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之时代价值论析

2020-03-02

理论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李 安

(浙江万里学院 商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

“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有自己特有的内涵与结构。新时代,传承“红船精神”,将其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自觉追求,能更好地发挥中国革命精神引领社会生活、指导人民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一、“红船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形成于以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的革命实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因会场受到巡捕的干扰,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在这条游船上,党的一大代表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所代表的伟大精神被习近平誉为“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党的创始人在寻求救亡图强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这些实践构成了“红船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试图通过“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改良运动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良运动,都没有阻挡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步伐。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苦苦追寻中国社会发展的方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袁世凯复辟,中国曾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仍倍受凌辱。这一历史时期的西方世界,正经历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痛:战争威胁与经济危机,生产和消费失衡,资本和劳动对立。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演化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此时,人们开始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反对中国走“西方化”的发展道路,开始怀疑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探寻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罗素访华时也告诫中国人,“欧洲的文明的弊端已为所有细心的观察家洞见于此番大战与其结果中了……这种机械的文明,颇难望其有丝毫的价值,所以中国人要不去专事模拟西方的方法,始可为自己的国家或世界图谋幸福”[1]。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一批先驱者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红船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曾经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此求索与抗争。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上海发行,随后进步团体纷纷涌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出版,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产生于欧洲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这是因为中国产生了一批立志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等人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需要有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理论指导。1920 年8 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建立后成为当时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随后,1920 年10 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1920 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1921年3月到4月,周恩来、赵世炎等在法国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党的早期组织虽名称不一,但性质相同,后来统一被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为“红船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浙江人民革命传统的影响

习近平曾经说过,“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和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2]从朱舜水、黄宗羲到近代的章太炎、蔡元培、秋瑾,他们无不体现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知行合一的学术原则和讥切时政的斗争精神。浙江籍知识分子陈望道、沈雁冰、王会悟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红船起航于浙江,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3]这种必然性也体现在,“红船精神”是浙江以及嘉兴人民民主革命传统和爱国爱乡情结的真实表达。以褚辅成、敖嘉熊为代表的浙江嘉兴籍辛亥革命人士曾以办学从教的形式,培养和积蓄革命力量,促成嘉兴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一大”前后的嘉兴“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出现的新质素,具有防止利权外溢、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封建专制、解放思想等积极因素,甚至出现了宣传十月革命的期刊。诸多历史线条为‘一大’转移至南湖提供了必然性的逻辑依据。”[4]“红船精神”诞生于嘉兴南湖,得益于浙江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对旧权威的蔑视,对理想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也与嘉兴“大气开放、创业创新、厚德崇文、坚韧不拔、务实为民的精神品格紧密相连”[5]。

二、“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船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革命观和群众观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内在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将“红船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习近平强调,“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其本质是依水行舟,忠诚为民[3]。在“红船精神”的价值体系中,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构成了“红船精神”的基本结构,其中:首创精神是灵魂,奋斗精神是精髓,奉献精神是本质。灵魂、精髓和本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现了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奋斗目标。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进取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根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哲学界在继真理标准问题、价值问题讨论之后,又开展了关于创新问题的讨论。关于创新问题的讨论需要从文化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及人的发展,用文化揭示人的创造性,揭示人的思维、生产、生活等生命活动。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来看,创新精神的意义在于,它是超越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境界。创新的核心是首创性,首创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属性,一切美好的事物均留下首创的烙印。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红船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具有开天辟地的首创意义。作为“红船精神”主要载体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以下简称“一大党纲”)指出:在革命方式上,“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6]。这些主张是与当时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路线截然不同的具有首创性的救国图强主张。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从而把个体生命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劳动内在于人类的实践,不同的实践活动推动着哲学思维活动,丰富着人类文化的内涵。新时代,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接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根基,解决发展中遇见的前瞻性、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创新与社会发展动力、协调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绿色发展与资源不可持续之间的矛盾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实践和奋斗。从过程上看,实践内含着矛盾,矛盾意味着艰辛,因此,实践需要奋斗精神;从结果上看,实践不仅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而且成就并丰富着人类的发展。奋斗精神与实践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排除“左”倾、右倾干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取得长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卓越的功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完美结晶。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随着人类力量日益发挥,人类社会生活日益完善。人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活动,这是人类发挥能动性、主体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实践、认识的主动者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特征,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社会意识性。人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时候,必须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类主体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作为自己奋斗的基本遵循。“立党为公”彰显了党的成立不是为了少数个人的私利,而是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的利益;“忠诚为民”表达了共产党人把最大多数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是早期革命者在建党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这种执着奉献的精神是人类创造性活动最有力的启迪力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8]

