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赋能医疗创新

2020-03-02刘明悦

经济视野 2020年18期
关键词:以太加密技术分布式

文| 刘明悦

医疗健康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的一大场景,从区块链的定义和特性出发,其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属于公开的数字分布式账本,根据区块链的分布式、去中心化、降低信任成本和数据安全不可篡改等特点,将其应用在医疗领域,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很多困难。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很可能影响医疗业务的完整格局,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变。以下从五个细分医疗领域详细介绍区块链的赋能机制。

电子健康病例(EHR)

电子健康病例是电子化的个人健康纪录,理想上,电子健康病例应该具有持续性和即时更新的特性,能够记录患者所有的健康数据。然而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机构或组织,相对割裂,不完整不统一。单独的数据好似一座座“孤岛”,没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便我们共享。区块链技术首先通过共识机制在P2P的环境下构成一个顺序账本,其次利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将病患不同地点和不同设备上记录的不同类别的完整数据进行切割统一储存在区块链中,最后凭借加密技术运用数字签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中的公钥和私钥,公钥用来加密,私钥用来解密,以此来保证区块链中的信息不被盗取泄露,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性。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健康病例中的应用使患者的信息记录都保留,做到可查可追溯,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患者数据隐私和共享的矛盾。

医院住院管理系统

医院住院管理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必要运营基础条件,将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住院管理系统,则可以更现代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管理。以太坊是一个运行智能合约的分布式计算平台,这些智能合约运行在“以太坊虚拟机”上,由所有运行以太网节点的设备组成的分布式计算网络。程序员在智能合约中约定患者和管理员的信息,系统设置录入病人排队信息的接口,如果不是医院的钱包地址,则信息无法录入,保证了权限控制功能。引入时间戳技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患者递交申请的时间,保证了申请时间的真实性,不会被篡改,从而有效防止排队申请出现插队的情况。使用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住院管理系统,可以代替人工管理的传统医院经营管理方法,有效满足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

药品溯源与防伪

药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当前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都应建立使用药品溯源系统,在加强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提升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方面,区块链无疑可以大显身手。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药品从原材料生产地至销售到患者手里的每一条信息都作记录,形成一条药品供应链,保证每个节点的所有信息都可追溯。区块链利用一套基于共识的数学算法,进行信用创造,通过区块链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的形式,共同维护数据,且基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性,所有有权限查询信息的人都能看到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全民共享使得信息披露工作高效进行,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可以自主鉴别药品的真伪。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起药品“身份证”,合理改善药品追溯体系。

从业人员身份认证

医务人员身份和证书的可靠性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首要因素,传统身份验证流程容易出现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文件伪造和笨拙的人工检查,身份认证较为困难。利用区块链技术,就可以搭建一个验证平台,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分布式存储舍弃中介,保证不同计算机节点储存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便于追溯;然后把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加密技术存储在区块链中,保证了从业人员信息的私密性,并防止泄露以及被盗取;最后通过私钥进行数字身份认证,实现身份验证的高效性、私密性、安全性。

医疗保险管理

在医疗保险行业中,投保人、医疗机构和医保提供方三者之间要进行频繁的信息交互,整个过程复杂繁琐。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操作路线与保险本质上是契合的,根据去中心化的治理体制对医保申请协议实行分布式存储,由此实现分散化执行;利用智能合约设置好理赔条件,投保人达到要求后自动触发理赔程序,有效取代人工审核;同时区块链中的非对称加密机制,解决了投保人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问题,区块链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保证投保过程真实进行,最大程度解决信任问题,减少骗保现象的发生。区块链技术不仅理论上在医疗领域有用武之地,我国也已经有许多“区块链+医疗”的成功案例。如阿里健康的“医联体+区块链”项目实现医院之间信息互通,京东数科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智臻链医药追溯平台,轻松筹推出国内第一款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保险全产业链的健康险产品。这些成功案例预示着区块链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且在未来时段会在更多实体领域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以太加密技术分布式
海洋水文信息加密技术方案设计与测试
运用数据加密技术维护网络安全的可靠性研究
以太万物理论概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中的应用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