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岛地铁产业发展路径
2020-03-02王悦悦
□ 文| 王悦悦
近期以来,青岛地铁产业迅猛发展,跨入“大建设、大运营、大经营”发展阶段。截止2020年7月,获批线路共9条,批复规模居全国第12位。5条线路同时在建,运营线路4条,地铁运营规模居全国第11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深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青岛地铁产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开发是轨道交通企业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利用资源开发项目拓展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城轨企业的必要措施,借此以实现自我造血,弥补运营亏损的目的。
主要通过地铁线路规划优势,以土地运作为主要方向,采取市场化、品牌化、资本化运作,深入挖掘产业上下游投资潜力,全面开展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与物业综合开发及利用工作,做引领新生活的城市运营商。
近年来,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各区市政府主推发展方向,2020年1月,戴德梁行在全国重磅发布《中国都市圈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TOD+IOD的发展模式,这是都市圈建设必然发展趋势和新动能。即产业引导发展的城市开发,产业的发展推动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则为产业发展提供生态沃土及赋能平台,驱动产业迭代升级,区域发展大势是先决条件。
青岛地铁早在几年前提出以TOD+产业导入发展模式,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平衡发展,以地铁建设“大投入”带动高端制造、科研创新等产业“大产出”,截止目前,在青岛市范围内运作实施总占地面积近8000亩,总投资500多亿元的产城一体化项目,加速实现轨道交通从城市生活圈的拓展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产业导入型地铁物业开发的先河。
青岛地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规划深度不够
尽管轨道交通产业规划过程涉及到了诸多专业的核心知识实践,也建立了现实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主打发展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然而在整体上的规划、产业链完善等环节还没能体现向好态势,对产业投融资、产业结构、体系完善、设施生产、管理考核等环节上还需结构上的精简和优化。
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现实角度分析来看,也可以说构建的产业链没能涉及到技术科研创新、工程修建、设备、原材等方面的产业结构,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增设交通产业结构的计划,然而在技术引进和升级方面没能体现高质量和高成效,导致目前的产业链条还处于涣散的境况,继而则使得轨道交通产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等都不见明显提升。
青岛地铁产业发展的方向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被列入山东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要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形成有操作价值的产业规划。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既产生拉动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优化城市交通组织形式等的社会效益。(2)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在考虑加大产业核心技术科研升级力度的前提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就应当结合本身产业结构和发展态势,来对技术创新链做出规划。在技术质控、运营方式等环节引导专业院校、科研单位、交通设施产品供应商等同心协作、克服各方面困难,对核心技术做出进一步研究和升级,并且在充实相关部门政策和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快速产业化层面发展。体现生产、培训、科研协同合作,各阶层顺畅沟通、同行企业同心合力的产业升级系统。(3)加强外引内联和战略合作。内部结构精简和调整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高效率进一步向科学化、先进化层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在多个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突显的现实条件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技术科研力度的基础上,不仅要高效率构建合资型公司,而且还应引导地方相关公司深入到指定区域进行调研和并购生产线,借助合并、整合、优化等措施,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进一步向科学化、先进化、多元化层面发展创造条件。
结语
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形成有机生态,产业大规模转移可能性极低。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城市轨道交通是最为成熟的应用场景,新技术与城轨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带来了新一轮增长动力。同时,全国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以品牌为先导,打造青岛地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品牌内涵与形象,在省内开展品牌推广。依托背景调研,深入了解省内、国内新兴市场城市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产业环节和业务领域制定推广计划,提前筹划成立商业主体与服务输出方式,实现青岛作为产业龙头的品牌与资源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