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创设生成的学习情景
2020-03-01黄明杰
黄明杰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是现代新课改中的重要形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上,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提出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态生成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突出生本意识,使生成更具引力;关注课堂热点,使生成更具活力;赋予教学勇气,使生成更具魅力;机智应对课堂意外,使生成具有艺术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决定了课堂上必须有预设,也要有师生的互动生成。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去引导而放任自流。
一、突出生本意识,使生成更具引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特有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的基础上,接受教学者的有效引导,按照自己特有的视度、方式和文本对话交流,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生成的过程。如果过分预设和封闭,强调线性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者的生命活力,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教师要突破程式化的封闭,虽是线性设计却是非线性执行,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从而捕捉教学生成的良机,使“节外生枝”成为“锦上添花”。
在教学“折射现象”这一课时,笔者利用了一个实验引入:将一根筷子插在一杯清水里,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一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手回答:“折射现象。”这时,我不慌不忙地问:“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折射现象吗?”这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但解释不清什么是折射现象。此时我又把机会给了其他的同学,问道:“还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吗?”另一位学生说道:“筷子弯折了。”我顺势问:“筷子本身是不是就是弯折的呢?”。这一问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起哄争论,有的学生说是直的,有的学生说不是直的。眼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我便从水中取了筷子揭开了谜底,顺势再问:“那么同学们看到的筷子弯折现象是向上弯折呢?还是向下弯折呢?这弯折现象和A同学所说的折射现象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很顺利地解开心中的疑惑。”
让学生观察到筷子弯折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筷子看上去好像弯折了呢?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科学知识呢?谁知学生却直接回答了折射现象,我不仅没有打断第一位学生的回答,还让他解释什么是折射现象,使其他学生对这个科学名词有了一定了解,从而将表面现象与物理原理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二、关注课堂热点,使生成更具活力
课堂中的热点资源,例如学生的表现、突发事件、教室内的其他因素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对于这种突发事件,老师常常认为是学生无缘无故的捣蛋,所以往往不予理会甚至会出现斥责的现象,很少会思考这种突发事件的潜在价值。其实,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多得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就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但这些不总是学生无缘无故的捣蛋、有意的恶作剧或成心的挑刺,而可能是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的自然流露。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断裂之处也可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见机行事”,变“无关”为“有关”,使“惊慌”为“惊喜”。
在上“磁场”这一节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磁体的磁极”,“请每位同学手拿一根条形磁铁去吸引铁屑”,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磁铁能够吸引铁屑”“条形磁铁的两端吸引的铁屑最多,中间少。”我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下面我们把条形磁铁水平悬挂起来,大家再观察一下每一个条形磁铁的状况”。过了一会儿,磁铁静止不动了,而且指向基本上都相同。我说:“指南的一端叫南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这时,突然听到“咣”一声,有同学把磁铁摔到了地上!很可能已经断成了两块!同学们寻声望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的面面相觑,那位“闯祸”的同学涨红着脸,战战兢兢地捡起了两段磁铁,手足无措地望着我。
笔者走过去,顺手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磁铁:“没关系,老师本来就想做这个实验,只是舍不得弄断磁铁,你给我们提供了器材,现在我们请一组同学用这两截磁铁重复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比较。”让学生惊奇的是:原来吸引铁屑少的中间段在断后居然能够吸引大量的铁屑,磁铁的两极分开后还有两个极!原来N、S极是分不开的!
学生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损坏仪器,在日常教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属于课堂中的隐性资源,也是此刻的课堂“热点”。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本来就有内疚感,老师没有必要当众批评训斥,更不必大惊小怪,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热点”资源,打破僵局,使课堂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还使课堂学习充满活力。经过这一突发事件,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吗?
三、赋予教学勇气,使生成更具魅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教案的执行,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及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这样,在面对课堂中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时,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也不是教师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的文本的演绎过程,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体,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应变,形成高效的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今的学生甚至会比老师接触更多的新领域新知识。笔者对于自己不确定、不清楚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否定,而是表现出了真诚的“教学勇气”———不耻下问,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学生敬佩老师的人格,而且也潜移默化地被老师严谨的、谦虚的治学态度所感染,从而产生“魅力课堂”。
四、机智应对课堂意外,使生成具有艺术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生成性的课堂对课前的详细预案没有太大的依赖。教师具有教学机智比精心备课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更具有困难性和挑战性。在教学過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意外情况,对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教师不要过于紧张,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敷衍搪塞,甚至置之不理,消极回避。而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意外”,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意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长点,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提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预设,更有师生即时的、动态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于课堂之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预设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