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型社团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研究

2020-03-02杜桂萍

理论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团学术大学生

周 彬 杜桂萍

就业是最大民生。教育部专门强调各高校要落实拓宽就业渠道稳岗位、优化就业服务精准指导、强化困难帮扶兜住底线等重点措施。特殊时期高校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必须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精准施策。〔1〕积极推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优势更为得天独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培养创新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3〕高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创业就业重要目标,作为一项决定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工程来抓。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动员全体师生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引导,建立“兜底就业”保障机制和一把手工程。另一方面,要广开就业渠道从源头抓起,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其创新能力,精准对接、引导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个人就业预期,不断摸索适合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新途径。笔者认为,利用学术型社团优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资源转化,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就业稳定,开发市场资源等,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今天,在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对于保证大学生充分创业、就业有可借鉴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现状与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4〕它可打破专业和地域等界限,将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并发挥其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的学术活动。我国最早的高校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现已经过近120 年的历史巨大变革。〔5〕自1980 年起,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掀起了一场“社团革命”,高校学生社团与时俱进,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社团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爱好、生活实际,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突出学术价值、追求科技创新、提升职业价值重塑能力。社团对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拓展,发挥重要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载体作用。

2.学术型社团的社会价值。学术型社团是集专业研究、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学生自治组织。它对增加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培植等有不可替代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至关重要。现今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大餐的元素主体。〔6〕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学生社团组织同样发挥科学育人重要作用。据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Mace)针对学校MBA 学员开设创业课程,利用案例教学促进学员创业思维能力提高,使受教育者和企业认同。随之创业和创业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重视。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中国已经进入5G 时代,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创业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大学生培植生活力、培养劳动力、发挥创造力的新理念。据相关机构对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高校的学生社团类型调查,目前全国高校学术型社团占高校大学生社团比例大约在16.5%左右,发展态势良好。

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有农民之子协会、ECO-环境友好研究会、创新与建模协会、ACM 计算机软件协会、相声俱乐部、IDESIGN 工业设计协会、机械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几十个学术型社团,占学生社团总数近21%。这些社团为校园学术发展、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等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创新创业竞赛、科研成果转化、专利发明授权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艺术类学术社团相声俱乐部为例:相声俱乐部长年活跃在校园文化舞台上,每年演出近百场,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滋养,美育润泽都不可替代。尤其在“线上”教学,“云”端创业的环境下,大学生利用融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创作《隔空手舞》、快板《全民防控战疫情》等作品,在“学习强国”、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青年网等云平台,创作近百首“短平快”作品,以“艺”战疫做好正面宣传,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学术型社团的社会价值和校园文化,引导美育重塑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的思维灵感与创业就业实践机会。

3.学术型社团提升个人职业素质。高校社团大体上分为社会公益类、专业学术类、自然科学类、文体艺术类、政治文化类等,这些社团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术型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的一种社团自治组织形式,在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兴趣,做好职业准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术型社团的成员大多是专业学习尖子,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身于所学专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社团成员对某一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成为其专业学习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他们参加学术竞赛、社团培训等,搞专利发明,有共同的专业追求和学术爱好,增强了成员的专业素养、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对成员学术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重塑学生的知识架构,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提升具有积极吸引力和引导力。

二、学术型社团创新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

学术型社团不仅弥补学生在第一课堂能力培养的不足,而且拓宽他们在第二课堂实践学习的需要,对学生创业就业智力储备、能力锻炼、创新力思维形成等就业能力影响因子进行培植和提升。

1.学员具有知识创新性。学术型社团成员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涉猎面广。一方面,他们为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的学术精英,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喜欢参与该领域的学术活动,勤于思考、善于专研,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在平时创作、设计和研究中需要社团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学习,集各成员共同的智慧来实现创新,更利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这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模式,便于成员之间对知识的共享与灵感的激发;同时社团的活动是在专业教师和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参与科研项目和设计中,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术活动中遇到新知识和新技术,学员主动结合自身需要,自觉学习主动触及,因此,跨专业跨学科弥补知识不足也是常态,使成员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拓宽与融通,促使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得以丰富。

2.学员具有能力实践性。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载体;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选择;是大学生参与教学团队进行学术、科研的有生力量。社团成员在这里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利用所学知识拓展创作空间、产品设计和研发,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水平。社团成员在创作和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自己动手搭建思维框架、选择配件、自行设计,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研究、测试和实验,经历产品的多次改良和整合,甚至尝试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学术耐力。学术型社团还有机会配合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团队的创作工作,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到企业了解工厂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促进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有效结合,把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要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课堂学习和未来就业。

3.学员具有思维求变性。学术型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辽宁科技大学电子协会为例,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调动社团成员求知欲和创造欲,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作热情,提升学生对待问题的求变性思维,使其在项目创作、产品设计和题目研发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积累了大赛经验,增强了能力,还促使社团成员面对新技术、新课题转化形成新思维,发明创造新产品。经过大赛他们成功地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满足感和思维求变的成就感,有时也有结果的挫折感。但是,他们锻炼思维,学会了思考,更提升了动手能力,从而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和理论学习的单一性。

