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阴阳观论百会穴穴性及定位
2020-03-02高一城王继红高丽君杨羚
高一城, 王继红, 高丽君, 杨羚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腧穴是运行“神”“气”之道[1],是临床取效的基础,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及其准确定位对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百会穴是临床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之一,取穴准确与否关系着周围诸穴取穴的准确性,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总结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可知,对于百会穴的应用研究很多,但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定位及其取穴所蕴含的整体阴阳之道的研究却很少,这严重影响了百会穴精确治疗效果的发挥。百会穴取穴方法主要有3种,本文通过对百会穴穴名和穴性本质特点及3种取穴法的深入分析,从百会穴所蕴含的整体阴阳之道来阐释揣穴定位法的科学性及另外2种方法的优劣,找出百会穴最佳的临床取穴方法,从而为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及最大程度发挥疗效提供参考。
1 百会穴穴名蕴含的深层含义
百会穴在历代文献中各有不同的名称。《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之为天满,《普济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其为巅上,此外,尚有昆仑、岭上、维会、六满等称谓。百会穴属于交会穴,位于人体巅顶,为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会穴。《针灸大成》云:“略退些子,犹天之极星居北,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会元针灸学》曰:“百会者…… 百脉之所会。”《类经图翼》则云:“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通过分析各类古籍文献,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于百会穴的认识基本一致,都旨在说明百会穴为正中至高之处,阳脉之会,百脉之会。本穴处人体之正中最上,四围诸穴,罗列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为人身之总摄诸阳、统摄诸脉之处。
百会穴穴性属阳,其功效可概括为升降相因,动静结合[2],故其可网络诸经,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平衡阴阳,调节全身气机。《针灸资生经》云: “百会百病皆生,人身有四穴最急应……百会盖一也。”对于因气机升举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病症,百会处于巅上,为诸阳经之交会,施用补法可提一身之清气,升下陷之阳气[3]。《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气易逆易亢,多致人体肝阳上亢,致使风火痰等循经上扰,蒙蔽清窍,取百会用泻法可镇肝熄风、平肝潜阳、降逆平冲。百会又名天满,形容其穴居至高之处且其内精气充盈之状。其位于脑部巅顶处,内络于脑,而脑为髓海,为精明之府,元神之府,主宰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及其与外界的联系,髓海不足可致精气神虚衰,阳气不足可导致的以“安静”为特点的临床疾患,百会穴可补益正气,振奋阳气,使“静者可动”,从而恢复机体生理状态。百会虽穴性属阳,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但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阴阳互根,故此穴阳中寓阴,《道藏》 云:“天脑者……,百神之会也。”因此,其具有良好的安神镇静作用,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躁动”为主的疾患,选用百会穴可使“动者可静”,平复人体失衡之阴阳。
2 百会穴常用定位法
2.1 揣穴定位法
揣穴定位法即体表标志定位法,此法认为头顶部正中凹陷即为百会穴位置。此种定位首载于《针灸甲乙经》云:“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这种定位辞简理博,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道理。人体是由阴阳二气构成,气机的升降出入协调才能使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百会穴处于人身体最高之位,为诸阳之会,为人体阳气盛极之所,然则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百会穴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乾元亢九之弊,故其穴所在处呈一凹陷,与人体最低处凹陷处涌泉穴相映,百会穴与天相通可降,涌泉穴与地相通可升,百会穴与阳相连可静,涌泉穴与阴相连可动,两穴天地相映,水火既济,这也体现了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理,是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的具体体现。百会穴虽穴性属阳,但其作用可概括为可升、可降、可动、可静[4],升降相因,动静结合,这种空间位置与功效的阴阳相济正是其为百脉之宗,可主治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基础。运用此种方法取穴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一,取穴非常简便,在顶中央凹陷处,相比其他取穴方法更容易掌握与运用。其二,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外在腧穴与内在脏腑的关系,《黄帝内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可运用揣穴方法,在取穴基础上还可以手下触诊感觉百会穴的寒热温凉,凹陷程度等病理反应,使医者对患者整体脏腑阴阳盛衰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据此确立针刺补泻手法及针刺深浅,治神守机,平复阴阳。