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
2020-03-02彭欣
◎彭欣
引言:2015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应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借助于教育管理系统建设独立的资助平台,从而确保学生资助、奖补等政策能够精准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所谓的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也就是根据各地区学生的家庭情况,对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科学精准的识别、资助与管理,该机制是学生资助工作方式全新的转变。
一、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的意义
现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形式十分多样化,资助的金额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这些资助政策均依靠于国家的政策,其渠道来源较为单一,受助的学生也比较有限。因此,中职院校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可以受到国家的资助帮扶。
中职院校的学生资助方式一般分为学生上交贫困证明、学校进行民主评分以及根据评分结果进行公示三个环节,但是该方式多依赖于人的主观性,以至于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缺乏客观性的标准,并且一些学生提交的材料有一定的虚假性,因此资助金额错发、错放的现象极易发生,从而给中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科学合理的解决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是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的主要目的,只有对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科学精准的识别、资助与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以此来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
二、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难
现阶段,中职院校学生的资助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丰富的资助政策为许多贫困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切实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但是,现阶段的学生资助工作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认定依据比较简单。就当下而言,中职院校主要通过学生提交的各种贫困证明来对其进行贫困生评定,并结合评定结果确定贫困等级,最后公示出获得资助学生的名单。由于这种认定方式过于单一并且在评定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一些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但是由于学校没有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对贫困申请进行逐一排查,这就使得资助结果不够科学精准。
2.认定标准不够合理。现阶段,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来源持平或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且无法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家庭的学生为贫困生,不过这样的认定标准过于笼统,使得中职院校无法对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精准判断,从而给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认定程序不够规范。目前,中职院校在确定受资助学生人员时主要进行三个环节的认定,也就是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环节、政府开具贫困证明环节以及学校进行民主评议环节。该认定方式看上去科学合理,但是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贫困生认定这项工作的任务量大,但时间较短,学校相关负责人为了避免“漏评”的现象发生,常采用“平均主义”的做法,也就是扩大贫困生认定范围,这种方式极大程度的减小了资助的精准度,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如何具体的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成为了当下中职院校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构建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的对策
落实精准资助政策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深远,因此中职院校要想帮助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认定指标体系。现阶段,虽然众多优秀的学者对贫困生的认定指标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但是这些评价往往忽视了定量评价的重要性,其多为定性评价,这样不够全面的评价会给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开展,所以,中职院校应将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价结合在一起来对贫困生进行认定。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众多,如果只依靠教育部门难以对全部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因此国家资助政策平台可建立一个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类学校提供所有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以便于学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也就是说,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结合专业学者的意见对申请资助数据库中的标准字段进行提取,然后根据提取信息划分贫困生认定指标,从而将定性数据转变为定量数据。如:一级指标的内容为学生生源所在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校老师的评价意见等,二级指标的内容是包括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生本人及亲属是否残疾或有重大情况以及家中是否有经济来源与劳动力等,中职院校可根据上述指标要求对申请资助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加快落实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的速度与效率。
2.实施差异性资助形式。如今,中职院校学生的资助形式还较为单一,这就使得这类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无法切实的帮助到每一位贫困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可根据学生的优化贫困指数将资助经费按等级进行分配,也就是实施差异性资助。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在实行该方案前应借助于贫困生大数据信息平台,提取出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具体数据,以此数据作为差异性资助的依据,从而为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中职院校的资助管理机构还可通过面谈等方式对贫困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资助形式的需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学生需要的并不是金钱的资助,他们希望的是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因此管理机构可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学生的资助方式进行调整,从而真正的落实资助政策。
3.推广动态化资助模式。近年来,中职院校均以学年为时间单位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管理,这种资助管理方式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一些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中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依据贫困生认定指标建立一个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系统,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一个单独的资助账号,学校资助管理机构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对资助学生以及该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当发现他们存在困难时,可及时给他们帮助。
4.加强资助后续教育。目前,中职院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他们对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申请两个阶段较为重视,但却极易忽视资助的后续管理工作,因此并不清楚受助学生究竟把钱用在了哪里,受助学生的学习条件是否得到了改善,是否对国家的资助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等。而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却拥有精准的管理系统,可以对资助后续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特别是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的学费较高,国家给与的资助可能并不能完全的解决贫困学生的难题,造成部分学生对资助工作缺乏感恩之情,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还应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对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贫困学生遇到的问题,切实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构建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符合我国资助政策的方针,有利于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因此中职院校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精准资助机制,切实的服务贫困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