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2020-03-02陈艳飞

理论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抗击受众价值

陈艳飞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24)

故事叙事是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由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构成,并以人物行为链条为核心”[1],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意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2]。搜集整理抗击疫情中的故事,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可为应对重大疫情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故事叙事是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描述,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所指,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教育意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宣传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故事中的主角是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共产党员,将人民的安危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始终做到哪里有险重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是奋战在一线、与死神较量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是闻令而动的人民解放军,越是艰险越向前冲,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正是千千万万这样党和人民的“勇士”,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有力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活动,就要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二)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抗击疫情的故事叙事塑造的人物尽管职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与家的方向相反的“逆行者”。他们放弃与小家的团聚,坚守和维护大家的安全。在举家团圆的时刻,无数医疗工作者写下“请战书”,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前行。奋战在抗疫一线因过度劳累不幸去世的社区民警樊树锋、和家人20 多天后的第一次相聚竟是蹲在路边吃饭时的护士江世娥、被晒出“口罩脸”的交警赵旭东、辞别亲友投身到定点医院改造中的大学生志愿者肖皓源……他们可能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也是子女,但在疫情来临的一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展现着危难时刻的爱国情怀。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彰显,也是一次集中而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党员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人民日报》专栏“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一线抗疫群英谱”以及“学习强国”的系列《战“疫”故事》等讲述了诸多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故事,其中“使命担当”是抗疫故事最鲜明的叙事底色。“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彭志勇带头冲锋在战疫救治的最前线,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明知病毒险,偏向疫区行”的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奔赴疫情第一线,书写了医者的担当;“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展现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勇敢接送医护人员的快递小哥汪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职业的不凡担当。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对不同群体担当精神的刻画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事实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四)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3]。面对疫情,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背影;建筑工人昼夜奋战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再一次让世界惊叹中国速度;各地支援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向着武汉出发,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格;基层干部群众坚持群防群治,构筑起严密防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诠释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引导人们从民族利益、民族发展的高度调适个体的行为。抗击疫情中故事叙事对民族韧性和民族精神的诠释,既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借鉴。

二、抗击疫情中故事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输机理

(一)情感唤醒

故事叙事本质上是一种情境叙事,通过营造具体的故事情境使叙述者和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说服人。”[4]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首先是通过营造具体的情境唤醒人们的情绪情感。从这些故事的要素来看,主要由角色、情绪、悬念和细节构成,能够通过角色选取、情绪渲染、悬念递进、细节勾勒等,极大调动人们的情感因素。从故事的叙事手法来看,它多利用“深描”“对比”等方式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度的细节性描写和刻画,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对鲜为人知的细节描写等,使受众获得强烈而质朴的情感体验。例如,因感染新冠肺炎生命永远定格在29 岁的医生彭银华,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还留着未送出的婚礼请柬,这一细节让很多人瞬间泪目。从故事的呈现方式来看,不仅通过文字记述,还借助图片、视频等带来直观的视听效果,使受众获得一种“在场感”。一线医务工作者脸上被口罩深深压出的“最美印痕”、奋战在一线的检疫工作人员被太阳炙烤出的“口罩脸”,这些是危难时刻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给予人们最温暖最坚定的守护,能够直抵人们内心深处、唤起人们的情感。

(二)意义关联

在情感唤醒的基础上,故事叙事通过讲述关涉自我、他人或社会的事件序列,在自我与他人和社会间建立意义联系,实现“从他人所面临的生命境遇到自我生命境遇的内在链接过程”[5]。就故事的叙事结构来说,它主要由起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构成,揭示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而使碎片化的故事片段相连,并在具体的故事讲述中获得新的意义序码。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通过讲述身处疫情一线人员的生活片段,透过一个个片段背后内蕴的价值意义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它会基于受众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促使其把自身的情感愿望投射到故事叙事中的人物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当下每个人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和共同使命,这种“共同感”极易将故事叙事中的人物与个体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故事叙事通过为倾听者创设思考的时空,促使其反观、省思自我,获得共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通过抗击疫情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受众进入到其内心世界,聆听并反思自我对生命的感悟。

