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强化措施与创新机制研究
2020-03-02满文秀
□ 文| 满文秀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是以增进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为目的,主要是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等多方面需要的服务组织。因为非营利性,所以管理上缺乏管理系统,管理活动缺少依据,多数是依据前人经验,缺乏流程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决策,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处于无序和混乱中。
事业单位没有针对经济管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普遍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经济发展形式不断交替出现,由于事业单位没有针对经济管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所以很多事业单位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束手无策,很容易导致事业单位出现资金紧缺的危机。
事业单位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解并不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容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系统不健全。另外基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所限,并不能准确掌握财务情况,出现决策失灵,也会出现很多财务风险,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因为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导致的。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强化措施
健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
要想加强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制度,使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有法可依,并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首先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还要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的监督,防止他们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出现不法行为,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者上报,防止给事业单位带来更大的危害。事业单位只有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监督,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的快速提升。
构建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除了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外,还需要构建起合理且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由此才能适当地规避经济风险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将危害性降至最低。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构建起第三方监督审核的环节,同时还应该重视事业单位系统之外的独立设置,经过相对于独立的监督与检查流程,让经济管理的工作成效提升得更加明显,确保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将缺陷加以弥补,在经济风险发生的时候,妥善地处理相关问题。
第三方监督审核的重点工作应该合理地落实在监督以及管控细节上,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质的条件,提供合理的信息资源,让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决策拥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要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在贷款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偿还能力,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中体现贷款计划,这是有效的财务管理计划职能的落实。科学的财务预算,确保收支平衡。同时,在日常的财务收入与支出上进行翔实的跟踪记录,减少资金的重复性支出和使用的盲目性。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创新机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时,要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的经济管理机制,决策者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依据来制定决策。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普及,社会信息化日趋成熟,社会化网络逐渐兴起,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正在越来越多的接入到网络。
受此影响,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各种统计数据能够得以迅速生成,这为基于数据驱动的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通过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经济管理决策模式,事业单位能够从自身大量经济活动的数据处理分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挖掘这些信息,能够发现经济管理的需求,有效的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通过对资产规划、购建、运维、退出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和统一综合管理,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够动态评估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自动识别风险因素,实现风险的有效防控。
结语
总之,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地分析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依照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优化相应的经济管理举措,创新并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让社会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