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20-03-02刘昱君杨梦颖刘江淮

经济视野 2020年18期
关键词:破产法债务人债务

文| 刘昱君 杨梦颖 刘江淮

溯源:个人破产制度的发展历程

1.国外发展历程。个人破产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在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务人及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宣告该自然人破产,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分配,对债务进行豁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破产法将个人破产吸收进去。目前为止,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都已经建立了个人破产制度。

2.国内发展历程。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这部法律未规定个人破产制度。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新破产法的起草工作,起草组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草案)》,但是,当时该草案未付诸审议。在2004年6月和10月两次审议后的破产法草案中破产主体仅被限定为企业法人。2006年8月27日通过的现行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破产主体仅为企业法人。因此,从国内破产法的发展历程看,我国一直未设立个人破产制度。

聚焦: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争议

国内对于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存在很大争议。一方面,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开放,个人自由度更大,私人财富增多,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时代潮流。个人破产制度可以保护陷入财务困境的诚信个人和家庭,通过破产程序可以依法免除一定债务,个人通过努力重新获得收益,不至于被逼入绝境,使家庭破碎。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可以保护债的履行。除企业外,个人也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个人债权债务增多,在诚信债务人支付不能的情况下,合理债务豁免,对财产清算、清算有利于保障债的履行。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体系才能使个人破产制度发挥优势。目前,个人征信体系仍存在瑕疵,何种行为可认定信用瑕疵值得商榷。金融监管机构在有效监控个人信贷,建立合理的个人信贷风险标准等方面仍须完善。另外,从立法和法律配套体系上看,我国已有企业破产法,只能对个人破产制度单独立法。相应的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也须出台。在国家司法体系方面,个人破产案件由哪一级法院审理也须明确。因此,构建个人破产制度不急于一时。

展望: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等背景下,个人参与市场交易活动日趋频繁。个人债务危机、债权债务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如集体讨债、黑社会势力参与讨债、限制债务人人身自由事件时有发生。

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对于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一旦有人出现资不抵债的危机,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宣告破产,降低因债务人欠债不还、逃债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债务人也可以依法申请法院宣告破产,防止个人及家庭基本生活受到过多的限制,因沉重的债务四处逃债甚至自杀。申请破产可以保护个人声誉,免除一定的债务,为东山再起提供可能。

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后,投资、经营失败的自然人可以合理有序的退出市场,有利于市场资源有效利用,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可行性

1.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为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奠定群众基础。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政策的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破产,作为企业摆脱经营困境,东山再起的法律途径,已经被大众认可。目前,个人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越来越普遍。比如地摊经济中商贩摆地摊,互联网上直播带货。民众有交易有投资,就有债权债务关系,就不可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通过个人破产制度,经营者能减少自己的顾虑,如因经营失败而影响个人及家庭生活,影响个人信誉,甚至面临四处逃债的窘境。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为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为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提供制度保障。我国个人征信体系逐渐完善,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网上可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失信人员名单等。官员财产登记制度正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点,以此为契机有望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信用卡实名制、不动产登记等方法的施行可以为个人财产登记提供借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个人破产、失业、生活面临困境时可以发挥救助作用。以上相关制度的进步可以为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3.国内外立法工作的铺垫,为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提供法律借鉴。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中破产原因、破产申请主体、破产程序、财产清算分配等规定,可以为个人破产制度提供立法借鉴。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个人破产已经是破产法中重要内容,个人破产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猜你喜欢

破产法债务人债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主债务人对债权人有抵销权时保护保证人的两种模式及其选择
浅析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破产法七十年:从政策工具到法治缩影
浅析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新破产法的适用范围的思考分析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