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幽探微,品异域文化风情

2020-03-01陶圆圆王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陶圆圆 王芹

摘 要: 《素芭》 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在1893年发表的小说。可通过三个微视角,品探印度异域文化与作者人文情怀:从梵我统一思想、人格化的自然、全村午睡行为折射村民愚昧的形象等角度进行细读辨析,解读细枝末节背后的大文化,提高学生多维解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素芭 微视角 梵我统一 大自然人格化 午睡

《素芭》,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在1893年发表的小说。被选入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的,是倪培耕翻译的版本,且被打上*。也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这篇小说常常不被一线教师视为教学的重点篇目,更甚忽略不教。但这篇小说作为此教材中唯一一篇印度小说,其背后的异域文化意义和价值却值得我们用多个微视角探究:动物中为何只有牛有姓名;自然在素芭的生命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晌午时刻村民为何集体午睡而素芭与自然独醒,这些是否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意义;如果你能替素芭发声,会替她说些什么等。

一、探寻“牛之名”,了解“梵我统一”思想

素芭最好的动物朋友是两头母牛:一头叫作萨尔帕迪,一头叫作班尔帕迪。但在巴尼康托家里的动物,只有这两头牛拥有名字。缘何如此,值得一究。其一:在印度,印度教民把除水牛外的放生牛视为神兽,尤其是母黄牛或者是白牛更尊贵;印度教民认为这样的牛能够为人民带来福祉。小说在这两头牛与素芭相互依赖上倾注笔墨,却没有触及牛的劳作情景。因为是作者特意安排两头“圣牛”在巴尼康托家中守护着素芭,试想如果写为放生牛又和素芭有什么关系。故而,简陋的牛栏更像素芭的温馨之家。其二:与作者的宗教情结有关。课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知:泰戈尔出生在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富贵家庭,信奉“梵我统一”的宗教观念。季羡林先生谈到泰戈尔的宗教观时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本是同体;各色纷杂,胥归于一。用印度的术语来说,这一切都叫作‘梵,它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是世界的本质。”a泰戈尔认为梵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且具有人格化的神,是一个能够通过具象事物表现出来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和谐共处的神。这两头牛之所以拥有姓名,不正是因为它们是呵护着素芭的神,不正是“梵”的具象化么?同样,绕村流淌的拉克什米小河,也绝非闲来之笔。“拉克什米”是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掌管幸福与财富的女神,以美貌著称。哑巴女孩素芭常把这条河视为自己的一块世外桃源,一旦空闲,便到河边发呆。拉克什米河也寄予着作者对于哑巴女孩最美好的神佑。另外,大自然也被作者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是作者信奉“梵”宗教文化的又一具象化。

二、定位大自然“角色”,感悟人文關怀

小说对大自然,多次提及,不仅因其是小说环境那么简单,其实是大自然在素芭的生命里有重要地位。“泰戈尔常常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在这些诗里,自然景物全都被赋予了人性和现代气息”b。此文中亦是如此,大自然被赋予了多种人格化角色,透露着作者对素芭的怜悯与关爱。

首先,大自然是素芭的一位挚友。当素芭在人类的世界里得不到任何温暖的时候,除了动物朋友,还有无时无刻不在素芭身边的大自然。它为素芭的伤心难过、孤独寂寞提供了疗伤的好去处。在泰戈尔笔下,“大自然似乎弥补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此时的大自然像一位素芭的挚友,试图通过这些声响与素芭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里话,试图消解素芭的忧虑和寂寞。

其次,大自然是素芭心灵的外化。村民都午睡的时刻里,唯有素芭和大自然仿佛“超然物外”地审视着这个世界,审视着彼此,更审视着自我。正如学者所言:“泰戈尔笔下的自然都是人格的自然:自然是慈祥的‘母亲、惊艳的‘美女、多情的‘情人,自然也是‘兄弟‘朋友‘邻居。”c而此时的自然恰是素芭自己:大自然在炎热的阳光下变得了无生机,素芭在人类异样的目光下显得孤独寂寞,毫无生气。就连寂静的深夜亦能彼此陪伴:“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就像素芭一样……”大自然不仅可以是素芭的挚友,它更是素芭自己,是其内心喜悲的客观化体现,让我们能够触碰素芭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苦楚。

再次,大自然更是素芭的母亲。素芭的生母打素芭出生之时起,便视之为自己生命的污点。素芭的母爱情感缺失让她在大自然里寻找到些许弥补。这种双向情感的不对等,为素芭的命运增添了更多的无奈与无助,也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素芭命运的操控者。

