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3-02曹新茹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徒师资队伍师资

曹新茹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融合,是一种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两方面联系起来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是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专家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1]。建设优质学徒制需要达到六项基本要素:有意义的社会对话、健全的监管框架、明确的角色和职责、公平的经费安排、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以及包容性[2]。对于师资队伍来说,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优秀员工同时承担工作者与师傅的双重角色。找准企业师资定位、发现企业师资力量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企业师资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劳动市场、促进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大有裨益。

一、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及其师资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点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古代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工厂学徒制的兴起为传统学徒制时代画上了句号。随着德国双元制的兴起,不同国家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3]64-65。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它是以职业院校与企业为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4],其实质是一种依托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构成师资队伍传授知识和岗位技能,强调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注重学生技能获得的培养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过程不再仅仅依赖学校老师、校内实训室,而是接受行业一线工作的企业师傅的指导,在具体岗位中获得第一手的工作经验。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践学习机会,而且对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内容、留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大的帮助。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中要以职业院校与企业为双主体,学徒制不再依附于企业;(2)双师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构成;(3)双身份:学习者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学徒、员工,不仅是一个吸纳知识的个体,还需要为企业、岗位带来产出和效益;(4)双体系:学习者要在学校教室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学习内容遵循两个体系,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职业标准编制的实践课程则偏重于实践操作的学习;(5)双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期间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与企业的协议合同,并在学成之后取得两个证书。一些学者将“五双”归为现代学徒制的表面特征,虽然凸显了与传统学徒制的不同之处,但对于现代学徒制深层特点的分析还需要深入到功能目的、教育性质、制度规范和利益相关者机制等层面,本研究仅对现代学徒制的表层特征进行分析[3]64-65。

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中要以职业院校与企业为双主体,学徒制不再依附于企业;(2)双师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构成;(3)双身份:学习者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学徒、员工,不仅是一个吸纳知识的个体,还需要为企业、岗位带来产出和效益;(4)双体系:学习者要在学校教室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学习内容遵循两个体系,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职业标准编制的实践课程则偏重于实践操作的学习;(5)双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期间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与企业的协议合同,并在学成之后取得两个证书。一些学者将“五双”归为现代学徒制的表面特征,虽然凸显了与传统学徒制的不同之处,但对于现代学徒制深层特点的分析还需要深入到功能目的、教育性质、制度规范和利益相关者机制等层面,本研究仅对现代学徒制的表层特征进行分析[3]64-65。

(二)现代学徒制企业与新型学徒制的异同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体现在以培养现代学徒为教育首要功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职业流动需求,构建学徒培养的正规教育,以校企合作建构的理实一体课程为框架,与国家职业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由国家机构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统筹与监管等方面对学徒进行培养[3]64-65。

与现代学徒制相对应的还有企业新型学徒制。虽然两种学徒制都是为了培养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以政府推动为基本手段,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但在具体的主体性质、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都存在不同之处[5]。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从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出发,以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心,强调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与现代学徒制相比,企业新型学徒制以企业为主体,关注的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以企业导师带徒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而现代学徒制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双主体,校企双方是平等的育人主体,关注的是学习者对于行业、岗位的快速适应和终身发展性,在前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工学一体化”课程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

他狼狈地从空中落下,在节足的支撑下重新稳住身体,只觉脚后跟一阵火辣辣地疼痛。他知道,自己左脚的后跟被削掉了一大块肉,甚至已经伤到了骨头,但他不能去看,因为那会削弱他的意志。

可见,两种学徒制各有侧重点,但现代学徒制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理实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最好也是最便捷的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双师资”特征都反映了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的参与反映出行业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岗位的典型任务,代表着领域的最新动向,传达着职业精神。与具体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师资队伍。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构成,其中企业师傅向学生们传达着关于行业、岗位的具体信息与要求,是实现“工学一体”的重要桥梁,帮助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行业前沿发展接轨。

两种师资的来源不同,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不同,课程体系不同,但为了形成教育合力,两种师资需要相互融合、了解对方课程体系与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让理论与实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相互融合,因此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师傅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并且往往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具体规范,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从心理上适应教师的角色,从任教上承担教师的任务与职责。而企业师资(也称为企业师傅)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向职业院校学生传递实践操作知识的老师,其队伍建设需要被重视。

二、企业师资队伍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师资标准定位不清

如何定义一个企业师傅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技术是否娴熟、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且我国现行的企业培训师职业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中还存在着参与主体缺失、实施过程环节间断等问题[6]。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能与本专业进行合作的有早教机构、幼儿园,其中幼儿园教师既是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也是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最适切的行业。幼儿园分为公办园、企事业办园、民办园等多种类型,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性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在选聘师傅时无法借用我国企业培训师标准进行衡量。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选聘企业师傅时更加缺乏评判师资质量的标准,只能依靠园所推荐进行选择。而园所之间办园质量差距、幼儿园教师不同的学历背景、园内各项评优评奖标准不一等都可能造成偏差。因此,目前缺乏对于企业师傅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的情况,会导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二)企业师资教学与科研能力不足

