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北上》中大运河的叙事功能

2020-03-01薛赛赛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徐则臣大运河

摘 要:《北上》 是“70后”作家徐则臣最新推出的以大运河为书写空间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大运河的百年沧桑史与若干个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北上》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它还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历史的再现,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通过《北上》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徐则臣对大运河这一意象的全新诠释,进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大运河文学。

关键词:徐则臣 《北上》 大运河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者借助大运河将自己的历史感与审美体验呈现给读者。故事主要围绕着大运河展开,通过讲述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大运河史,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大运河的别样的情感。大运河在小说《北上》中,不仅是作为故事展开的大背景,还承担着三种叙事功能:一是美好理想的寄托;二是历史的再现;三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一、美好理想的寄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在徐则臣的回忆里,大运河就是那样的美好的存在。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初中时,校门口就是江苏最大的石安运河。最美好最难忘的童年时期,徐则臣都是在大运河边度过的。后来他又来到了大运河的终点进行学习和工作。徐则臣曾说:“对一个创作者而言,故乡是我们文学的根据地, 也是精神的原点。归根究底,一个人的创作源自故乡和童年,无论你在世界上走多远,其实都是以童年为参照、以故乡为参照来判断这个世界。”a徐则臣的成长经历,正是“‘70 后作家中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其童年和青春期主要是在乡村度过的,但上大学之后大都离开农村了来到城市。刚刚成人他们就离开了故乡,对于农事的艰辛、人际的复杂、生活的拮据,他们似乎并不陌生,但真正的承受者却是他们的前辈,他们在应该承担艰辛的年龄侥幸逃脱了”b。 因此对于徐则臣来说,大运河是美好的,是他精神的原乡,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如他的作品《耶路撒冷》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北京的天桥上打着被污染了的喷嚏,集体怀念运河上无以计数的负氧离子,怀念空气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冰镇的王子啤酒,但怀念完了就完了,我们继续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c又如《镜子与刀》中的穆鱼、《露天电影》里的秦山原、《伞兵与卖油郎》里的范小兵。在他们的印象中,年轻时大运河旁的经历是美好的。穆鱼结识了大运河边的好朋友九果,秦山原因年轻时美好的回忆再次回到了扎下,在范小兵的童年里有一个美好的伞兵梦。在大运河边出生,大运河边成长,这一系列的经历都使徐则臣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运河人。大运河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深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在作品《北上》中,作者通过描写谢平遥、小波罗等人在沿大运河北上的前后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凸显出了大运河“美好理想的寄托”这一叙事功能。

在小说的扉页上作者引用了龚定庵先生的《己亥杂诗》,这也是谢平遥颇为喜欢的一首诗:“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沧栗,夜闻邪许泪滂沱。”d在大运河的旅程之前,每每读到这首诗,谢平遥心中总有一种挫败、苍凉之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列强的步步退让,让谢平遥实现自己救国抱负的理想落空。康南海先生变法的失败让他更加有了一种“悲凉的沦陷感”,“仿佛内心长满了齐腰高的荒草,他觉得自己正一寸寸沦陷在丧失了切肤之痛的抽象生活里”e。 但在大运河旅途之中再一次读起这首诗,心境则大不相同。大运河的风景让谢平遥心中的迷雾消散,感受到了长时间以来从未有过的开阔和放松。看着河两岸人们为生活忙碌的热闹场景,听着河面上人们的吆喝声,河水拍打船舷的声音,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景象让谢平遥有了一种幸福的沉实感。之前内心那种“悲凉的沦陷感”顿时全无。

小说中的意大利旅行冒险家小波罗以对大运河的学术考察为由来到了中国,在大运河的旅程中途因遇袭导致腹部受伤,后又因种种原因延误了治疗,只能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在小波罗刚刚得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觉得很不公平,他不甘心,为什么是他,他还有大运河没有走完,还有弟弟没有找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小波罗在受伤后坦言:“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于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 ”f受伤之后,小波罗整天都躺在船上,与大运河共同呼吸,听着河水流动的声音,船夫有力的吆喝声,真正感受到了这条大河激昂蓬勃的生命力,是大运河让小波罗明白“对死应该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g。 虽然最终小波罗没有找到自己的弟弟,但是大運河之旅让他心境更加开阔,让他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死。

