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

2020-03-02田聪华苗红萍王红梅陆朝晖戴健

经济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经济评价赋权学者

□ 文| 田聪华 苗红萍 王红梅 陆朝晖 戴健

引言

【研究意义】采用科学方法,客观评价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理性认识、把握和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找出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条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农村经济评价的研究对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意义重大。

【前人研究进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内涵、发展趋势的变化,农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向全面、综合和科学性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业技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收入、素质、社会组织方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多项研究。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因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研究者的不同而不同,各指标评价体系之间可比性不强,全国尚无统一的农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材料与方法

选择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知网(CNKI)两大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20年,检索条件分别采用题名“农村经济”&“评价”组合、关键词“农村经济”&“评价”、摘要“农村经济”&“评价”三种,精确匹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85篇。通过对检索出文献的筛选、泛读,选择了68篇高度相关、高质量文献。基于这些文献资料,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评价进行动态性综述。

结果与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多以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为依据。叶明勇将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年);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1977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2000年);以工哺农、工业反哺农业阶段(2000年-至今)。黄少安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将1978年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与粮食产量战略阶段(1978-1988年);农业乡镇企业并举战略阶段(1989-1997年);减负增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小城镇战略阶段(1998-2003年);“三农”统筹、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战略阶段(2003-2012年);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与乡村振兴战略阶段(2012-至今)。农村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同、地位不同,其内涵、范围、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农村经济评价

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从众多学者研究来看,其在确立农村经济评价指标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大同小异,学者们普遍认为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高芸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并且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王群指出指标体系建立要具备科学基础,要能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客观要求。二是代表性。选取的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能够很好的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特性。三是可比性。为了方便不同研究对象间的横向比较,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四是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易于收集。大部分学者是选用各类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中的指标,如杨道建选取指标时就参考了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中的8大类指标。也有部分学者采用一手的调查资料。如苏成借助住村工作队广泛收集了村一级层面新疆农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所需数据。

2.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从具体指标体系设置来看,目前研究多为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自己的评价对象提出的指标体系,目的是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测或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政府层面宏观指导性的指标体系比较少。指标体系设计,大部分学者采用分层的设置方法,一般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若干准则层和指标层,如任卓娜构建了包括5个准则层,26个具体指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娄银银构建了包括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120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3.指标权重的确定。鉴于现有成果中绝大多数学者均是用若干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对评价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类: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方法、主客观结合法。学者们用的比较多的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等。如邹健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分别对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赋予权重。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有一定合理性,但其主观色彩较浓。变异系数、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客观赋权方法。如李莉、李石新等学者均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赋权。近期研究中,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被广泛采用。杨旭先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由因子得分系数和方差贡献率确定的指标信息量权重,再进一步利用GI法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并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有机组合,进行组合赋权。

4.农村经济评价方法。为了解决不同量纲和量纲单位指标之间的综合问题,学者们一般都首先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杨旭采用统计标准化法,利用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转化。姚荣采用了指数法,依照国际公认值、中国平均值、理论临界值、规划值等确定了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24个指标的标准值,并进行无量纲处理。冯建中、赵丽等则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姚荣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经济发展水进行了决策研究。Cungui Li和Guangji Tong、王婷等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邓广山、于晓红采用因子分析法从20个左右的农村经济评价指标中提取出3-6个公因子。杜华章集成应用因子分析法和Q型聚类法对各研究对象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李晔、董奋义分别采用一般灰色聚类法和改进后的灰色综合聚类法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Wenhua Kong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李莉、马迎霜等学者采用熵值法对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5.农村经济评价结果。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不同,但评价结果的应用却大同小异,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对同一个评价对象不同年份之间进行比较,探析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如李莉通过对江西省2005-2008年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发现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效果呈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第二种是对性质相同的评价对象进行比较和排序,明确其相对位置和差距。张更农对山东省17个地市农村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排名。第三种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直观反映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牛剑平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和最低水平五类。杜华章将江苏省各县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分为农村经济发达县、较发达和欠发达三类。

讨论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经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创新了思路。上述研究对农村经济评价的范畴、发展阶段、指标设置、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评价指导意义等不尽相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现实性、对比性等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农村经济边界模糊,涉及内容宽泛,截止目前尚没有较为系统的农村经济评价理论。已有研究者多考虑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其他研究之间的差异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内容表现出杂、乱、散,缺乏规律性和趋势性研究。

农村经济评价作为一项对农业农村进行全面测评的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广,应结合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目标,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经济可持续等角度选取指标,指标应设置关键指标和通用型的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指标、加工转化率指标、土地产出率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且这些指标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权重,以增加评价结果的现实可比性。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是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遵循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既需要考虑现在的发展水平、过去的发展速度,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较好地描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时空下的动态变化情况,也要较好地描述、刻画未来发展趋势。农村经济评价结果是为了明确未来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对评价指标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准确地判断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增强对未来发展重点和方向的指导性,要加强评价结果与现实性的结合,找出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展望

在我国农村经济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农业政策、技术进步而变化。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农村经济内涵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村经济进行动态跟踪评价研究,摸清农村经济历史趋势和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评价赋权学者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学者介绍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学者介绍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营改增”对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