三、“红船精神”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特定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文化品格凝结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实践,其核心是该文化在其形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取向。关于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品格,李康平认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品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品格的精神表达,具有自觉性、升华性、集群性和包容性特征[9]。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宝库的一员,“红船精神”形成于救亡图强的社会变革之际,体现着时代的韵律与脉动,蕴含于其中的既有中国共产党爱国情怀,又有革命先驱者的人格魅力。“红船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表现出的整体面貌和学术品性,已经形成了一种永恒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既有中国革命精神文化品格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

(一)“红船精神”的实践性

实践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源泉。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我们才能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会不再做‘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地去改变这种环境。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10]。每一种革命精神形态都来源于长期的、复杂的革命实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红船精神”的形成与早期革命者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密不可分,是革命先驱者抗击列强、寻求民族强盛的理想升华。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心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互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11]这些理想,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将这些规定、理想和目标内化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并付之于革命的政治实践。《一大党纲》的规定反映出党的创始人对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命运的迫切愿望,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二)“红船精神”的科学性

“红船精神”是一种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性是其重要的文化品格。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探索救亡图强道路的进程中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精神;二是大胆探索,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他们从倡导科学技术入手,广泛吸取世界上先进的思想,希望把当时的人们从蒙昧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他们在总结前人的曲折经历、沉重代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科学探索,选择了中国革命道路。这种在追求真理活动中形成的科学性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内容之一,与中国革命精神是相通的,是“红船精神”的文化品格之一。

(三)“红船精神”的人文性

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也需要人文精神。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社会发展不是只追求物质财富,发展中的物的价值并不是发展中最核心的价值。物的价值背后所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这才是发展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人的价值支配物的创造、评价和选择,体现发展的人文性,这是我们党的核心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是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提供有力保障。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价值取向、根本宗旨和道德要求。蕴含在“红船精神”中的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是促进共同发展、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的人文性文化品格。

(四)“红船精神”的民族性

从文化渊源看,“红船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价值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求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敬业奉献精神,都蕴含着“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从红船起航,“红船精神”是浙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建党时期,在外受强敌压迫、内部纷争不已的环境里,党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来引领、唤醒国人内心深处不可同化的国魂。“红船精神”即诞生于此民族危难之际,开辟了中国革命新时代,其价值理想与信念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展现了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关切,对于构筑民族信仰、培养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四、新时代“红船精神”的多维价值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12]文化、精神、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主要元素和表现形式。文化体现着一定的精神追求,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红船精神”是革命先驱者培育的中国革命精神,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其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浑然一体,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品格,指引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弘扬红船所承载的伟大理想,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它“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3]。

(一)“红船精神”是激发创新精神的思想源泉

“红船精神”既是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又是创新精神,这与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在建党活动中表现出的智慧与谋略紧密相连。“红船精神”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较早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深刻底蕴和丰富内涵,成为激发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思想源泉。弘扬“红船精神”,实施创新发展理念,用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新心理,用奋斗精神激起人们的创新意志,用奉献精神激励人们的创新责任,可以使创新精神在人们的实践中建构起来,使社会创造力大幅增强,从而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新要求。

(二)“红船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明旗帜

特定的文化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先进的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它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而且具有价值意识的特殊本质”[13]。价值观是一种内在尺度,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形态。坚定的理想信念价值是“红船精神”蕴含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辉煌,也有挫折,但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4]新时代仍面临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并存、道德与利益的交流,人们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5]新时代需要坚定不移的执着信念,需要用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补补“钙”,实施理想信念再教育。这对于引领、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

(三)“红船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而且是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红船精神”的传承是一个价值与精神的追寻过程,贯穿于中国革命精神继承与弘扬的全过程。“价值和精神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内涵,规定了社会存在发展的利益本质、价值规范、信仰追求和精神力量。”[16]研究、传承“红船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脉络,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从而为在更深的层面上增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四)“红船精神”是激励奋进不息的生活态度的现实动力

“红船精神”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追寻,其价值理念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走在新时代前列,成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伟业。实践构成了这一“红船精神”的出发点,而人民美好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在矛盾中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实践,而实践需要奋斗精神。奋斗精神赋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深入生活、深耕生活。因此,传承“红船精神”,是用创新、进取、奋斗、奉献的精神引领人们追寻一种高尚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价值、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等价值概念的内涵,能动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历程。一艘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由此形成的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一起,深深地融入了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也引领着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研究“红船精神”需要探寻其中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因素和灵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化,无论是回应当前社会矛盾,还是红色文化研究本身所形成的理论空间,都预示着“红船精神”在开拓未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篇章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粉红革命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