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以成人”的三重维度①
2020-03-02秦龙,张丹
秦 龙,张 丹
新时代,回到唯物史观重新理解“学以成人”是理论与现实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马克思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承载着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内容,确证着人拥有的历史前提,呈现着人、人与自我意识、人与世界的现实内容,揭示着人不断克服有限性进而“成为人”的历史进程。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纵横交错的时空场域,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规律中所展现的人的历史逻辑,在社会发展现实中剖析人的发展样态,并立足新时代探讨人的实现。
一、接受与认同:延续“历史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在对“人的历史存在”的接受与认同中,“人”才成为“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和前提都是人。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当下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历史的“前提”,同时也是历史的“结果”。回顾人的发展历程,人历经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统治地位”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存在形态,并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存在形态迈进。
1.“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及其“人”的萌芽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初期,人以“血缘”“土地”为纽带,在群体或者部落中存在。在马克思看来,“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这个整体在原始社会就是部落。原始人群内部不存在社会分工,只有依照性别与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没有能力与大自然对抗。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中汲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面对灾难和冲突,他们必须团结,依靠集体的力量确立自己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集体活动在空间上极大范围地束缚了个人的实践活动,使得个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在人的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限于在共同体内共同从事某些只和自己利益相同活动,并且只限于人同自然的一种物质变换活动,人们的关系也只限于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作为个人的单个人之间、共同体之间、不同共同体的人之间,则缺乏丰富的联系。”(2)韩庆祥:《现实逻辑中的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64页。由此说明,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的狭隘关系,严重制约了人的活动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推动,社会出现三次大分工,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阶级分化,但并未改善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仍处于萌芽状态,人的发展进程仍停留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2.“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及其“人”的压制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第二社会历史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经济形式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不再受缚于大自然,开始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下的机器化大生产,彻底将人从“对自然依赖”“人与人依附”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物的交换”变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基础。通过商品与活动的交换,人们换取生产或生活资料。随着货币的出现,个人需求与社会生产、社会需求与个人生产的相互依赖关系转变为对货币的依赖关系。最直接表现为,个人凭借个人能力出卖自己的自由劳动换取货币,人的能力大小与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社会分工产生之后,马克思将人的能力发展特征阐述为“畸形发展”,在他看来,社会分工使得工人丧失自由意志,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变成了牺牲品”(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6页。。这样,劳动依附于技术与机器的发展,人依附于物变成了物的附属品,人逐渐丧失自主意识与自由意识,甚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开始被利益所蒙蔽,人的社会关系开始被物化,人的自由发展丧失了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发展也受到全面的压制。
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及其“人”的实现
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形态,既是马克思综合归纳前两个历史形态中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他对未来“自由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新的合理的社会分工方式将人们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人们通过自由劳动便可换取满足自己所需要的社会资料,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大多数人所掌控。不仅如此,人们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人的自由是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的核心,自由既是人的发展前提,又是人的发展目的和结果。在共产主义阶段,只有促进自由个性的形成,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对人而言,必须客观“接受”人的历史存在方式,并延续人之为人的历史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的“前提”,人对人的历史存在形态的“接受”内涵着人对人的历史存在形态演进逻辑的“认同”。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范围的扩大,人的生产环境不断变迁、生产技术逐步更新,人的历史形态也随之处于动态变革中。在“接受”与“认同”的检视中,人必然性地内涵了作为“历史的人”的前提,使得个体人不断成为历史的“结果”,并愈加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辩证融合。每一个内涵创新性意识的个体,都是对“历史的人”的现实认同。个体的每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对“历史的人”的现实延续。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不断理顺“历史的人”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辩证关系,逐渐生成“历史的人”之于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内容。其中,“前提”和“结果”作为延续“历史的人”的辩证起点,人及其文明发展作为延续“历史的人”的主要内容,共同奠定了“成人”的历史基础。
二、实践与扬弃:成为“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在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实践以及实践的扬弃中,人才成为“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所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生活在国家与社会中。
1.“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毫无疑问,人的这种现实存在样态是依靠人的实践来完成的。唯物史观抓住“人”这一实践主体,矫正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跃离。以人为主体的实践融合了历史与现实的割裂,催发历史成为现实的存在,在历时态上使得人成为“现实的人”。这种以人为主体的实践统合了主观与客观的分离,把主客观的辩证关系内化为实践的力量,在现时态维度助力人成为“现实的人”。唯物史观凭依实践自身的辩证性与矛盾性,克服了人类自身的二重性与世界的二重化。在现实的劳动实践中,“合理实践不断否定不合理实践”的辩证性,促使人不断扬弃自我,反思实践,以此巩固成为“现实的人”的基础。现实劳动实践中“主体性与反主体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矛盾性,使人逐渐超越人的现实状态,提升成为“现实的人”的质量。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不断确证自己的现实状态,在丰富鲜活的现实实践中走向“成人”。
