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2020-03-01陈梓松李雪源陈鸷翱黄琬茹

西部交通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数据

陈梓松 李雪源 陈鸷翱 黄琬茹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大数据背景下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研发的行业背景、系统架构及技术特点,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了水路运输市场和企业的信用监督评价和管理机制,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诚信管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氛围。

关键词:大数据;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系统;信用评价管理机制

0 引言

信用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在规范和维护水路运输有序的市场经营活動,保证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信用评价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是造成水路运输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失信违规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给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工作带来了契机。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维护水路运输市场从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秩序,发挥评价机制在水路运输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指导水路运输企业、政府部门在水路运输招标投标、投资决策、市场交易等过程中有效地防范市场信用风险,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研究制定了水路运输市场经营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特点,设计研发了针对广西水路运输市场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将从系统建设和市场背景的角度切入,详细阐述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以及技术创新特点等内容。

1 系统建设背景

近年来,广西水路运输基础建设实现了迅猛发展,以北部湾港、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的水上大通道,成为广西“双核驱动”的重要动力引擎,引领广西经济加速发展。2018年,全区累计共有航运及船舶经营企业339家,社会船舶7966艘,881.7万载重吨,10.37万客位。全区累计完成客运量96.65万人、货运量3.01亿t、货物周转量1590.64亿t·km,全年共累计完成实际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977年的28倍、74倍,货运量生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1]。然而,水路运输秩序不尽良好,各种水路运输失信违规行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船舶资质过期失效、超越许可范围经营、超载、污染物超标排放、码头非法经营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2]。在信息化及技术层面上,广西水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相对落后,存在信用信息化基础不牢,与其他系统业务联动不足等问题,必然无法充分利用日益增长的数据价值,将其转化为当前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金钥匙”。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水路运输市场在信用监管模式及技术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短板。

(1)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信用监管手段目前主要体现在市场活动监管相关法律规章或条例之中,属于立法层级不高、不成熟的体系[3],尚未形成对水路运输企业的主流约束力,得不到社会各界、企业甚至管理部门的重视。故而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譬如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服务等机制不健全以及权利保护、安全保障制度等问题。

(2)跨地区、跨行业共享不充分

水路运输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在行业和地域层面基本上是孤立的,并且在纳入到交通强国建设及社会诚信的制度体系上还未取得实际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信用信息在跨地区和跨行业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导致了对水路运输行业和市场的失信企业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和惩戒力度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

(3)业务联动不足

水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化基础不牢,港口、运政等各门类管理系统不断出现,业务数据呈现出数量级的快速增长。然而,各个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横向信息和业务联动仍有不足。

(4)应用深度不够

在技术层面上仅停留在数据采集、审核、统计查询、信息公开等浅层次应用上,没有充分挖掘企业经营行为等数据的内涵与价值,在全面展现、精准分析与预测、智慧管理与科学决策等深度应用上表现不足。

对此,需要认清当前趋势、抓住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大力加强智能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动态采集、信用精准分析评价、信用联动共享的信用技术新格局,推动实现技术融合、数据融合,逐步完善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2 系统建设内容

2.1 系统设计思路

针对现阶段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信用监管体系层面充分融入“互联网+”的理念及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弥补传统监管模式在监管体制、信息共享、业务联动及应用深度上的不足,在信息化监管的技术层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改进。

2.1.1 大数据技术辅助信用管理

对于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层面而言,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广西水路运输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存储和分析,解决各类信用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存储,达到信息共享、智能化应用的目的。充分借助大数据的核心能力,在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加强智能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在信用监管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设计一套包括数据归集、信用评价、互联共享等功能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信用信息实时动态采集、精准预警、智慧决策的目的。

2.1.2 “互联网+”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模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广西水路运输市场相关企业及人员的基本信息、良好行为信息、不良行为信息通过多渠道采集,开展信用评分,为企业提供信用预警、信用查询等相关信息服务,创造诚信公平的广西水路运输市场经营环境。

(1)采用以数据交换、数据库共享、服务调用和人工录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信息的归集,实现信息源头采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从涉及水路运输市场企业诚信经营的经营证照、生产、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设计合理科学的指标层级,与企业行为数据关联,对企业进行系统自动打分,提高评分效率,避免了人工打分的非客观因素。

(3)将水路运输市场企业各类违法行为列入失信行为记录,不良信息发布之前应当采用预公示的环节,对可能产生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人员进行通知和预警,摒弃传统的“黑匣子”式的公示管理办法,建设多方参与、谨慎公开、透明监管的水路运输市场企业诚信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4)推动实现水路运输企业信用评级结果的充分信息共享和公开。管理部门鼓励社会各组织在交通运输服务采购、招投标、人员聘用等方面优先发展信用等级较高的水运企业和从业人员[4]。对失信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强监管和惩戒力度[5]。

2.2 系统架构

根据系统设计思路及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本研究实现了信用数据采集管理子系统、信用信息公开与应用子系统、信用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子系统、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子系统、水运信用微信公众服务号五大子系统的建设(见图1)。

2.3 系统业务流程

2.3.1 信息采集

系统的信息采集流程通过数据交换、数据库共享、服务调用和人工录入四种方式互补完善。从工商部门获取企业基本信息,或从广西交通运输厅涉及水路运输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中共享企业相关信息及处罚信息。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组织所管辖企业完善或确认企业基本信息及奖励表彰信息,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填报企业行政处罚等不良行为信息,这些人工填报的信息根据性质不同需经过不同级别主管部门的审核及认定。

