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泯之希望 孤独之坚守
2020-03-01孙明珠
摘 要:古诗《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出自汉朝五言诗选辑《古诗十九首》,展现了汉末文人对生死离别、知音难求、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剧性体验,《行行重行行》中思妇与游子情感中潜藏的未泯之希望,使它超出了一般的闺怨之辞。《西北有高楼》中歌者与听者的灵魂对话,诠释了文人对完美理想的孤独坚守,饱含着人类的共同情感,极富生命意蕴。
关键词:生命意蕴 希望 坚守
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序》)翻开史册,无论盛世乱世、无论颂歌悲歌,那些留存千古、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学作品,无不饱含著作者的深厚情感。捧书夜读的人们,或许都曾在寒夜辗转难眠之际披衣点亮灯盏,在充满生命力、意蕴丰厚的文字中寻求过安慰。这种动人心魄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坚信:文学作品中丰厚的生命意蕴,不仅仅存在于文本及后人繁复的注解中,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一、饱含生命意蕴的《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
古诗《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出自汉朝五言诗选辑《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成于东汉末年,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作者多为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作品内容多表现为游子之悲和思妇之怀,以其关注人心、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存在意义与价值,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堪称汉末文人心灵史,其字里行间流淌着末世文人对生之忧患、死之焦虑的悲剧性体验,饱含着丰厚的生命意蕴。本文将以《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为例,解读古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蕴,探寻古今文人的心灵情感。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中类似的诗句比比皆是,谁没经历过离别?谁没忍受过孤独?谁没感叹过时光一去不返?生死离别、知音难求、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相信每一个在暗夜醒来的人们,抚摸着冰冷墙上的微弱月光,都曾叩问过自己这关乎生命、关乎灵魂的话题。诗歌为古今文人架起了一道桥梁,看似平常的文字中饱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今人阅读古诗,不一定要记得诗中的每个字、每句话,就像读一部小说,可能读到最后,我们只是记住了其中的一句乃至几句,但也就是这有限的几句,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引人深思,那么在读者眼里,它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就个人而言,《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展示。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作为《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行行重行行》历来被归为闺怨诗,女子思君,岁月忽晚,会面无期,努力加餐,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潜藏着未泯之希望。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描述游子听高楼弦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慨叹知音难求之苦。回环往复,一弹三叹,虚实交替间更可见孤独坚守的可贵。
未泯的希望,孤独的坚守,都是人类内心情感最真实的写照,饱含了生命的意蕴,是灵魂的呐喊。认真研读《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领悟到真挚自然之情感动人心魄,借助文字,人们回归到诗歌的童年,其间的字字句句都由最真挚之情感郁结而成,无关乎仕途、无关乎才华,仅是为写而写,为心而生,感情、时间等生命永恒的话题,在这里一一展现,无怪乎钟嵘曾发出“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古诗》)之慨叹。
二、 未泯之希望:“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一般观点将之归为闺怨诗,对此笔者不否认,但该诗绝非普通闺怨诗,而是有其更为深广的内涵。“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离别之苦,足以让人心肠断绝,牵肠挂肚的苦楚难以言说。况古人之离别,有时即意味着诀别,于是这种分别就更显凄楚。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断肠之酒难饮,只因相见无期。“会面安可知”,可能今生再难相见,眼看着日子一天天流逝,游子却不顾返,女子在最后道出“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全诗最让人动容处即在此。在不知未来将会怎样的状况下,“努力加餐饭”,保重好身体,以期他日相会。
此诗不同于其他闺怨诗之处,全在这一个“努力”,彼此的珍重正是为了他日的重逢,这是一种希望,是近乎无望中的坚守,是在苦难境地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追寻。那些在黑暗、困苦乃至无望中挣扎的灵魂,读至此,定会心生感叹。无论是衣带日缓的思妇,还是远在天涯的游子,他们内心都还保留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希望,这憧憬与希望如同一束光,哪怕光束微弱,哪怕黑夜漫漫,他们都会攥紧不放弃,唯有如此,才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获得力量,永不绝望。《行行重行行》所蕴含的生命意蕴,亦在这花火中得以绽放,诗中流淌的未泯之希望,使它超出了一般的闺怨之辞。
三、孤独之坚守:“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对游子的思恋还有一点儿现实依据的话,那么《西北有高楼》则更像是一种梦境,是诗人自己幻想的产物,更像是一个人的战争。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苍茫的西北大地,高楼拔地而起,耸入云霄。精致的阁窗,恢宏的殿堂,缥缈的弦歌,却难掩那万古的悲凉。此曲也只有无父无夫无子的齐梁妻,才能奏出。我说世上应无这样的女子,那只是诗人自己的灵魂对话。弦歌在清冷的天地间打着旋儿,久久难散。哀叹无应,悲凉难俱陈。此刻,只愿这天地间能有一知音,与己振翅而高飞。然高山流水难再得,伯牙与钟子期的美谈,后人也只能心向往之。“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之孤独与生俱来,谁人都无法摆脱。人活一世,忽淹终老,万物最终复归尘土。因而我们才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正是这样一种绝世的孤独,让游离在喧嚣都市中的今人思绪万千。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里的“鸿鹄”,不仅是互为应答的知音伴侣,更是一种高飞远骛、互应互伴的理想境界,对知音的向往,是千百年来人类共有的情感。生而為人,总要在世间追求一些完美且能使自己真正满足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理想。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情感投注给另一个与之有相同理想的知音,且得到对方的回应后,就会感受到一种温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种对理想的追寻、对知音的渴求,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坚守,亦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表白,热情而固执的理想信念,在古今交替间穿越时空,获得永生。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北有高楼》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的普通生活,它让人在纷扰世事间享受片刻安宁,赋予生命以绚烂的诗意光华,它饱含着人类的共同情感,极富生命意蕴。
四、生命意蕴中绽放的诗意人生
之所以将《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一起解读,只因二者皆有动人心魄之力:《行行重行行》饱含着希望,《西北有高楼》蕴藏着坚守,未泯之希望,让生命意蕴丰润,孤独之坚守,让生命绽放出诗意。二者虽披悲凉之曲调,但内里不失执着,生命之意义正在于此。
《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是汉末文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外受时代局限无法实现一己之抱负,内受人生苦短、聚散离别、知音难觅之煎熬,种种苦难凝聚为生命痛苦的根源,如何消解痛苦?如何克服生存困境?古人选择将生命融化为文字,流淌成诗歌,即便孤独,亦在希望中坚守。
今人古人虽相隔万里,却拥有相似的生命体验,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从未因时空迁转而变,即便是在喧嚣的人群中,你我依然抵挡不住它的来袭,即便与亲人与爱人时时相伴,这种灵魂的孤独依旧难以彻底摆脱。因而我说那是一个人的战争,如能在孤军奋战的人生路上遇一知己,便是此生有幸,如若无幸,亦可在不断的追寻中执着坚守,同样不负此生。
阅读古人诗作,穿越历史烟尘追寻暗夜举火的独行者,与千万年前的孤独之子结伴而行,聆听汉末文人用生命唱出的悲歌,让灵魂在文字间起舞,这种跨越时空与不朽灵魂产生共鸣的独特体验,熔铸着人类的共同情感,虽相隔千年,亦可谓知音!
参考文献:
[1]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萧统著,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张晓芳.古诗十九首意蕴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
作 者: 孙明珠,铁道警察学院公安管理学系教学秘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