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台上与舞台下:基于苗岭屯堡古镇与九溪村的地戏展演考察

2021-01-26吴婷婷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屯堡精英古镇

吴婷婷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与田野点介绍

综观旅游展演的相关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对广义的旅游展演形态探讨,关于旅游展演中单个旅游产品的微观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于2020年7月在贵州省安顺九溪村和苗岭屯堡古镇进行田野调查,以旅游展演中的单个旅游产品——“地戏展演”为研究对象,考察安顺地戏在舞台上与舞台下的异同,以及地戏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如何被提炼和建构成可视性的旅游产品。结合光映炯对旅游展演的定义,本研究中的“地戏展演”是指地方精英借助古镇区位优势打造特定的地戏舞台,为游客观赏、体验地戏文化而建构的一种展演实践。

贵州安顺一带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他们是600多年前明朝调自中原及江南的屯兵后代,当地人自称为“屯堡人”。屯堡人的语言、服饰、建筑、艺术等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在其传统文化中,地戏被认为是屯堡文化中一种文化现象,俗称“跳神”,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屯堡人祭祀、祈福、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在早期的屯堡文化中,地戏是一种祭祀仪式,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在现代社会中,地戏的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更为凸显,而宗教功能的成分越来越少。在旅游场域中,地方精英为了推出和展示具有良好可视性的旅游产品,会将选定好的文化产品进行提炼和建构,因而地戏明显地表现出娱乐、社交和表演的特性。

地戏广泛存在于各个屯堡村寨中,地戏文化最为浓郁的村寨如汤官村、蔡官屯、九溪村、詹家屯、天龙村、麒麟村等等,都有相应的地戏队,地戏队名称依据村或屯得名,如汤官地戏队、蔡官地戏队、九溪地戏队、詹家地戏队、天龙地戏队、麒麟地戏队等。这些地戏队大多都有赴国内外各大舞台演出的经历,深受国内外学者和观众的喜爱。笔者于2020年7月上旬走访了几个屯堡村寨后,最终选择九溪村作为田野点。九溪村距离安顺城区约有27公里,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与屯堡古镇相距不远。据村委会Z先生介绍,九溪村约有1300多户,4000多人,80%以上是明代屯军的后裔。九溪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我们的祖先来自江苏南京应天府,当时军队中盛行军傩,地戏便是在军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九溪村是屯堡村寨中最大的村寨,其地戏队伍也最为壮观,要考察舞台下传统、古老的地戏文化,将九溪村作为考察点是最合适的选择。

苗岭村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东郊,北临沪昆高速、南靠贵安大道、西接黄果树大街,是安顺旅游集散地。屯堡古镇的一位管理人员宋先生说:“屯堡古镇完全是人工打造,其定位是安顺旅游的接待站,目的是待游客游览完安顺黄果树瀑布、龙宫、大峡谷等各大景点后,为游客提供一个集屯堡文化、旅游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屯堡古镇也被称为“穿越之城”,古镇内的景观基本都呈现出明代风格,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身着明朝古装,给人一种穿越到古代的视觉体验,因此,屯堡古镇的“穿越”文化已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的重要因素。屯堡古镇作为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的4A级旅游文化古镇,是唯一一个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搬上舞台,并且长期展演的旅游景点。基于此,要考察舞台化的地戏展演,将屯堡古镇作为田野点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二、九溪村的地戏展演——来自民间的建构

屯堡人依据自身的生存故事创造了地戏文化,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屯堡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笔者主要考察了屯堡古镇周边的几个村寨(汤官村、九溪村、詹家屯、天龙村),通过访谈各村寨中的地戏演员,了解到地戏以平地为戏台,不搭建舞台,当地百姓将地戏称为“吹地灰”。各个村寨的地戏演出除了剧目的选择有差异,在时间、装扮、演出风格上基本一样。据了解,各村寨的地戏演出通常是每年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是在阴历七月中旬。平日除非是遇特殊的日子,否则不会轻易开演。基于此,笔者于2020 年9月2日(阴历7月15) 再次前往九溪村,以九溪地戏队的地戏展演为考察对象,正式展开田野调查。此次地戏展演正值中元节,当地人称为“鬼节”,九溪村的村民把鬼节期间跳的地戏称为“跳鬼节”或“跳米花神”,是每年中元节都会例行展演的一个民俗项目。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九溪地戏队的地戏展演在演出时间、地点、场次、程序、剧目方面有如下特点,详情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九溪村的地戏展演有固定的规则,在规则中也有一些可变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九溪村的演出时间、演出程序和演出剧目是固定不变的,但演出地点和演出场次则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和地戏演员商量的结果而定。

从演出时间来看,通常是每年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是在阴历七月中下旬。在重要的节日中才上演地戏,充分说明了地戏是当地人心中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

