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护建议

2020-03-02张敬勉王建方赵新明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含氯核医学消毒液

张敬勉 王建方 赵新明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核医学科,石家庄 050011

2019 年12 月以来,我国多家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后被证实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2020 年1 月12 日,WHO 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 月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2 月11 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宣布该病毒的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WHO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命名为2019 冠状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 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疾病英文名称修改为COVID-19,中文名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保持不变。目前,COVID-19 疫情涉及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2019-nCoV 为β 属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2019-nCoV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下30 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中如何进行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核医学诊疗工作涉及环节较多,流程相对复杂,对其要求应更为严格。我们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和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COVID-19 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护建议。

1 人员进入科室的防护措施

在建筑物或科室入口处设体温监测台,登记和测温的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有条件的加穿隔离衣。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穿鞋套,配置测温枪及免洗手消毒液(皮肤消毒液)。所有来核医学科的人员应先测量体温,体温≤37.2℃的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方可进入。所有进入科室的人员需全程佩戴口罩。

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均需填写人员登记及流行病学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和身份证号码等;(2)14 d 内是否有高风险地区或其他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3)14 d 内是否有COVID-19 患者密切接触史;(4)14 d 内是否接触过来自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5)14 d 内居住环境有无多人发热或出现呼吸道症状等。

根据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1)已确诊的COVID-19 患者应按国家要求,到定点医院进行严格隔离和相关治疗,核酸检测转阴后再考虑行核医学检查;(2)疑似患者应先到医院发热门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COVID-19 后再考虑行核医学检查;(3)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也应先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排除COVID-19 后再考虑行核医学检查;(4)非急需的项目检查尽量推迟或取消,待疫情控制后择期检查;(5)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检查患者的数量,合理分时段安排患者进行检查,缩短诊疗时间,避免患者聚集,患者间隔至少1 m,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6)由患者自行就诊或尽量减少陪同家属数量;(7)建议远距离间隔1 m 以上面对面问诊,或对门诊患者采用电话问诊,对住院患者可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信息查询,减少感染的机会。

2 核医学门诊的防护措施

非急需的复查或诊疗应尽量推迟,建议待疫情控制后再择期进行。

必须接诊患者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应保持适当距离,至少1 m 以上。患者及家属均应全程佩戴口罩,医护人员建议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帽和医用外科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 口罩。完成接诊后,对工作台面和患者座椅等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消毒剂作用30 min 后,使用清水擦拭以去除消毒剂残留[2]。

应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对于进入科室的普通患者,若有必要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建议检查床铺一次性床单。医护人员触诊前应规范洗手,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检查结束后,应及时更换手套、消毒并规范手卫生。

3 患者注射时的防护措施

注射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患者所用的注射器、棉签、止血带和垫巾等均需一人一用,严禁重复使用。

建议在每位患者注射后,对工作台面和注射口等患者可能接触到的部位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 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或75%乙醇进行擦拭后再进行下一位患者的注射操作。

行PET/CT 或PET/MRI 检查时,在血糖测定完成后,应及时对血糖仪表面使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

注射室的工作人员除正常穿戴工作服和放射防护用品外,需佩戴医用帽、放射护目镜、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穿防护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 口罩。每次注射后,应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对手进行消毒,然后再接待下一位患者。

4 患者候诊时的防护措施

有条件的医院应安排单独的患者候诊室。患者及家属应配戴口罩,避免频繁走动以最大程度避免院内的交叉感染[3]。

应合理安排检查时间,避免多位患者及家属同时候诊。

5 核医学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及患者的管理

5.1 工作人员在核医学检查过程中的防护要求

所有工作人员在检查操作期间均应穿工作服,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穿防护服,佩戴医用N95 防护口罩。应缩短和患者的接触时间,避免面对面接触,可采用隔室操作方式。每完成1 例患者的检查后,应常规使用免洗手消毒液等对手部进行消毒。医生在诊断和书写报告期间,如报告室和操作室分离,不在同一房间,应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如报告室和操作室为同一房间,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口罩佩戴方法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4]。

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或患者的物品后,首先应进行洗手、消毒,在消毒处理前不能接触仪器、键盘和其他清洁物品,以防扩大污染范围。

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避免近距离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5.2 患者在核医学检查过程中的管理

患者及家属进入检查室后,应按工作人员要求,进行去除身上金属物品等准备工作,此外,检查过程中应全程配戴口罩。检查时应一患一单一消毒。

5.3 检查报告的发放

住院患者的检查报告可通过医院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进行传输。对于门诊患者,可使用自助打印机打印或一人一资料袋进行报告的发放,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6 核医学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及标本的管理

6.1 工作人员在核医学检验过程中的防护要求

建议工作人员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帽、医用外科口罩和乳胶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在工作服外穿隔离衣,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 口罩(二级生物安全防护)。严格进行人员管理,防护不到位的工作人员严禁进入采血室和检验室。

6.2 标本的采集

防疫期间应严格执行采血时的无菌操作管理。患者所用的注射器、棉签、止血带和垫巾等均需一人一用,严禁重复使用。

每位患者采血结束后,对工作台面和采血窗口等患者可能接触到的部位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 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或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工作人员进行手消毒后再对下一位患者进行采血操作。适当延长采血间隔。

