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小企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2020-03-02山红梅李英
■ 山红梅 李英
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西安 710061
0 引言
在经历了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旧常态发展,我国正在向以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经济增长转变。随着创新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驱动不仅是现代经济体制高质量建设的战略支撑,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人口红利消退、融资困难、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等外部环境问题以及管理滞后、组织僵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内部问题的重要手段。
自90年代初波特首次提创新驱动以来,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的文章数量更有井喷之势头。国外学者对创新驱动的研究较早,其中Maria Santolaria(2011)等研究发现创新驱动能够解决环境设计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企业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1]。S Singh 和S P Lal(2012)以钢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组织与系统的两个方面,建立了关于创新驱动的生产模型[2]。国内研究关于创新驱动的文献最初出现于2002年,初期关于创新驱动的文章寥寥无几,相关研究都只是以阐述理论性的概念为主,实证研究不足且影响因素不够全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理论出发,探讨了创新驱动的概念、内涵以及外延。其中,刘志彪(2011)认为创新驱动不同于效仿驱动,是践行“先发优势”的前提,能够促进构建创新型经济的进程[3]。洪银兴(2011)强调在当下的经济现状中创新驱动能够持续发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新生机[4];二是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为出发点研究创新驱动。沈坤荣,曹扬(2017)认为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主要集中于提升TFP,这就需要由之前的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增长转向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5]。程郁,陈雪(2013)在探讨高新区究竟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时,对TFP 的提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发现由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高新区的确达到了由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的目标[6]。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转型的探索可分为3 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企业转型的定义和内涵,Kilmann R H 和Covin T(1988)从管理学视角研究,认为企业转型即企业自身反省以前的行为、制定目前与未来的任务和目标,同时竭尽所能来实现改变的过程[7]。孙玉洁(2013)认为企业转型是产业转型微观层面,是企业在组织架构、战略制定、运营方式和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创新[8]。其二是关于转型模式,李烨,李传昭(2004)认为企业转型有重组式、再造式、革新式以及再生性转型等[9];Blumenthal B和Haspeslagh P(1994)人认为转型模式有企业自主革新、管理模式改善以及战略转型[10]。其三是关于影响企业转型的因素,张亮(2014)从政府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政府行为是影响转型最重要的因素[11]。祁明德,罗美娟(2016)以珠三角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发现企业转型升级受到内外部客观因素及决策者的主观意愿的影响,其中外部客观因素包括企业位置、企业类型,内部因素包括自主创业、较高的设备水平、与外资有合作关系、拥有自主品牌荣誉[12]。
创新是企业转型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曾繁华,何启祥,冯儒(2015)等人提出创新驱动企业转型主要依靠双力维(包括动力维与压力维),要素维(主要指高端要素),竞争维(主要指引领和超越)3 个维度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并指出“三维”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优化,还能提高生产效率[13]。李伟庆(2015)在研究中发现创新驱动对转型具有诸多影响,主要有创新调整产业和需求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改善贸易竞争机制等[14]。
综观影响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因素的现有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是以往的研究只注重用文字形式阐述创新驱动转型的作用机理,缺乏实证研究,说服力不足;其二是在内容方面,偏重于影响转型的技术要素,忽略了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对中小企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在研究对中小企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因素时,着重关注了如下3个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实施创新驱动的转型和发展战略?影响因素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是怎样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获取了423 份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技术、组织、环境维度揭示了影响创新驱动中小企业转型的因素,弥补了前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影响因素不全面的不足。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包括:其一,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创新驱动转型的影响因素,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缺乏实证分析和影响因素不全面的不足;其二,将TOE 模型与创新驱动理论结合在一起,兼顾了组织及外部因素,使创新驱动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理论的支撑和实际参考价值。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在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的影响因素方面,Tornatzky L G 和Fleischer M(1990)提出了技术(T)——组织(O)——环境(E)分析框架[15],不仅考虑了技术本身的特点,还兼顾了组织及外部因素,结构清晰且柔性化较强,为研究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视角,被广泛运用在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中。本文借鉴TOE模型,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角度考虑影响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转型的因素,其中技术维度从技术研发投入、技术研发能力来分析;组织维度从信息化水平、闲置资源以及企业规模来分析;环境维度从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扶持来分析。
1.1 技术因素
在创新驱动促进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技术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技术研发的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生产、管理、营销等过程中的金钱物质投入。陈蕊(2017)通过研究发现由于行业的差别,研发投入对于创新行为的影响也不一样,与其他行业相比较,IT 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16]。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研发能力的竞争。杨德伟(2011)认为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投入,也有助于企业与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帮助企业吸取到有益的创新营养[17]。鲍桂楠(2015)认为研发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提高研发能力可增强企业获取、吸收及使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创新绩效[18]。据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技术研发投入与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呈正相关;
假设H1b:技术研发能力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