其三,此种取穴方法更加准确合理,更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符合人与自然界阴阳相济的法则,对于临床诊疗有着更加科学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讲,百会穴联系百脉,为阳气汇聚之处,其定位必然居于人体正中且最高处。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百会穴处凹陷偏离头部正中线,那么,我们在取穴时该如何取舍,在操作时该如何进针,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此种现象在生理情况下属于个体差异,若为病理情况,则可能与其机体整体阴阳失调密切相关。百会穴为百脉之会,机体整体阴阳失衡必然会在诸脉汇集之处表现出来。在病理状态下,机体诸阳脉经气过度旺盛或衰弱,诸阴脉经气过度充盈或亏虚,使得百会穴处整体阴阳脉气不均,偏于一侧,故其凹陷或左偏或右偏,或前移或后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此病理改变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其一,在诊断上,我们可通过百会穴偏离方向以及偏离的程度探知患者阴阳偏盛偏衰的整体状况及程度,为诊断机体的整体阴阳状态做出可靠指导。其二,在治疗上,我们可以通过刺激偏歪的凹陷来调整阴阳,如进针时,可在偏歪凹陷处进针,针尖朝向正中线处,或可针尖指向偏歪凹陷处且朝向正中线,通过补泻手法导引阳经经气或阴经经气使得两者达到平衡,从而使得偏歪的百会穴回到原位,起到平复阴阳的治疗效果。其三,百会穴回归正中位置与否及回归快慢可用来判断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偏歪的百会穴回归原位越快,则治疗越有效,预后也相对较好,反之,则说明治疗效果一般,预后相对较差。
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灵枢·骨度》言:“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神应经》云:“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现代以此推算出百会穴位于前发际后5 寸,后发际前7寸处。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5]关于百会穴的定位将其定为:在头部,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由此可知,百会穴骨度折量定位与患者的发际密切相关。《医参》曰:“人身毫毛皆微而发独盛者,何也?百脉会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血气上行,必有所止,止而因复下行,则发为之已。”头发的生长受人体气血阴阳的影响,反映着人体整体精气神的状况。每个人先天体质及后天生活环境不同,头发生长状况各异,所以发际线高低也因此有很大差异,甚至有的患者发际线模糊或者发际线缺如,那么此法会严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很多情况下,我们前发际上5 寸与后发际上7 寸并不在同一个点上且两者差别较大[6]。对于此取穴法弊端的解决,张介宾对此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更有学者在并没有合理解释的前提下,强行重新定义了发际线的位置[7],此二者取穴方法没有中医整体阴阳观作为指导,并且不能体现百会穴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带有很强的医者自身的主观性,不够严谨。因此,准确性大幅度降低,且此法在临床中应用较为繁琐,对于头部折量有较高的准确性要求,不适于临床应用。
2.3 简便取穴法
此法为临床上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部分有一定资历的医生最常用的取穴法,最早见于《窦太师秘传》记载:“穴在顶心旋中……自两耳尖量当中是穴。”目前,此法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临床取穴的首选取穴方法。但是,很多研究表明,两耳尖直上所测得的穴位位置与其他取穴法所测相差甚大,古代也多有医家对此取穴法准确性进行考证,如《经穴解》云:“以东西两耳尖……十字相直处,再退些子是穴。”其认为此法取穴不准,所取穴位偏前。造成此法错误的原因是后世学者对于《十四经发挥》所言:“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可容豆”中“直”的曲解[8],古籍本意并不是两耳尖正中直上,此处可能表示“两耳尖斜上”。或可认为古人对于此定位方法的本意是:百会穴为百脉之会,为全身前后阴阳与左右阴阳之统会,为正头部正中与侧头部正中之交会,但后人误以为耳尖即使侧头部正中,造成现在百会穴取穴的普遍失准。该法虽简便,但不实用,取穴并不准确,而且定位方法只是机械地根据各代医家的主观经验定位,严重影响临床疗效。
3 讨论
3 种取穴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意义,任何一个都不能完全摒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深入研究并解决其弊端,3 种方法结合应用,百会穴才能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关于揣穴定位法,《灵枢·本输》曰:“陷者中也”。临床上“揣穴”远比骨度折量重要得多,正如《难经》所言“知为针者信其左”,恰是强调了百会穴揣穴的重要性。关于简便取穴法,以《针灸甲乙经》和《十四经发挥》为代表的古代医籍对百会的取穴方法虽不同,但他们都指出了百会穴处于凹陷位置,在这一点上他们所定的位置是相同的,稍有不同的是对于“直耳尖”的理解。直,正也,后人引申为临着、对着之意,对于折耳为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其实历代文献并未说明是垂直直上还是向后呈一定的角度。研究[9-10]证实,垂直直上并不完全准确,而向后角度直上,那么这个角度又是多少,能不能量化取穴,这都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在未确定之前,此法并不适用于临床的推广与应用。而对于骨度折量定位法,由于个体发际线高低、发量分布不均、头身比例不协调等差异均可导致取穴精准度偏差较大。
综上所述,由于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揣穴定位法及简便取穴法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受发际线干扰,骨度折量定位法可与另外两者灵活结合,以揣穴定位法为主,其他2 种定位法为辅。3 种定位法有机的结合运用不仅适用于百会穴,亦可为其他腧穴定位所沿用,以期建立一个系统精准的腧穴定位体系。正如《针灸大成》所说:“执简可以驭繁,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对于腧穴有深层次认识才能熟练应用,准确应用,以此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