三、分析“午睡”一词,解读村民形象

相对于自然的温情,人的行为活动则成了一种冷漠的符号,更加剧了素芭身世的悲剧性。文中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午睡行为,却揭露了人性的冷漠与愚昧。

炎炎夏日的晌午,村民午睡后,全村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其实,午睡这一行为象征着村民们麻木愚昧的思想。其中“没有午睡的渔夫与船夫”匆匆忙忙回家,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很难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温存。作者在描述人间由热闹转为寂静时,用了“蓦然间”,更说明这种麻木的情感状态在忙忙碌碌的村民世界里是一种常态。且后文作者写到素芭坐在父亲的脚旁,想无声地问问父母去加尔各答做些什么的时候,又一细节:“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再一次证实:晌午时刻,午睡是整个村的集体性行为。这一行为的极大普遍性,进一步彰显全体村民们的蒙昧无知的精神世界。

村民们不仅喜欢午睡,更擅长嫉妒。当素芭慢慢长大,未嫁时,村民“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蜚语,到处扩散着。巴尼康托的家境不算差,有鱼有米,不愁吃喝,因此他们的仇敌也不少”。在印度,女儿成年后仍未出嫁,会被认为是家门的耻辱。可见村民们不仅仅蒙昧无知,更有着强烈的嫉妒心和狭隘的心胸。在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下却有如此冷漠麻木的人情涌动。

然而,有清醒意识的素芭不但无法唤醒沉睡愚昧的村民,反被沉睡蒙昧的村民排挤、非议。清醒之人的人生反而被愚昧麻木的人所操控,素芭不幸的命运又增加了一笔悲剧色彩。“午睡”这一细节的设定,是作者对素芭拥有清醒意识的颂扬和怜爱,更是作者对村民冷漠麻木的揭露与控诉。

四、“微写作”一练,发出“素芭”的诉说

我们看到的只是小说中的素芭,可当下世界所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可能还有千千万万个素芭,她们正备受各种欺凌,却无法表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最本真的善与纯,温暖着这个世界,并为之发声。

课后作业是微写作:“如果你是素芭,你会说些什么(诉说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帮素芭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语。同时加强学生对“人”的理解:生而为人,必须善良。

下面是学生的微写作作业示例:

(一)

爸爸,在这个家里您是我最信赖的人。我本以为您是最爱我的,您是我在这个家里最大的依靠。然而,最终是我错了。在您眼中,我不如您高贵的种族身份重要。在家里,因为您的沉默,我甚至觉得更加无助。我想问问作为一个父亲的您,您真得爱我么?

——高三(4)班姚明燕

(二)

妈妈,我多么想当面叫您一聲妈妈,可是我是个哑巴,无法表达。谢谢您和父亲给了我生命,也谢谢你们给我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你们不懂得我内心的酸楚。妈妈,尤其是您,只会看到我的残疾,从未真正关心过我内心的感受。如果来世我们再相见,我希望您能给我多一点点的关爱,毕竟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高三(4)班蔡訸

(三)

亲爱的萨尔帕迪和班尔帕迪,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最伤心的时候给我的那些无声但最温暖的陪伴。原谅我这一生都无法当面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我只想着再抱你们一会,再搂着你们的脖子对你们耳语。然而,我现在远在他乡,一切都不能了。

——高三(3)潘壮壮

总而言之,素芭身为残疾人,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爱反而饱受嫌弃与孤立,成为被边缘化的人物。文章血淋淋地向读者展示了其不公命运背后的男权文化及族权文化。中国有“祥林嫂”这类被封建礼教戕害的女性群体,而印度有“素芭”这类被种族制度及男权文化毒害的女性群体。然而泰戈尔在小说中想要交代的不止于此,还有一些印度独有的文化密码,如梵我统一宗教观、村民集体无意识的愚昧等,都需要我们深究体验,才能更深切感受素芭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更能对印度文化传统、宗教精神以及泰戈尔的人文关怀有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a 季羡林:《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

b 郁龙余:《泰戈尔的自然观与自然诗》,《文史哲》2002年第4期。

c 郝玉芳:《论泰戈尔的自然观》,《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1(32).

[2]郝玉芳.论泰戈尔的自然观[J].东方论坛,2007(6).

[3] 郁龙余.泰戈尔的自然观与自然诗[J].文史哲,2002(4).

[4]王爱红.那双流泪的大眼睛[J].新课程,2012(12).

作 者: 陶圆圆,文学硕士,宁波科学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王芹,文学硕士,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