显俄罗斯化的艺术元素,则应该进行甄别,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根据客观情况决定取舍。

(二) 促进鱼皮艺术生活化

针对民俗文化的概念与范畴,钟敬文先生曾做出十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0](P3)。

笔者以为,这是民间文化活态传承思想之滥觞。所谓“活鱼当要水中看”,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为百姓服务,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使用,相沿成习,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也才具备持久的生命活力。如果脱离群众,远离大众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尴尬境地,注定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数千年,伴随着“鱼皮部”走过了亘古绵延的千年时光,早已凝聚为赫哲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鱼皮制作技艺要继续传承下去,绵延久远,就应该走近群众,贴近生活,适应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首先,在鱼皮制作技艺的创作内容方面,不仅要展现赫哲人传统的渔猎文化、渔猎生活和东北地域民俗风情,而且还要展现20多年来赫哲人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在各兄弟民族的帮助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生活,跳出民间传统艺术内容老旧的窠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艺术创作只有紧扣时代,反映广大群众火热的生活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

其次,在鱼皮制作技艺的形式方面,不仅要制作鱼皮衣、鱼皮鞋等传统服饰,而且要适应当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制作包含鱼皮文化元素的日常用品,如鱼皮书签、鱼皮挂件、鱼皮贴画、鱼皮剪纸,各种小摆设等,扩展鱼皮艺术品类,丰富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选择,摆脱民间艺术品类型单一的刻板印象。“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鱼皮制作技艺要走出单一的鱼皮衣这一狭小的圈子,鼓励民间艺人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和个人创作实践,大胆创作,推陈出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五、结语

中国人口总数在3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8个,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解决他们的基本生计问题与发展问题,这对于稳边固边兴边富边,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口较少民族虽然人口总数少,但是文化璀璨,民族艺术异彩纷呈,发展与弘扬人口较少民族手工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赓续,实现民族艺术生活化,促进文旅融合,不仅为解决民族群众生计,保育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供了可靠的抓手,而且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呵护乡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猜你喜欢

皮衣鱼皮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衣,赫哲族努力传承千年技艺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动物狂想曲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SUPER YOUTH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