(三)认同建构

故事叙事不仅仅是由一个个叙述片段或单元拼接的组合体,更是一个完整的价值承载系统,通过触及倾听者深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结构,实现“叙事内部世界的价值结构、叙述者的价值结构、倾听者的价值结构朝着异质同构的方向发展”[5]。具体来说,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对受众的价值引导和建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借助隐喻、象征、类比等修辞手法和意义空白点的叙事策略引发受众的思考。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很少直接明示道理,而是将其化为故事情节,成为故事中的隐喻,并通过叙事文本中的意义空白点构成阅读的“悬空”,使受众在阅读和想象中体悟到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进而促使其原有价值结构发生变化、重组和再构。二是通过价值冲突引发受众原有认知结构和价值图式朝着故事讲述者预设的方向发展。价值冲突是促进受众价值图式发生改变的重要契机和推力。在抗击疫情的故事叙事中,人物内心常常伴随着“自我”与“他人”“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社会”等价值冲突,在思想斗争和价值权衡之后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受众在价值冲突的沉浸和体验中,会基于自身所处的境遇、已有的认知结构等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反省。三是借助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受众的个体价值。抗击疫情的故事叙事中塑造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榜样,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推崇和赞誉。受众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会受到一种替代性强化,在与榜样人物的对比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三、抗击疫情中故事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一)精准故事叙事的受众定位

故事叙事是以叙事文本为中介、故事的叙述者与倾听者进行的交往互动。同样的故事面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受众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年龄结构、认知模式、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形成自我理解和认识。对故事叙事场景的熟悉程度、是否拥有与故事叙事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与故事叙事中人物经历的相似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故事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需要精准受众定位,根据不同受众凸显不同的叙事主题,精选不同的叙事结构,选用不同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呈现方式。以青年群体为例,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化表达,更偏爱感性直观的符号。针对这部分群体,故事的选取应力求生活化和通俗化,在话语表达上,要与青年独特的话语体系相结合,用青年的语言进行叙述和传播,保持“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适度张力;在呈现方式上,不仅依靠语言文字符号的力量,更要发挥图片、影像等视觉符号的力量,使其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内化故事叙事的价值意蕴,实现价值引导与生动叙事的有机统一。

(二)做好故事叙事的理论提升

故事叙事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人物、事件等的描述,将特定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受众并转化为其内在的价值。而要实现这一转化,需要对故事叙事进行理论提升,构建“事实描述—原因分析—理论提升”的阐释模式。抗击疫情中的故事叙事多是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事实性描述,要引导受众透过现象深入思考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为什么面临突发的疫情全国上下能够迅速团结成一体?为什么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舍小家顾大家,向着危险逆行?在原因分析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和反思性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对疫情故事的分析应遵循故事本身的内在发生逻辑,不能凭主观臆测任意解读;整体性原则是指对疫情故事的阐释要突破故事本身构建的微观场景,立足于更大的时空范围和时代背景进行审视、理解和把握;反思性原则是指关注受众的反思意识,创设反思的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受众从更新的视角去看待。在此基础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逐步引导受众认识到故事背后蕴含的理论内涵和精神要义。如面对突发疫情,全国上下能够迅速团结成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的书写,抗击疫情中无数人舍小家顾大家向着危险逆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等,实现故事叙事中的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的统一。

(三)促进故事叙事的实践转化

故事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受众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尽管故事叙事本身有助于促进受众行为的转变,但不能替代现实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故事叙事内蕴的价值理念才能被不断激活,“最终构成个体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态度倾向的有机成分,并表现在个体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中,这样我们才能认为叙事真正发挥了教育功能。”[6]促进故事叙事的实践转化,首先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受众进入到故事叙事的世界中,产生与故事叙事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和态度,并将其带入到现实生活世界,也就是叙事心理学所指称的“叙事传输”境界。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叙事的教育目的。例如,通过对疫情故事重写、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受众“沉浸”在故事中价值原型的世界中,并从“我”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演绎故事,体验价值原型所面临的现实冲突和抉择,最终将故事中的价值原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在此基础上,还应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相结合,鼓励并引导受众参与协助社区进行疫情监控、生活物资代购、物资运输保障、心理疏导支持等,在实践中深化对故事叙事中价值观念的认同,实现由对故事叙事的“感动”到身体力行的“行动”。

猜你喜欢

抗击受众价值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