从演出地点来看,主要是在宽敞的平坝地带,不需要搭建舞台,直接就地起舞。因此,在地点的选择上没有固定的地方,每年展演地点的选择都是地戏演员们临时商量定夺,基本都选宽敞的平坝地带。

表12020年9月2日九溪村的地戏展演情况表

从演出场次来看,春节期间的地戏展演通常持续半个月(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基本上天天都演。七月中旬跳的地戏也会持续半个月,但并不是天天都有,而是断断续续地演出。由此可以看到地戏是当地人非常热爱的民俗活动。当我好奇地问一位地戏演员,为什么地戏展演要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地戏演员Z先生说:“春节是个重要的日子,每天跳地戏主要是为了祈福,祈祷新年中咱们九溪屯的一切都平安顺遂。”Z先生还解释道:“鬼节我们也会断断续续地跳半个月呢,主要是为了驱邪,祈祷妖魔鬼怪都被我们吓跑。”

从演出程序来看,不论是春节期间或是中元节期间,所有地戏的演出都必须经过七大程序,即“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其中,“跳神”才是正式演出的部分,也是最精彩、最重要的环节。

从演出剧目来看,九溪地戏队主要演出的剧目有《四马投唐》 《封神演义》 《五虎平南》。据了解,每个地戏队喜爱或擅长的剧目是不同的,因此,都有主要演出的一场或几场剧目。

基于以上考察,九溪村的地戏更多地表现出祭祀、祈福、娱乐和社交功能。在地方族群的自发组织下,地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文化符号,将村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无形中使屯堡人获得了情感体验、增强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认同。

三、苗岭屯堡古镇景区的地戏展演——来自官方的构建

旅游开发与景观的打造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大众旅游、消费主义相联系,具有意识形态层面的引导和规训色彩。权力在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的操控上是显而易见的,在文化的提取、传承、建构过程中,地方政府、精英自上而下的能动性和执行力非常强大,是民间团体所不能企及的。地方社会及其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诸多议题,是地方政府、精英等关于政治、经济、生存、发展等方面的聚集点,可以说,是一种来自于权力的凝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地方文化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体验时,地方族群与游客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旅游场域中不断被突显。在全球化的“同化”浪潮当中,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大众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精英为了获得发展资源和竞争优势,将地方特色文化舞台化,以此引入到旅游产业中,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精英、艺人等都起到了发展和建构地方文化的作用,贵州安顺屯堡人的地戏文化也不例外。

安顺地戏于2006年5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深受百姓和观众的喜爱,但地戏文化能脱颖而出,首先是在地方政府、精英的重视下,从当地百姓的民俗事项中选取,进而逐步构建成具有展演性质的文化产品。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进行着传承和重构,屯堡古镇内的地戏展演产品便是地方精英主导下的地方文化展示。笔者通过对当地官员、旅游企业精英、地戏演员等进行访谈,发现他们都在为屯堡文化如何能在苗岭古镇脱颖而出进行思索。从当前的旅游展演发展来看,主要是以“地戏展演”作为苗岭屯堡古镇长期经营的主要品牌,并辅以其他可视性的艺术表演(如贵州花灯剧、将军祭天仪式、大军厮杀、城主亲迎等古代风格的展演节目)。

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地戏在搬上舞台前,要进行提炼和重新建构,因此,舞台上与舞台下的地戏展演会存在着显著差异。舞台上的地戏展演在演出时间、地点、场次、程序方面具有固定性,在剧目方面,可在规定内的剧目中随时选择和更换。基于此,笔者以2020年9月7日一天中的屯堡古镇地戏展演考察为主,主要阐述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地戏是如何被提炼和建构成舞台化的展演产品。详情见下表:

表22020年9月7日苗岭屯堡古镇的地戏展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传统的地戏被抽取、提炼和重构了,其变化表现在演出时间、地点、场次、程序和剧目等方面,在一天的时间当中,要将丰富多彩的地戏文化在短时间内展演给游客看,采取化繁为简的方式是必然选择。

从演出时间上看,主要考虑到游客来游玩的时间和演员的上班时间,所以演出时间放在上午10 点至12点、下午14点至16点,在这一时间段内,采取不定时展演的方式,通常游客人数满20人左右,便可开演。古镇内的地戏演员大多数为40 岁以上的老者,如果频繁演出,可能会导致他们精力不足,从而影响演出质量。前来古镇旅游的游客大多由导游组织一批批地进来,散客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精英和导游通过提前沟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演出时间,无疑是明智之举。

从演出地点上看,主要在地戏舞台,地戏舞台设在整个景区的中心位置,是地方精英专门为地戏展演精心设计和打造的,足够演员们在舞台上进行唱、念、坐、打等各种角色的扮演。舞台宽敞明亮,以地戏面具作为背景,舞台的门楣、四周的柱子,以及台面都以木料来打造,整体风格非常古朴,视觉上与地戏风格完美结合。