大运河对徐则臣来说是美好的,作者通过对谢平遥、小波罗这两个人物的刻画,从挫败、苍凉之感到幸福的沉实感,从不接受到坦然面对死亡,前后心境的鲜明对比,让大运河“美好理想的寄托”这一叙事功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二、历史的再现

《北上》共有三条故事主线,意大利兄弟小波罗和马福德在中国大运河的经历为历史部分的两条主线,以与小波罗一同北上的一行人的后代与大运河的故事为现实部分的主线。三条线索相互交错,前后呼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关于大运河的叙事长卷。作者徐则臣通过这种交错复杂的叙事结构,透过大运河,向我们展现了百年中国史、风俗史,以及大运河家族的百年传承史。

在徐则臣的作品中作者首次选择了1901年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作为故事发生的起点,此时的中国已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也是在这一年意大利人小波罗带着对中国的热切向往来到了中国,以文化考察为由与翻译谢平遥,挑夫邵常来,护卫孙过程等同伴开始了大运河的北上之旅。作者通过小波罗一行人北上的过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百年前濒临倒塌的中国:政治上形势愈加紧张,清政府的腐败与懦弱导致列强们的步步紧逼,义和团运动从前期的“扶清灭洋”到后期的滥杀无辜,百姓们积贫积弱、排洋情绪激烈等现象被作者依次地呈现了出来。此时的中国已经沦落到了食物链的最底层,任人宰割。1901年,光绪帝颁布了“废漕令”,大运河真正意义上的衰落由此开始。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也逐渐强大,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者在文中选取的时间点十分巧妙,通过大运河的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在作品《北上》中作者通过大运河从而将中国百年前内忧外患的状况以及中国的百年发展史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小波罗一路沿大运河北上,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也被呈现了出来,我们目睹了沿岸人民日常生活的热闹场景,看到了大运河上各色船只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同时集聚人民智慧的邵伯闸、纤夫拉纤、船在出航前去龙王庙上香,年画等文化风俗都被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1901年,谢平遥等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一行人因为运河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始的这次旅程,不仅仅只是一次北上之旅、学术考察之旅,更是一次寻根之旅。从他们踏上这次旅行开始,他们的命运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与运河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不容分开。小说采用历史与现实平行叙事的方式,将各家族祖先在大运河上的故事与后代们的故事平行推进,各大家族对大运河的百年传承史被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挑夫邵常来在结束了自己的北上之旅后,凭着自己这一路北上的经验很快拥有了自己的货船,开始了自己的运输事业,一直到邵秉义,家族几代人都在大运河上从事运输。邵秉义曾说:“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h 对邵秉义来说,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是他毕生的事业。社会的高速发展、河运事业的衰落让儿子邵星池放弃祖业,决心上岸。当得知自己的儿子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这个将运河融入自己生命的老人,在祖先的碑前号啕大哭,这哭声中透着老人的哀伤,透着对运河的不舍,更透着放弃祖业对祖先的愧疚。但大运河就像一条带子,将这个家族与大运河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邵星池最终回到了大运河上,继续着家族世代相传的运输事业。大运河已经流淌进邵家每一代人的血液里,不可分割。而那枚失而复得的罗盘,继续指引着邵家将大运河事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关于大运河的纪录片《大河谭》中,“找线索、寻故事、查资料、做咨询……”i在资金链一度中断的情况下,谢望和也依然咬牙坚持,并通过这档节目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大运河的魅力。在离别之际小波罗选择了柯达相机作为礼物送给孙过程。孙过程的后代孙宴临因祖上传下来的相机便从小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事了与摄影有关的工作,并且将镜头对准了大运河,孙宴临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有关大运河的故事。而邵家父子就是其中一则故事的主人公。在孙宴临的镜头下,大运河有了生命。马福德的后代胡念之工作后从事了与大运河有关的考古工作。那个向往读书写字的二徒弟周义彦,在拿走了小波罗的笔记本后,定下了周家每一代人都必须要会意大利语的祖训。周义彦的后代周海阔将自己的“金砖博物馆”开在了大运河沿岸,小博物馆里收藏了各种有关大运河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曾深度参与了当地的历史发展、日常生活和精神构建,在它们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之前,小博物馆尽力将其留下,为本地存一份细节鲜活的简史”j。 在这个以收藏大运河老物件为主题的小博物馆里,各家族的后代因为大运河再一次聚在了一起。百年前,祖先们因为大运河聚集在了一起,百年后,因为大运河,几个家族在小博物馆再一次相聚。大运河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各个家族与大运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将各个家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徐则臣在《北上》中描写的不仅仅是大运河,通过对大运河的描写,将中国近百年来的兴衰浮沉、由古到今的风俗文化,以及运河的家族传承史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对大运河的这一诠释能够更加凸显出大运河的价值。