2.3.2 信用自动评分

依据企业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性质,将其划分为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层级和维度,并按照权重赋予指标项分值,形成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企业诚信评级体系。根据采集而来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数据,系统自动给企业的信用进行评分评级。各指标层级介绍如下:

(1)前置否决性指标:涉及水路运输市场从业企业的经营证照、资质等方面的因素,这是企业进行后续评价的门槛,若从业企业不满足这些特定的条件,则不会进行后续信用等级评价,直接降为最低等级。

(2)中间评级性指标:该层级是整个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划分了多个二、三级指标,其中所有指标从各角度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单个指标不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层级决定了评价对象的基础得分情况。

(3)系统加分性指标:该层级是水路运输市场从业企业的良好行为的加分项,奖项类别包括全国性、省部级表彰奖励,根据奖项等级和类别给予企业相应的加分。

(4)后置降级性指标:经过前三个层级的评分,水路运输市场从业企业的信用评分已经基本确定,但是水路运输企业信用评价等级需要企业时刻关注并维护,若在后续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新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或存在重特大安全事件等,将视实际情况对其信用等级降级。

2.3.3 信用公开

信用评价成果经审后谨慎、主动对社会公开公示。秉承谨慎公开的原则,信用评分评级初步成果及评分依据正式公示前首先告知企业,给予企业信息确认、申诉复核的缓冲时间。若企业无异议则正式在公开与应用系统上公示,同时公示内容也将推送至自治区交通厅信用平台,保证全方位的信息公开。

2.3.4 信息共享

根据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要求,依据交通运输部部级平台数据及相关数据标准,将企业行为数据和评价成果通过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子系统进行数据转换清洗、数据质量检查后提供给执法部门、行政监管部门、第三方征信机构等组织,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共享。

3 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创新点

3.1 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创新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广西水路运输市场管理现状、可完整执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层级、失信行为界定、指标权重及分值、评分办法等内容,作为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的基础框架和理论依据,为信用信息归集、规范数据库建设、企业信用评分评级等流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进行水路运输企业信用评级,设置了前置否决性指标、中间评级性指标、系统加分性指标以及后置降级性指标四个指标层级,从资质合规、企业品质、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等涉及企业软硬件及信用的各个环节和维度,根据指标性质及权重赋予不同的加分或扣分分值,包括给予企业良好行为加分鼓励,而某些严重失信行为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从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了各水路运输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企业的行为有绝对的约束性与规范性。

3.2 信用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互联网+”理念,研发信用数据采集管理子系统、共享与交换子系统、信用公开与应用子系统,涵盖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信用评分、共享交换、公开公示、信用监督的流程。从源头上不仅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权威性,而且按照国家与行业标准向社会及各行各业共享,为信用评价成果与各类系统的无缝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门户网站,对企业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奖励表彰行为、年度信用评分结果实行公示,对造成不良失信行为予以曝光与批评,对良好行为予以表扬与鼓励,接受社会的监督与投诉,为企业提供信用预警和信用申诉服务,逐步建立了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水路运输企业信用评价系统[6],推进了鼓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3.3 大数据协同共享技术创新

为了满足数据储存及信息共享的需求,由传统的数据中心逐渐向大数据云存储中心的角色转变,本系统建立了一个标准统一、规范、开放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大数据云存储中心,系统采用了松耦合的SOA分布式微服务架构,降低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与第三方应用系统数据共享交换业务的难度。共享交换平台的各应用微服务采用集群式部署,负载均衡,提高大量数据交换任务的处理效率,并进行重复数据的消除。规范统一数据交换的格式與标准,提供丰富的Restful规范的服务接口,提供数据协同共享服务及灵活的服务治理及调度系统等,提高数据共享交换的实效性与准确性,促进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数据共享交换。不仅物理空间占用少,大幅度提高了性能,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信用数据容量大、种类多、更新速度快、复杂度高的数据共享交换难题。

3.4 海量数据高效检索技术创新

为解决数据存储容量不足、检索效率和准确率低这两个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了当前比较流行的NoSQL与分布式全文检索引擎的两种技术,根据本系統的实际需求,基于NoSQL的全文检索系统,应用Mongo-DB技术解决广西水路运输市场数据海量存储的问题,应用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解决了全文检索准确性和海量查询效率的问题[7]。通过以上两者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与应用,使得系统拥有了强大语法支持的海量数据搜索和聚合分析性能,保证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来能适应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场景下的海量数据分析与应用。

4 结语

广西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时下新兴技术,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的动态整合、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互联网+”信用监管的模式将信用信息流以更加公开透明、更扁平化的方式在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流转。这一系列环节中,管理部门不仅以监管者的身份执行信用监管,更多地扮演了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进一步实现了行业管理方式转变,提高了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化监管水平。将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信用管理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在系统建设和平台搭建时,要以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水路运输市场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应更注重顶层设计方面的思考,融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之中,逐渐形成覆盖工商、税务、银行等各部门,连通省市县各级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数据库,成为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得以充分拓展应用的中坚力量。丰富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和方法,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水路运输市场诚信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水路运输市场信用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鸿起.加快形成沿海沿边沿江交通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J].广西经济,2018(10):44-45.

[2]刘海嵩,李 慧.信用交通框架下构建长江干线水运信用体系的探讨[J].中国水运(上半月),2018(10):11-13.

[3]郝琳琳.我国公益信托发展中的税法缺失[J].河北法学,2010,28(12):118-121.

[4]张建军.公路行业信用法规总览[J].中国公路,2017,486(2):46-47.

[5]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Z].2015.

[6]刘晓华.构建指尖上的信用评价服务体系[J].运输经理世界(上半月),2016(6):64-65.

[7]黄小文.基于NoSQL存储的海量文档全文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