从演出场次来看,为每天四场,上午、下午各两场,但如果遇下雨天或游客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取消地戏展演的情况。

从演出程序上看,仅抽取“跳神”这一部分进行展演,“跳神”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跳神也称“正戏”,是传统地戏的六大程序之一,是地戏的正式演出部分。地方精英将传统地戏搬上舞台,要在短时间内将最精彩的部分展现给游客看,选取和提炼“跳神”部分是必要的选择。另外,舞台上的每场程序都一样,只是繁、简程度不一。

从演出剧目来看,在2020年9月7号这一天,上午剧目为《楚汉相争》和《三国演义》,下午是《薛仁贵征东》和《岳飞传》。地戏演员S先生说:“我们这的十几个地戏演员都来自古镇周边的不同村寨,分别是:《楚汉相争》 《三国演义》 《薛仁贵征东》 《岳飞传》 《五虎平南》 《封神演义》《薛刚反唐》 《四马投唐》 《九转河东》 《大反山东》 《罗通扫北》 《东周列国志》。由此可以看出,地方精英在剧目的选择上,主要还是听取地戏演员的建议,在展演中,其内容只是地戏文化的冰山一角,其丰富程度无法与舞台下的传统地戏相比。”

另外,地戏演员在装扮、服饰、以及道具的使用上保持着传统的风格,这些不变的元素能让游客真实地欣赏到传统地戏的魅力。

综上所述,地戏展演是地方精英在具体时空与意义的范畴中,进行各个方面的协商,是一种被展示的交流行为,是游客与地方族群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地戏展演的视觉形塑中,演员的装扮、道具、声腔、舞姿、展演内容等都是屯堡文化的象征符号,表演者承担着传递文化信息和建构他者想象的功能。总之,地方精英通过上述具体的实践,将地戏提炼和建构成可视性的展演产品,并进行重复性的实践,创造出可表达的观念,为宣传地方性文化、增强社会认同建立机会,进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四、舞台上与舞台下的地戏展演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屯堡古镇和九溪村的地戏展演,发现展演的10个元素中,有的元素是固定不变的,有的元素已经被提炼和改造了。从上表可知,展演的时间、地点、场次、程序、剧目这5个元素已经被改变了。舞台下每年两次展演,转变为舞台上每天4次展演;舞台下平地就地起舞,转变为固定的舞台演出;舞台下半月时间不限场次,转变为舞台上一天时间固定4场展演;舞台下七大程序,转变为舞台上仅跳七大程序中的“跳神”部分。舞台下剧目固定,转变为舞台上在12个固定剧目中挑选。

表3 屯堡古镇与九溪屯的地戏展演对比

没有被改变的展演元素是地戏演员们的服饰、道具、唱腔、舞姿和风格。这些不变的元素不仅是传统地戏文化的重要符号,更是吸引游客到此一看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地戏展演元素哪些可变,哪些不可变,主要是在地方精英的安排和主导下建构的,也是地方精英与地戏演员共同协商的结果。

五、余论

综上所述,地戏展演通过旅游舞台、地戏文化、演员身体图式等多个层面来进行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这种交流是有空间性的。地方精英通过建构具体的展演空间来吸引游客,其目的是满足游客的消费、猎奇等旅游需求,以及其他社会行动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一个具体的可操作化的空间是实现地戏展演的必要条件。被建构出来的空间有别于游客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游客与地方族群互动、交往的具体空间,在具体空间中搭建现代化的旅游展演舞台,通过地戏的展演将空间变得新奇、独特,以此让游客愿意驻足欣赏。虽然地戏展演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意义的呈现不限于这一空间中,地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表征着地方文化的特质,也表征着地方社会的多重意义。因而,在具体的空间舞台中,对地戏展演的凝视与解读,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认知。

当地戏被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改造和展演时,屯堡人的知识范畴被重新建构了,在地方精英的主导下,屯堡人知道了地戏是可以作为艺术被售卖的。在权力和资本的操纵下,地方族群与游客互为他者,构成了对应主客体关系。地戏展演的视觉塑造与游客的凝视是双向构建的共生关系,地戏展演制造观看欲望,观看欲望决定旅游消费,可以说他们共同完成了地方文化的表述构建。

总而言之,不论是在舞台上或舞台下,地戏展演的本质不仅是祭祀、祈福和娱乐,更是一种记忆、体验和交流的社会文化行为,在权力、资本的操演下,地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文化载体,带动着整个社会的集体性旅游实践。本研究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可能为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屯堡精英古镇
它们都是“精英”
古镇之旅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