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 情境 任务

2020-03-01郑晓玲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任务情境素养

郑晓玲

【摘要】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问题、任务中学习,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素养;情境;任务;活动

2017年全国使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统编教材,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改革教学环节。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统筹内容、目标、情境、任务、评价,合理安排学习活动。

一、制定从素养出发的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基本理念”规定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梅兰芳蓄须》处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笔者厘清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与学习内容:一借助导学单,运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借助背景资料,联系文本中具体的事例与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梅兰芳遇到的困难与危险,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然后围绕学习目标组织符合本班学生当下语文学习成长需求的语文活动,展开即时评价,统筹情境与任务,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創设文本背景链接的学习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语文文本主要是各类文学作品,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形象表达,是作者生命情感的结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由音形义构成的语言世界,而其深层次结构则是由情感和生命构成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因此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时,本质是要“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进入作品的情境,体验感悟,丰富个体的生命意义,建构自我生命意义。而作品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有的相对比较陌生,有的理解有难度。如果教师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到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就能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其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学到的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梅兰芳蓄须》一课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只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还原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气候中。

三、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实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目标既然是培养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生自已进行语文活动,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发接受状态。因此在充分地研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基础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笔者设计了一份学习单,让学生整理出梅兰芳先生为拒绝给日本演出,做了什么事。

学生完成学习单后,再请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梅兰芳先生,加上这些主要的事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亲历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但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在真实的任务中通过阅读、表达与交流,获得真实的言语经验,并且主动积极地梳理与探究,提升了自已内在的语文素养。

四、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落实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指导学习的活动。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的一门学问,学习任务一般是由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而来,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如《梅兰芳蓄须》中的学习目标“体会梅兰芳遇到的困难与危险,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目标很明确,教师对可达成目标的方法指点更加重要。于是不住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梅兰芳先生用了许多方法,成功拒绝了为日本人演出。在他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他有没有经历困难和危险?”然后再抛出任务“请再次阅读全文,找出梅兰芳先生遇到困难和危险的语句,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受。”好的任务和问题,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这个任务好的地方是,有明晰的方法指导“阅读”“寻找”“批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基础上,进行交流,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只要倾听、适时引导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置身于各种复杂多样的真实情境中,在有意义的任务和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质疑和讨论,主动学习,是符合当下学生发展需求的语文活动。多元的评价还需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讨,以求更进一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晓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J].语文建设,2019(04)

[2]袁国超.情境化学习: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12)

猜你喜欢

任务情境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