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分析
2020-03-02文|殷悦
文| 殷 悦
审计工作是强化内部控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也逐步完成了性质的调整,但由于转型完成后的时间较为有限,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尚且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仅仅依靠部分过渡性方式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法律条例也没有切实得到完善和修订,部分现存的问题依然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2.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本质来看,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人民群众,且其工作核心也以此为主。正因如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往往长期将目光放置在服务水平的提升方面,对于成本管理的关注度相对较少,给予审计部门的工作支持不足。而在上级领导缺乏重视的情况下,无论是审计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均有敷衍的状态。
3.机构设置问题。从机构设置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所具有的权利相对较小,参与单位决策的比重较低,因而导致审计部门往往只是在日常工作当中承担着基本的工作职能,无法在单位的决策环节体现自身应有的作用。正因如此,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发挥起到了较大的限制,不仅无法为单位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甚至无法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安排容易受到编制问题的影响,审计部门往往会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存在制约性的岗位也由同一人承担,权利与责任的不明确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效果。
4.缺少风险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直接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因而单位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着缺乏风险意识的现象。从本质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利用率、使用率、权利滥用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往往集中在单位的领导层方面,一般的财务人员会在潜意识中对其采取“忽略”式的处理方式。同时,缺少风险评估体系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现状,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预算编制管理,编制的方式、信息采集的方式较为落后,会计信息失准,编制结果与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二是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不足,单位领导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随意性较大。三是固定资产管理不当,使用效率较低。四是现金管理不当,现金收入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库存,存在着不规范挪用的情况。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要高度认可内部审计的作用价值,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现有的审计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并确保单位的审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制度需要保证创新性,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制度体系,如“督察长制度”等,学习先进制度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
2.加强岗位管理,明确权责。内部审计岗位的设置需要坚持合理性原则,要明确岗位的权利、职责以及义务,避免出现岗位混淆的情况,确保可以将决策岗位和执行岗位区分开来。其次,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单位的领导层需要给予内部审计工作高度的认可,要求全体职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工作。最后,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内部考核管理,根据不同的岗位而设置不同的评估、考核方式,定期对各个岗位进行考核。
3.加强风险评估。为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独立的风险评估岗位,并结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明确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同时,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风险评估工作能够涵盖全部的风险项目,并加强对于先进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如SWOT法等。
4.加强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需要明确资金管理的核心,并始终围绕资金使用开展一切工作。首先,在预算编制环节时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加大编制的范围,要涵盖单位的全部财务支出。其次,单位的审计人员需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积极采取先进的工作方式,并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从预算编制阶段开始,贯彻资金的应用以及结果的全部过程。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优化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后,审计部门需要对各个部门预算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充分发挥自身的财务监督职能,并注重信息的收集,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此外,审计部门需要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因为工作失误而影响到单位决策的准确性。
结语
综合来看,优化内部审计体系、树立内部控制意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