2.“现实的人”的本质内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本身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意识的现实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展开使得人的本质具有全面而丰富的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存在物,这就决定着人具有自然本性和需求,而需求的满足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实现。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使自然界变成自己“无机的身体”,由此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劳动对于人进化演变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只有通过社会劳动,与社会产生相互作用,才具有一定社会性,才能被称为“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9)同上,第121页。,同时,“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10)同上,第122页。,脱离了社会,缺乏人的群体性与交往性的统一,人就仅仅是自然的存在,不能创造自身价值。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是最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类存在物,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动作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指导实践,“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1)同上,第96页。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明,人是自由的、有思想的实践存在物。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的、社会的和有意识的存在物,这说明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具体的关系和人的属性中探究出“现实的人”的本质内容。
3.“现实的人”的确立方式:人民主体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人作为“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人民主体的最基本构成要素。脱离“现实的人”,人民就变成了抽象的存在,人民主体地位就变成了虚假的外壳。“现实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形成过程,人在进行自由选择并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进行对象性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的根本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也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它促进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形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的走向以及社会的价值选择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虽然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由单个人所决定的,但是具体的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则是由现实的个人发起的,现实的个人是具体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与践行者。无数个“现实的人”的具体实践活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反思与创新:期许“时代新人”
唯物史观认为,人正是在对“人的新的存在可能”的反思与创新中成为“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存在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论域。人只有置身时代才能得以实现,而时代只有依靠人的力量方能前行,唯物史观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从未脱离过其所属的时代。
1.“时代新人”的时代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时代新人”的物质基础和生长土壤。在经济领域,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时代新人”提供政治保障;社会上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建设和完善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时代新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保障;文化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满足“时代新人”文化需求奠定基础;生态上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为“时代新人”提供美好环境。“时代新人”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步伐应运而生。
2.“时代新人”的社会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体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和生产关系的逐渐改善,一方面,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赋予时代中人新的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另一方面,“时代新人”已经不再满足对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追求,而是开始寻求更美好的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这就意味着“时代新人”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底色。“时代新人”所担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重任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关键之处,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重要力量。满足“时代新人”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依靠“时代新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精准定位、积极调整作为“现实的人”的应有姿态。
3.“时代新人”的主体目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时代新人”的主体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新人”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时代新人”必须以担当意识、民族情怀、实干精神练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力。“时代新人”要坚定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品德修为;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辛勤的劳动和奋斗中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融为一体。“时代新人”必须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中积极创新、踏实奋进,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者、奋斗者和贡献者,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学以成人”的焦点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以及“成为这样的人的价值与意义”,并把人与时代相互交织、纵深推进、创新跃升,以不断拓宽“学以成人”的时代内容。人从历史而来,表征着人追求自身实现的浩瀚智慧与磅礴力量。人为现实而来,激发着人成就自身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人向未来而去,意味着“学以成人”包含一种无限的可能性,“人”正是在历史、现实和价值等多重维度中不断地认知自我、反思自我、践行自我、超越自我,并真正“学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