1.2 组织因素
驱动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闲置资源。
企业规模代表劳动力,生产物质资源和产品在企业的占有率。“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对于创新决策具有极大的影响,规模越大的企业采取创新行为的可能性越大。Worley(1961)也认为大企业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垄断地位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能够承担得起昂贵的研发成本及研发创新带来的风险,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助于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并实现转型目标[19]。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具有一定的影响。Oh S,Baek H,Lee S(2016)等人认为信息化进一步加深了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重视以及对信息系统活动的参与度,从而促进了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20]。韩先锋,惠宁,宋文飞(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21]。如此看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行为。中小企业闲置资源是指在组织正常的运营管理中,因短时间内不需要而被暂时搁置并且可以随时被任意调配但未规定具体用途的人、财、物在内等资源。张宸璐,沈灏,张洁等人(2017)认为闲置资源不仅能促进企业实践不同的创新战略,还为企业抵抗创新风险提供了物质基础[22]。据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a:企业规模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
假设H2b:信息化水平与创新行为正相关;
假设H2c:闲置资源与创新行为正相关。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作为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创新以及转型发展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对中小企业而言,影响其创新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无非是本企业产品的功能、新颖度、质量等是否优于其它产品,成本价格是否低于其他企业等,很大程度上迫使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创新以提高竞争优势。张燕(2017)认为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愈强,对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的愿望就愈迫切,寻求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23]。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导向,从根本上引导着企业的行为。董鹏刚,史耀波(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需求不仅对研发投入强度具有突出的积极影响,还促进了创新效率水平的提高[24]。邹彩芬,刘双,谢琼(2014)等人选取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数据,经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突出的积极影响[25]。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直接资助、财政补贴、减免税等多种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可朱岩梅,吴霁虹(2009)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仍存在许多阻碍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制度及政策性因素,迫切需要将发展中小企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6]。赵岩(2018)通过研究发现政府支持行为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同的政府扶持力度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27]。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假设H3a:中小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与技术创新行为正相关;
假设H3b: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
假设H3c: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呈正相关。
中小企业创新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技术创新催生新型产品而刺激行业竞争、改变市场需求结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或营销策略创新迫使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庄志彬(2014)在研究中提到创新是企业实现转型目标的必由之路[28]。因此,本文认为创新行为对于中小企业转型具有积极影响。
假设H4:创新行为与中小企业转型正相关。
根据前文研究假设,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图1 中小企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因素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变量界定
基于以上假设,确定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创新行为作为中间变量,转型发展作为被解释变量。每个研究变量选取具体的测量题项,累计共30项测量变量,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内容与文献依据
2.2 量表设计
本文所需的数据主要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获得。根据前问提出的假设,并结合现有文献的成熟量表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后,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问卷题项,整个设计过程严格遵循了Churchill(1979)[29]提出的设计问卷的要求,并将确定的问卷题项随机打乱之后,发给5位不同企业的高层领导,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采取Likert 五级量化表(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个选项分别表示5分、4分、3分、2分、1分)。
2.3 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选取了经济基础较好且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由于研究对象涉及不同的行业和省份,现场调研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此次调研主要采取网络在线的形式,面向中小企业共发放问卷600 份,收回481 份,回收率达到了80.1%,去掉无效问卷116 份,有效回收率为60.9%。此外,由于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故需要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通过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发现单一公因子解释为32.135%的方差。按照Podsakoff,Mackenzie,Lee J(2003)等人提出的单一公因子解释百分比要低于40%的标准,可认为本研究没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30]。
2.4 调查样本分析
此次调研涉及13个省市(包括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河北省、上海市、重庆市、山东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陕西省、河南省)的10 个行业(包括制造业、电子与信息行业、餐饮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进出口贸易、家居与建材行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物流业、生物与医药、其他行业)。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本文采取现行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即小型企业是从业人员小于300 人,且资产总额低于400 万元;中型企业是从业人员是大于200 且小于2000,资产总额是大于400 且小于40000万元。
3 实证分析
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检验调查问卷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主要采用KMO 与Bartlett 球形来检验。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检测,得到KMO 的检测值是0.911,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P值是0.002,说明该调研样本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3.2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7.0 和AMOS17.0 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每一构念的Cronbach’s ɑ 值均在0.774 和0.890 之内,因此本文的10 个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每一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值(AⅤE)均在0.5 以上,并且组合信度(CR)值均在0.7及以上。因此,本文所建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良好。