6.3 标本的运输与接收

院内运输患者标本时,应在标本采集后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对标本容器表面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然后放入带有生物安全警示标识的专用标本自封袋中进行包装,并对自封袋外表面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将自封袋置于专用的密封转运箱,并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接收标本时,应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对转运箱进行消毒后方可打开,再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对自封袋进行消毒,取出标本,做好交接登记。

6.4 标本的检测

对血液或体液进行离心后,应静置10 min 再行处理,尽量减少气溶胶的形成。尽量减少去帽操作,如确需进行去帽操作时,建议进行三级防护(工作服外穿防护服,佩戴双层医用防护帽、护目镜、医用N95 防护口罩、防护面屏和双层乳胶手套,加手卫生),动作要轻,尽量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污物桶内外均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每天2 次,进行标记并专门处理。

6.5 检验报告的发放

同5.3 节。

7 核医学科治疗病房的防护措施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筛查结果、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患有COVID-19 后,必须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方可为其开具住院证。入院前要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如正确配戴口罩的方法,不随地吐痰,住院期间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等。

患者入院后,主管医师和护师应密切观察其有无COVID-19 的症状,并嘱其做好自我防护。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症状和体征等变化,必要时复查影像学检查和血常规。

如患者体温正常,影像学检查无COVID-19 表现,且其他检查结果符合治疗条件,可安排其进行131I 治疗。如患者体温、症状或体征发生改变,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肺炎表现,不考虑COVID-19 的可请呼吸科会诊;如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COVID-19,应即刻隔离,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下一步处理。待患者转运后,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对其病房终末消毒。

在管理方面应注意:(1)应预留1~2 个备用病房,在进行治疗病房消毒时,供住院患者临时使用;(2)患者病房消毒前,先嘱患者至备用病房临时休息。待消毒结束后,再嘱患者返回原病房。对使用过的备用病房空气、地面、墙面和桌面等进行消毒后,再对下一位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3)病房工作人员需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帽、医用外科口罩和乳胶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在工作服外穿防护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 防护口罩,加手卫生。出现疑似患者时,建议工作人员采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服外穿防护服,佩戴双层医用防护帽、护目镜、医用N95 防护口罩、防护面屏和双层乳胶手套,加手卫生)。

8 核医学科工作环境的消毒及管理

由于核医学科与其他影像科不同,每项检查均需使用放射性药物,清洁工具需专屋专用,不可交叉使用,以防放射性污染和扩散。因此,核医学科应按照污染可能性大小进行不同的分级管理。

8.1 患者活动场所的消毒及通风管理

患者经常使用或高频触摸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检查床和卫生间等区域每天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 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剂作用30 min 后,使用清水擦拭以去除消毒剂残留;或使用75%乙醇或复合季铵盐消毒液(精密设备或不耐腐蚀设备建议使用)擦拭,每天至少2 次。当发生患者呕吐等污染事件时,应及时进行清理和消毒。PET/CT、SPECT/CT 等设备表面的清洁消毒采用75%乙醇浸湿纱布,拧至半干后擦拭,每天至少2 次。不得使用喷雾剂消毒医疗设备,以免消毒剂渗入设备内部,引起短路或腐蚀。

应加强各活动场所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有条件的医院可利用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并由专人负责。若可以自然通风,建议每天通风至少2~3 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自然通风不良时,在有人的条件下,采用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其消毒效果可靠,一般开机消毒30 min 即可消毒合格,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在无人的条件下,采用紫外线杀菌灯进行空气消毒,可使用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进行照射。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灯消毒时,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的数量为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1.5 W,照射时间不少于30 min。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否则影响消毒效果),每周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灯管一次,同时要注意紫外线灯管的使用寿命,必要时需及时更换。在无人的条件下,也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或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应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各活动场所的地面、墙壁侧壁等进行喷洒消毒,每天至少2 次。患者检查室及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的地面建议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每天至少2 次。

检验室、采血室的通风及消毒管理参照以上标准执行。

检验室、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患者候诊区等区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同6.4 节。

8.2 工作人员办公场所的消毒及通风管理

工作人员办公场所、走廊诊疗区域的地面需常规消毒,使用1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500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每天至少2 次。办公岗位间应有一定间隔,建议医师办公室、办公室设备(电脑键盘和鼠标等)、办公用品和病历夹等使用75%乙醇擦拭,每天至少2 次。空气消毒可参照患者活动场所的消毒管理规定执行。

9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的防护及管理

科室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每天上班前均应进行体温检测,如与COVID-19 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过,或者周围人群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隔离并至发热门诊处理。工作期间不同的工作岗位采取不同的防护级别,并注意手卫生,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做好个人防护。应合理膳食、多饮水并适量运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科室工作人员佩戴和摘下口罩等防护用品前后均应清洁双手,必要时进行消毒。如发生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等情况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应予以更换。摘下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将不接触口鼻侧向内包裹好或置于密封袋内按医疗废弃物的有关流程进行处理。使用过的防护服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专门处理。

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和实际工作状况,建议各地各医院核医学科防控措施依照国家的最新政策和当地的疫情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利益冲突 本研究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敬勉负责文献的查阅、文章的撰写;王建方负责文章的撰写与修改;赵新明负责命题的提出、框架的设计及文章的审阅。

猜你喜欢

含氯核医学消毒液
合理施用含氯化肥可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含氯消毒剂,别仅凭名字辨别
84消毒液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含氯消毒剂中毒的救治和预防
含氯尾气处理方法及现状
可加消毒液的拖把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84消毒液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