4.学员具有心理抗压性。学生渴望到企业实习、实训,急于走出校门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让学生们表现出压抑的心理状态,如急躁、焦虑、担心、渴望等,而学术型社团组织成员,都能运用网络资源远程创作、办公,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互联网+”的模式,线上释放在学术社团积累的技术能力,专业知识经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准备等,社团学员能把自身专业知识优势,更好地嫁接在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上。他们平时有针对性地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个人能力,培养抗压心理等,有充分的身心准备,此时,能消除不良心理障碍和负性情绪,自主调节不健康心理影响等。学术型社团学员具有良好心理认知,乐观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行为准备,能够正确面对疫情和社会。

三、基于学术型社团优势对创业就业体系重构

“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7〕因此,在创新就业体系搭建过程中,利用高校学术型社团就业技能的优势恰到好处,从而构建以学术型社团为基础的就业路径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新尝试。

1.融合社团课程设置,提升就业技能培养水平。“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知的不同”。人的认知的改变会带来行为、意志、情感等一系列变化。高校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抗压心理和认知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学习兴趣、意志品质、人格等进行重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思维、创业构想和创业精神,并保证其行为善始善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式推广过程中,通过全校学生基础实践课程设置,嵌入式专业课程质量提升,使学生对创业就业理论产生积极认知,主动深入进行专业研究,对学生就业技能、创业欲望加强培养,从而形成良性的知识资本积累,让更多社团成员认识到就业机会获取的主动权,不是在社会或者企业,而是在于学生个体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高校要加大对学术型社团的实践性认知教育和引导力度,促使学术型社团成员在职业目标规划中形成积极的创业态度、创业精神、创业意志,使大学生树立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思想,把求真学问与做实职业贯穿在专业学习过程始终。保证学校理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致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助力的社会任务,实现大学生对工作职位选择本质性认知的转化。

2.搭建社团模式平台,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搭建社团专业学习模式平台是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8〕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和强化自身内生动力。为此,一方面对学术型社团采取渗透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社团成员的专业学习,同时主动进入研发领域,教师将科研课题带入课堂教学案例中、带进学术社团实践里、带到学生就业创业岗位上,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术性社团采用结合模式,专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教育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主动寻找就业机会,比如采取“3+1”教学模式,即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一年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熟悉企业产品研发及技术实践流程,并聘请企业专家做学术指导,使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时转化为创业就业本领。

3.注重社团“蜂王”CPO 培树,创新“群蜂模式”带动就业。“‘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科研探索和科技创新。”〔9〕“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辽宁科技大学电子协会近5 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质量高,企业对协会成员评价良好。这就形如“群蜂模式”带动,即每一个“蜂群”当中都有一个“蜂王”及数量众多的“工蜂”,“工蜂”对“蜂王”非常忠诚,有很强的执行力和自主运营能力,而这些优秀的“社团领袖”就像智慧指挥中心的“蜂王”CPO,带动未来小而美的团队,围绕小众品牌聚合创新“蜂群模式”,催生小众产品市场运营发展。

因此,利用高校学术型社团在创业就业中的影响,加大学术经验积累、产品创新,市场运营力度,扩大学术型社团在创业就业中的小众品牌效应,从而引起企业同频共振,以典型示范成就更多的“蜂王”,实现企业引领创新产生“群蜂”共鸣效应;组织参加学术竞赛,通过大赛锻炼成员的实践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形成海量小众品牌崛起。

4.促使社团结构稳定,保障就业政策对冲。“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10〕2017 年8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进一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寄语厚望,希望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成为懂奉献,能劳动,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面对社会经济和世界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如何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保障资金到位和岗位精准对接等是实现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的基础来源和有力政策支持。

因此,高校要通过“就业帮”“兜底线”等平台加大对学术社团项目的指导和孵化力度,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机会。其一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打破传统的就业框架,推进“数字化+未来‘人群’”模式,按照企业需要实现区块分割,让企业高管、CEO从“云端”走进高校创新创业课堂,走进学生社团组织、众创空间等进行创业指导与经验分享,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无缝对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的匹配度,缩小校企供需差距;〔11〕其二是学校要面向毕业学生免费提供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基地、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科研助理岗位等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孵化的项目,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要积极吸引大学毕业生,落实就业创业环境政策引导,积极推进设立高校毕业生“云端”就业,推进学术型社团的项目成果孵化,使学术型创业项目实现“群蜂模式”运营,带动更多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学术型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智力元素,更是目前积极推进毕业生充分创业就业的目标任务和充分的就业保障。学术型社团发展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就业创业成长的营养“大餐”,在学生就业和创业成长中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因此,在落实“六稳”“六保”就业形势紧迫的当下,高校在积极稳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构建以学术型社团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加大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力度,为高校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社团学术大学生
缤纷社团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