表2 信效度检验
3.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本文借助AMOS17.0建立了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结果见图2。
3.4 模型修正与拟合度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删除了P值不显著的路径(创新行为<---闲置资源),并以M.I值为依据进行修正,最终确立在M.I 值较大的误差项e3 与e30、e17 与e4、e19 与e32以及e2 与e10 之间建立了关联,发现模型的卡方值有所减少,模型的适配度也更为理想,如表3所示,CMIN/DF是1.029,符合了小于3 的规定;平均平方误差平方根RMSEA 为0.009,也符合小于0.10 的规定;一般要求拟合优度指数GFI>0.9,本文的GFI为0.944,表明拟合度良好;此外,增值拟合度指标CFI、NFI、IFI 均大于0.9。总体而言,可视本文构建的模型拟合度良好,调研数据也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3.5 实证结果分析
图2 创新驱动中小企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获得每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显着性,结果如表4所示。技术研发投入、技术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政府扶持对创新行为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技术研发投入与创新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68,通过了0.05 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假设H1a 已通过验证,即技术研发投入愈多,对技术部门开展创新行为愈有利。技术研发能力与创新行为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33,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技术研发能力愈强,企业愈发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假设H1b 通过了验证。企业规模与创新行为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92,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其创新行为越明显,越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转型目标,假设H2a 通过了验证。信息化水平与创新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04,通过了0.01 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愈高,愈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假设H2b 通过了验证。闲置资源与创新行为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11,没能通过检验,假说表明H2c 未得到证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闲置资源与创新行为无关。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在物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是否会采取创新行为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企业并不会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才会采取创新行为。
竞争压力与创新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37,通过了0.05 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面对的竞争压力愈大,企业愈倾向于实施创新行为,假设H3a 通过了检验。市场需求与创新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32,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愈大,愈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假设H3b 通过了检验。政府政策扶持与创新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6,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示政府扶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行为,假设H3c 通过了检验。通过表4不难发现,创新行为对转型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两者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54,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示企业的创新行为非常有利于企业实现转型,假设H4得到了证实。
表3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结果
表4 模型路径假设的标准化估计值及显著性水平
4 结论
本文选择并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和提出研究假设,最终基于365 份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创新驱动下各种创新行为与企业转型密切相关(系数为0.654),在影响创新驱动转型的影响因素中,技术研发能力对中小企业转型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依次是信息化水平、技术研发投入、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政府扶持;闲置资源对驱动中小企业转型不存在影响;并最终确定了技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行为——转型是促进企业实现转型目标最为关键的影响路径。
对中小企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1)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研发能力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中小企业应当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设施设备要素投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或引入研发团队、完善鼓励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对新技术以及自主产品研发,持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2)企业的创新活动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多,即信息化水平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转型。因此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创新型人才,提升办公室自动化水平,从而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中小企业应当选择适度规模,不能只注重扩大规模而忽视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更不能忽视创新的重要性,应当积极营建一个利于创新的环境以及平台。同时,中小企业在实施创新战略时需要适当控制闲置资源,不能为了实现创新目标以及转型而一味的增加闲置资源的数量,较多的闲置资源只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3)市场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主动培育迅速的市场应对能力,生产运营活动与市场需求变化保持一致,增强企业柔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与销售配送效率以获得企业长远而稳定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应当积极面对竞争压力,把握机遇主动将竞争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此外,政府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既不能过分干涉,也不能放任不管,营造政产学研结合、协调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新型技、新型产业、新型模式发展,实现联动增长。
(4)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1)在数据收集方面,收集的样本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可能影响研究结论,因此未来研究中可适当增加样本数量及来源,从多个角度佐证研究结论;(2)在调查对象方面,本文选取了经济基础较好且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的省市,尽管也能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但是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尽量做到多次投放问卷或进行实地发放,以便更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