在我国,企业培训师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当前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令人担忧[7]。常与学前教育专业合作开展学徒制的幼儿园中,教师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知识与技能,考取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能力得到了国家认可。但他们所熟悉的教育对象是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传授的教育内容也都是适用于幼儿的。当他们成为企业师傅后教育教学的职责有了极大的改变,教育对象转变成为了大学生,所教授的知识不再是常识性的、基础性的,而是要向徒弟传授岗位的具体知识。除了要告诉徒弟岗位上有哪些具体要求、如何去操作,其关键还在于帮助学徒将前期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协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学会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企业师傅的师徒关系已不是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傅”,而是需要要做到师徒平等。企业师傅不仅向学徒传递实践性的知识与技能,也在向学徒传递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师傅不只进行简单的技能传授,还需要参加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专任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教改和科研工作,以期打造工学一体、理实结合的专业课程,同时,还需要把课程思政的内容添加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让学徒成为工匠,还要让学徒具有工匠精神,学会爱岗敬业。这对于没有受过教育学专业训练的企业师资队伍来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解决。

(三)企业师资荣誉感与责任感不足

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普遍存在院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一些学者从行业协会影响力、员工及学生利益、学徒分层与学校培养序列的对应性、交易费用及补偿策略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的现象。他们认为,除了双方经济利益、工作开展难度等导致企业冷对现代学徒制外,企业师傅作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不足,也是导致企业师资难以主动参加课程改革与重构、主动学习教育学知识、了解当前职业院校教授的理论内容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教师来说,要热爱这一职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照顾学生,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他们更关注于利益的创收与绩效的达成;其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达知识,还在教学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企业师傅则关注学徒是否切实学会了某项技能、是否懂得操作背后的原理,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并不是企业师傅关注的重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在显性和隐性课堂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教育,并且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企业师傅则很难从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角色转变为教师,不能体会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传统学徒关系中的教学方法,不能切实认识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师资缺乏制度保障

三、学前教育专业企业师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一)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企业师资队伍的利益及正常运行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如果缺乏这一基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不仅会非常困难,而且可能会导致以下诸多问题:学徒制质量无法被考量,学徒成为免费甚至廉价劳动力;套取国家经费或借用现代学徒制敛财;学徒培养缺乏标准、培养周期混乱;师傅与学徒之间存在不良竞争关系;学徒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热情等。当前,我国的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还十分薄弱,学徒制的实施或是依靠企业自行实施,或是依靠依靠职业院校发挥主力作用,并没有摆脱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体系等。因此,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基础与实施保障,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同时还需要在该体系中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各自的培养标准进行区分、明确。

国家层面的制度建立与体系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也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实施中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由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企业师资标准,例如可以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企业师傅标准》,该标准既要切合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也要符合职业院校的师资要求,能够保证企业师傅通过学习与考核后完成现代学徒制的授课任务。

(二)明确企业师资地位,增强企业师资的责任感、荣誉感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存在院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及企业师资往往较为被动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当中,听从职业院校的安排,接纳学徒来园、来企业学习工作,学生考评环节业缺少统一标准,其考核评价不能凸现出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在能力方面与参加一般实习的学生的本质区别,这也代表了企业师傅的工作成果并没有得到承认。现代学徒制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共为主体,不分先后,企业应切实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让企业师资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制定、学生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中来,提高企业师资的参与度,以及企业师资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责任感与身兼教师身份的荣誉感。

(三)对企业师资进行培训,考核择优上岗

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与职业院校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前者注重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益的产出,后者更注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未来长期发展。企业师资作为长期工作于岗位一线的人员,其专业实践技能及经验已足够成为学徒的师傅。但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者与推进者,企业师资其实践能力发展方向应为:将已有经验、技能程序化和结构化,方便传授给学徒。这就需要企业师资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对于工作的理解,以理论知识支持个人对实践操作的理解,更好地向学徒解释、传授实践技能。

企业师资的选择除了要依据一定的制度,也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提高企业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择优上岗。在岗前培训过程中,企业师资需要学习以下方面:育人能力,教师首先是育人,企业师资需要学习育人能力,在传递过程中立德树人、传递工匠精神,让学徒成才的同时也成人;教学能力,企业师资虽然擅长实践,却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储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授实施缺乏规律性,忽视学徒的能力水平与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学习了解教育学知识能够让企业师资更好的以教师的身份、高效的向学徒传授实践知识,加强课堂组织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学徒师资队伍师资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魔术师的学徒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