三、现实社会的映射

邵燕君曾指出:“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锐作家,徐则臣精于感觉、长于叙述,敏于求新, 如果能在历史文化上有更深刻有力的把握,并与对现实的经验和思考贯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气象。”k《北上》无疑是徐则臣在这一方面的突破之作,在《北上》中,我们看到了大运河对历史的呈现,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它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的交流逐渐增加,看问题的视角也有所改变。徐则臣通过《北上》完整地阐释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希望各个国家、人民和谐相处以及以全球化的角度看问题的愿望。

在旅程之初,谢平遥、周义彦、孙过程等与小波罗之间充满着隔阂、成见。谢平遥看不惯小波罗的没有正形与出行十足的派头,孙过程开始的时候受义和团的影响,对小波罗几次挑衅。河岸两边的人们也对小波罗充满着仇视、恐惧之情。而小波罗也会在不经意间显摆自己来自西方先进国家的优越感。随着大运河旅程的深入,他们之间抛却国家的隔阂,建立起一种超越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在小波罗受伤时,孙过程会因为自己的失职而感到愧疚,下水找到对小波罗来说很重要的手杖,谢平遥等人会积极地为小波罗找大夫、悉心照顾。而小波罗也渐渐地也收起了自己的优越感,将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得知自己没有多少时间的时候,将自己的随身物品当作礼物分别送给了他们。在这条船上,不在乎国家,不在乎阶级,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真挚的情感。这一主题在马福德与颜如玉的爱情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之间的爱情跨越了国家的鸿沟。

徐则臣在《北上》中,引入了小波罗、马福德与大卫这三个外国人,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只局限在民族或国家的内部,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如作品中对于战争的描述,作者不仅描写了中国人民的对于战争的看法,而且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马福德作为一个入侵国家军队一员的内心。马福德与大卫对于战争则更多的是感受到来自于内心的谴责、羞愧。马福德最终当了逃兵,与颜如玉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徐则臣站在了入侵者的角度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批判,相对于之前在受害者的角度进行批判,更加有说服力。徐则臣通过《北上》这部作品,借助大运河故事创造性地表达出了当今社会全球化的主题,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在《北上》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大运河故事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所承担的三种叙事功能,它让读者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大运河的内在价值,让大运河的意蕴更加丰富。首先,大运河是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其次,大运河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向人们呈现了中国的百年沧桑史以及与大运河有关的家族的文化历史传承。最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下,作者通过大运河,表达了想要建立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情感。

a 李婧璇:《徐则臣:河流堪称我文学意义上的原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8月23日第8 版。

b 翟文铖:《“ 70 后”一代如何表述鄉土——关于徐则臣的“故乡”系列小说》,《南方文坛》2012年第5期,第119页—120页。

c 徐则臣:《耶路撒冷》,北京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页。

defghij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第12页,第335页,第336页,第109页,第129页,第197—198页。

k 邵燕君:《徐步向前——徐则臣小说简论》,《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第28页。

作 者: 薛赛赛,聊城大学文学院教育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徐则臣大运河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美哉,大运河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徐则臣称运河一直是自己写作的重要背景
大运河
大运河的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